續集,難超原作。
尤其是今年,《愛,死亡,機器人》和《致命女人》接連兩部神劇,撲街撲到媽都不認識。
讓馬不停蹄想追續集的我,放慢了腳步。
所以,哪怕《俗女養成記2》的豆瓣開分高達9.6分,烏鴉始終不為所動。
實在是被坑怕了。
終於等到第六集播完,烏鴉這下敢大聲說了:
《俗女2》都給我去看!
《俗女1》,大齡女青年陳嘉玲,沒房沒車沒老公沒小孩,一事無成。
第一部中,陳嘉玲在快奔四的年紀,丟了工作,和相戀4年的男友分手。
職場、情場雙失意,一無所有,只能灰溜溜地回到臺南老家。
《俗女2》的故事,陳嘉玲回到老家,開啟了人生的下半場。
這個故事的開始,一樣的配方,一樣的沙雕。
陳嘉玲花了所有的積蓄,欠了銀行一屁股債,買下了大家口中的“鬼屋”。
她像打了雞血一樣,擼起袖子,家裡裝修的大小事,她統統要自!己!來!
比如,院子裡有個蜂窩,陳嘉玲拿著耙,上手就扒拉。
蜂窩沒弄掉,她被蟄成了豬頭,被新男友蔡永森送進了醫院。
比如,外院圍牆釘柵欄,她拿起工具,突突突。
幾釐米長的釘子,釘在了大腿上。
送醫院+2
比如,逞強刷房頂的油漆,剛沒嘚瑟兩句,雙腳一踩空,從梯子上摔下來,不省人事。
送醫院+3
一個月內,接連幾次被男朋友送急症。
頻率高到,女醫生懷疑她男朋友家暴,直接把警察叫來,扣押了蔡永森。
這還沒完…
“鬼屋”深入人心,陳爸陳媽怕她屋子不乾淨。
偷偷叫來風水大師,滿屋子亂轉…
左手金蟾蜍,右手發財樹,驅鬼招財兩不誤。
眼看著爸媽,又要把魔爪伸進她的新家,干預家裡的佈局。
陳嘉玲氣得頭頂,滋滋地冒煙,三兩下就把爸媽趕出了門…
40歲的陳嘉玲,似乎找到了人生的另一種活法。
買房,裝修,學英語轉行當導遊…
她像人菜癮大的船長,把握著人生的羅盤,東搖西擺,踉踉蹌蹌…
2019年,《俗女養成記》橫空出世,在中國臺灣地區掀起了收視狂潮,創下華視13年自制劇的收視記錄。
豆瓣評分高達9.1分,兩岸三地觀眾的審美,出奇的一致。
有了第一部的鋪墊,《俗女2》一開播就受到極大的關注。
豆瓣9.6的開分,堪稱年度華語神劇。
即便是現在,播出劇集過半(共10集),仍能保持9.4的高分。
《俗女2》延續了第一部的雙線敘事。
一邊是,40歲的陳嘉玲,生活依舊雞飛狗跳;另一邊,11歲的小嘉玲邁入青春期,初次來潮、被性騷擾,跌跌撞撞在長大。
兩條主線,交叉敘事,少年與成年的故事,像兩條相互糾纏的生命,當下的每一個呼吸都有過去的影子。
網友說:這劇太神奇了,明明處於不同的文化環境,卻能看到成長過程的相似性,並且對當下的焦慮與困境產生共振。
年少時,誰還沒有做過,趁媽媽不在家,偷偷看電視的舉動?
陳嘉玲上初中後,媽媽嚴格限制她看電視的時間。
還好,小嘉玲有爺爺幫忙放風,媽媽買菜快回到家了,爺爺提醒她趕緊關電視。
一老一少配合默契。
不過,全中國媽媽大概都會這一招。
摸一摸電視屁股立馬就爆發,下一秒就是連名帶姓的叫名字,“陳嘉玲,你給我出來!”
和媽媽鬥智鬥勇的日子,幾乎沒有贏過。
長大後,電視、手機隨便玩,媽媽再也不會蠻橫地趕你去睡覺,但童年的快樂卻再也回去了。
有個小細節,爺爺為了幫嘉玲,打圓場說:電視是我看的。
電視一開,播放的卻是一群少男少女的舞蹈節目。
不禁想,那個年代的電視,一關一開還是原先那個電視臺。
哪像現在的智慧電視,按鍵多到老人家根本不會開。
每個學校裡,大概都會流傳著荒誕不經,卻總有人信的“魔法”。
小嘉玲嘴上說著她不在乎,以後能不能嫁個好老公。
身體卻很誠實的,半夜起來削蘋果。
傳說,半夜削一顆蘋果,蘋果皮不能斷。
午夜12點那一刻,你就能看見未來另一半的臉。
這個玄之又玄的傳說,騙了多少少男少女苦練削蘋果,又在半夜吃了多少個蘋果。
烏鴉想起,那些年玩過的誅仙、筆仙,還有奇奇怪怪的校園傳說。
小時候,好像除了課本,我們對世上的一切都抱有極大的好奇心。
明明知道這很扯,卻還是會想去嘗試,明明知道不可能,卻偏不死心。
一頭熱血的莽撞,沒有被固化的認知。
也只有在那段歲月和時光,幹再多的蠢事,也能被原諒。
小升初的年紀,小女孩變成小女生。
第一次來月經,小嘉玲慌慌張張跑回家,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
“爸爸,快叫媽媽過來”;
“我流血了”…
她不明白,為什麼來個月經可以這麼麻煩。
不能吃冷的,吃辣的,吃炸的,還不能去寺廟,因為這是對神明的不尊重。
“那就讓神明不要讓女人有月經啊。”
