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疫情在2021年的末尾,迎來了新的“凜冽寒冬”,不僅奧密克戎快速地在美國蔓延,整個紐約都因此陷入恐懼之中。同時,美國的新冠死者也突破了80萬,而讓人震驚的是,這八十萬新冠死者裡,絕大部分都是老年人。
在過去兩年裡,雖然不乏聲音抨擊“躺平式抗疫”,是犧牲老年人來保障經濟,可哪怕有紐約養老院裡的“疫情慘劇”,可人們仍然缺乏更直觀的感受。
甚至更多地認為,紐約養老院的悲劇,只是因為護理設施的程式有問題以及前任州長庫莫,錯誤的政策所導致。
直至今日,冰冷冷的數字向世界展示了,美國在無聲的政治幕後,“犧牲”老年人的真實。
在美國死於新冠病毒的人中,有75%的人,年齡在65歲或以上——也就是說,在目前已死亡的80萬人中,有約65萬左右是老人。
更慘淡的是,這意味著每100位老年人中,就有一個人死於新冠病毒。
而在其他年齡段,這個比例則約為1400比1。
可是美國老年人的疫苗接種率,領先於其他年齡段。
但或許正因為對於疫苗的信心,讓很多美國老年人失去了生命。
在特朗普,試圖在疫情初期“封州紐約”失敗之後,美國就逐漸走向“躺平式防疫”的方向,而拜登上臺之前雖然以“抗疫”為主要政治承諾,但由於聯邦總統的權力在“防疫方面”嚴重受限,所以美國2021年的防疫力度,較2020年雖有所提高,但也提高的十分有限。
聯邦政府權力受限,各州政府基於“紅藍程度不一”,採用的防疫策略的力度也各有不同,再加上新冠對於年輕人的威脅性較低,這就導致青年人群在疫情中過了“宛如沒有疫情”的生活。
尤其是在去年夏天,新冠大流行的趨勢在美國受到遏制後,青年人群“報復式”狂歡...
夜店裡,熱情飛揚...
佛羅里達的沙灘上,荷爾蒙的氣息揮灑...
這使得越來越多的美國人“在疫情里正常生活”。
這些景象看在美國老人眼裡,自然也不是滋味,甚至不乏輿論認為,這些年輕人的行為完全就是“不負責”的。
特朗普的“躺平式抗疫”也一度被視為,“放棄老人”而力保經濟。
美國老年人們,很清楚自己是高危群體,需要“自我隔離於世”,從而才能保證不被新冠感染,捍衛生命健康。
所以,特朗普雖然沒有在公共場合裡喊出“犧牲老人,保衛經濟”這樣的話,但歷來作為共和黨主要票倉的老人群體,卻“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在2020年的大選中,幾乎全面倒向了民主黨。
最讓人感慨的是,美國老人明明知道自己是高危群體,還不乏人排隊投票...
因此在美國的“躺平式抗疫”中,美國老年群體中的大部分人,其實仍過著封鎖期間那樣“與世隔絕”的生活——他們的家人,也不敢去探望他們。
“我有點被遺忘了。”
“在大流行中,孤立和無助讓這一切變得更糟。我們失去了自由,也失去了我們和社會的交流。”來自舊金山,65歲的帕特·林(Pat Hayashi)如此說。
可隨著老人疫苗的接種,這種境況開始改變。
68歲的海倫·薩弗拉內克(Helen Safranek)生活在佛羅里達州威尼斯,而她和她70歲的丈夫馬克,在此前就已經完全接種了新冠疫苗。甚至在九月份的時候,這對老夫妻還接種了加強注射。
由於對三針劑的疫苗充滿信心,這對老夫妻改變了她們之前小心翼翼,自我隔離與世的生活。
他們開始參與社交活動,和家人們共度節日,因為他們相信自己就算感染新冠,最多也只會是輕症患者——在美國,輕症患者都不用入院治療。
然而最終的結果卻是,患有基礎疾病的馬克,最終在今年10月不幸感染新冠離世。
不過,疫苗確實是有用的,因為海倫就倖存了下來,這可能和海倫雖然年紀較大,但不存在嚴重的基礎疾病有關。
其實由於德爾塔變種的高度威脅,“免疫突破”的情況總是不免發生,更何況老年人了。
想要確保老年人在新冠大流行裡的生命安全,唯有“動態清零”。
只是可惜,在特朗普“封州紐約”失敗後,這就意味著此舉在美國無從實行——聯邦和州都無法統一協調,令出一門,又怎麼可能“動態清零”呢?
疫苗的普及,不僅讓老年人對防疫出現了粗心大意,也讓美國主流社會在新冠大流行的關注群體有所轉變——輿論開始偏向沒有接種疫苗的未成年人。
“我們如此關心學生和兒童的保育,而老年人已經退居一旁。”馬薩諸塞大學波士頓分校的教授伊麗莎白,如此說道。
更可怕的是,一些美國老人,根本不將自己視作“新冠大流行裡的老人”,這在白人老年人之中,最為常見。
愛荷華州的郊縣農民,71歲的西蒙斯就表示,他根本沒有太認真對待有關他年齡的“新冠警告”,他甚至沒有接種疫苗。
而原因竟是因為他很少生病,從不坐在那裡看電視,而且他一生都吃素。
“我比我認識的,小20歲的人健康得多。”西蒙斯如此說道。
但好運的西蒙斯生活在人跡稀少的美國中部。
可在紐約,奧密克戎已經來勢洶洶,12月17日該市新增病例已經高達20563例,較12月14日已經翻了一倍還多。
而其中奧密克戎變種毒株已經佔到新增病例的20%,而這距離南非向聯合國通報該變種毒株,過去還不到一個月。
但拜登政府,仍然沒有采取力度更強的遏制措施。
- END -
記得點贊!
還有轉發、評論、關注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