這個疑惑,她應該永遠不會得到答案。
11歲的陳嘉玲或許還沒有意識到,她有多幸運。
奶奶和媽媽,斬釘截鐵地告訴她,“做女人沒有一件好事”。
提前給她科普了,做女人的麻煩:女人痛經痛、生孩子剖腹產痛,自然分娩痛…
這種痛,是腳筋、手筋同時斷掉,也比不上的痛苦。
而她的爸爸安慰她:來月經,體育課可以名正言順偷懶啊。
爸爸還給她熬了四物湯,幫助她排乾淨體內的瘀血,對身體好。
這碗湯,一喝就是三十年。
當40歲的陳嘉玲帶著客人回家吃飯,爸爸從廚房端出四物湯,說著小時候一樣的話。
瞬間淚目。
不管孩子長到多大,她在爸爸眼裡永遠是那個沒長大的小女生。
《俗女2》有太多細緻入微的場景,平白如常的臺詞,一下子就把回憶帶回了家。
節假日回家,餐桌上必定有小時候常吃的一道菜、一碗湯,再加上老母親、老父親不停地嘮叨。
是我們這些常年漂泊在外的社畜,一年之中最溫暖的瞬間。
令我感到最驚喜的是,《俗女2》的情感,明顯要比第一季複雜和深沉。
隔壁有鄰居傳聞,附近有色狼出沒。
小嘉玲和同學放學結伴而行,沉浸在隨身聽裡,不能自拔。
這時,路邊突然跑出一個“暴露狂”,敞開西裝。
陳嘉玲她們,嚇得哇哇大叫,等冷靜下來,才發現“暴露狂”就是陳嘉玲媽媽。
原來,陳媽媽想透過這樣的方式,提醒女兒不要一直聽隨身聽,注意看周圍情況,提高警惕。
不過,陳嘉玲一點都沒有放在心上,她還覺得媽媽像發瘋了一樣,明天肯定會被同學取笑。
沒辦法,只能陳爸出馬。
陳爸爸拿了藥鋪裡的人形木偶,當道具。
他告訴小嘉玲,人體的眼睛、喉結、肚子,還有“那裡”都是敏感部位。
“那裡是哪裡?”陳嘉玲不死心的問。
爸爸實在說不出口,只能說“男生尿尿的地方”。
還教她,如果真的遇到變態,記住口訣,“插眼睛、踢下面”。
不過擺明了,女兒對於這樣的方法,嗤之以鼻,“這也太白痴了吧”。
那個年代的父母,沒有上過什麼育兒課,也不懂什麼科學的教育方法,但他們用了自己所能想到的最好方法,儘可能讓女兒學會保護自己。
哪怕青春期叛逆的女孩,並不領情。
陳嘉玲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寶藏,她有來自父母、家人源源不斷的愛。
她小時候被媽媽騙去理髮店,一根綠豆冰騙了一頭長髮,被剪了醜不拉幾的蘑菇頭;
第一次獨自坐車補課,睡過頭坐錯了站,媽媽一直騎著小電驢,跟在後面,喊了一路的“陳嘉玲”;
第一次來月經,奶奶和媽媽坦誠相告,爸爸溫暖的安慰,同齡的同學還因為月經抬不起頭時,她就能坦然相對,根本不用知道什麼叫“月經羞恥”;
坐夜車回家,鄰座的壞人偷偷摸她,她嚇得胡言亂語,是媽媽一句話都沒問,緊緊把她抱在懷裡安慰…
這些成長的足跡,是媽媽每一句嚴厲的,“陳嘉玲,你聽到沒有”;是爸爸幽默又溫柔的,“我的女兒”…
這一點一滴的愛,培養了一個40歲敢轉行從頭再來,敢不結婚的陳嘉玲。
《俗女2》之所以動人,因為它塑造的每一個角色,賦予了有血有肉的個性。
它不僅僅是陳嘉玲一個人的故事,它徐徐展開人物圖景,是一副浮世眾生相。
陳嘉玲的媽媽,年輕時管女兒、管兒子,老了還要管老公。
可誰都沒有領她的情。
女兒說:你可以不要生啊,不要當媽媽啊。
老公摔了特意準備沒有鹽的湯,指責她:我這麼大年紀了,身上只有一千塊臺幣的零花錢。別人只會說老婆刻薄。
誰又知道,管了一輩子帳的陳媽媽,半夜因為家裡入不敷出,愁到睡不著覺。
強勢了一輩子的媽媽,走到哪都大嗓門,連名帶姓叫兒女名字的媽媽。
她是父母那一輩,典型的悲劇人物。
為了兒女,為了一句“嫁雞隨雞”,操勞了一輩子,臨了老公晚年出軌。
目睹老公和初戀深情擁抱,她跑到陳嘉玲的“鬼屋”門外,就這麼在狂風暴雨裡,站著,一動不動。
或許是母女心靈感應,陳嘉玲福至心靈,發現了站在雨裡,無助的母親。
就像二十幾年前,媽媽抱著被騷擾的女兒,告訴她:沒事了,媽媽在。
此刻,換女兒無條件地,給媽媽一個擁抱,告訴她:沒關係,還有我呢。
兩個不同時空,媽媽和女兒,關係互轉,這次換我保護你。
《俗女2》講了凡塵俗世裡,最普通的生活:出軌、結婚、家庭、吵鬧、事業…
陳嘉玲家裡發生的故事,或許也正在千千萬萬的家庭裡,不斷上演著。
他們在臺風天,雨水當眼淚,又在烈日中,放肆大笑。
這俗不可耐的人生,大家都一樣,笑了哭,哭了笑。
過了暴雨,迎朝陽…
長按儲存今日份推薦
- 每天遇見一部好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