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飲食文化,比如印度因為特殊的信仰不吃牛肉,可在歐美地區,牛肉是他們的主要食物;比如我國喜歡將食物烹飪熟之後食用,與我們一衣帶水的日本卻偏好生食;再比如非洲一些部落會生飲牛血,可在一些宗教國家動物的血是禁止食用的。
飲食文化也是一個國家歷史地理的體現,以日本為例,它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日本人喜歡吃生食的習慣,進而發展成為一種極致。在日本的高階餐廳經常會有恐怖的一幕,一根“白骨”頂著魚頭在魚缸裡遊動。不少外國人表示難以接受,但本地人卻習以為常,這就是日本獨創的美食表現形式——骨泳。
提到骨泳就不得不提日本的生食文化與他們的一些生鮮美食。
熱愛生食的日本
日本人並非天生喜歡生食,在他們出土的文物裡,曾經發現過大規模的烹飪器材,說明他們很長一段時間是吃熟食的,他們喜歡上生食,是中國人“教”的。
中國早在周朝時期便有生食魚類的記載,古人將其稱之為“魚膾”。“膾”在中文裡的意思是生的肉,“魚膾”就是生魚片,成語“膾炙人口”就是形容美味人人愛吃,後用來比喻好的作品深受大家的讚美。魚膾是每個朝代貴族們愛享受的美食,考慮到那個時候的海洋漁業並不發達,中國古代的生魚片應該多為淡水魚。
唐朝時期,魚膾的食用到達了頂峰,不僅貴族吃,平民百姓也開始普及生食魚片。文學家們爭相讚美魚膾,如李白《魯中都有小吏逢七朗以斗酒雙魚贈 餘於逆旅因鱠魚飲酒留詩而去》就提及生魚片;如王維在《洛陽女兒行》詩中寫道“侍女金盤膾鯉魚”。可見生魚片在唐朝已經成為了中國常見的美食。日本在唐朝時期派遣唐使來增進交流,將魚膾的做法帶到了日本。日本四面環海魚類資源豐富,於是這種生食方法在日本快速流傳開來。
隨著中醫的發展,生食漸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被取消,如今僅有幾個少數民族還保留有生食的習慣,如赫哲族。但是在日本,生食文化自唐朝以來越發流行,最後發展成為了日本的主流美食文化。這裡面主要的原因在於食用的魚類不同。中國的生魚片,也就是魚膾多采用淡水魚,淡水魚的寄生蟲多並且容易在人體裡存活,出於健康考慮中醫不建議大家生吃魚類。
日本的魚是海魚,海洋魚類的寄生蟲不容易在人體中存活,因此食用起來比淡水魚更安全。也正是這個差異,才讓生食文化在日本紮根發芽,最後長成參天大樹。
生食的好壞
遠古人類也曾生食過肉類,人類學會用火也就不到四五十年,因此理論上講,人類現在也可以生吃肉,不過要付出很慘痛的代價——感染寄生蟲。早期智人的平均壽命不到15年,除了有天敵、生存環境惡劣外,生吃肉類會加重腸胃的負擔,加劇牙齒的磨損。
中醫上講究生食寒性,食用後會染上風寒,其實就是生食裡面的寄生蟲進入人體後,人的免疫力會下降然後感冒。可是日本人也吃了近1000年的生魚片,怎麼沒見他們全民感冒生病?其實生食是有壞處,但並不代表它沒有優點。
我們烹飪的過程中,溫度超過20攝氏度,海洋膠體,比如海蜇皮,會因此遭受破壞。溫度超過40度的時候,食物中的維生素C便會分解。溫度超過60度消化酶失去活性,80度DHA開始分解,100度的時候葉酸將被破壞。200度的油鍋會直接讓蛋白質發生扭曲,生成自由基,自由基會奪去人類細胞的電子,加速人的衰老。
適當的生食其實對人體沒有害處,反而可以提供很多熟食沒辦法提供的營養物質,比如各種酶,維生素。日本人也不是天天吃生的食物,他們也會吃一些烹飪食品,比如拉麵、蛋包飯等,總體上看他們的飲食結構很符合自身的地理環境,所以能夠代代流傳。
鮮美刺身
刺身是日本在中國魚膾的基礎上進行的傳承與改良。在日本吃生魚片的時候需要把魚皮剔除,可是皮剃乾淨了,人們分辨不出來是哪種魚肉,於是用一根竹籤將魚皮刺在魚肉上用作辨認魚的種類,刺身的叫法便產生了。後來人們雖然不再使用這個方法,但名字被一直保留下來。現在的刺身是指生的魚類貝類。
刺身能在日本興盛,除了他們愛吃生食外,還要一些作料被運用有關,其中最重要的兩種調味料就是醬油和芥末。醬油起源自中國,唐朝時期傳入日本,因日本的環境與中國有差異,菌群種類不一樣,最後導致二地醬油的味道有差別。日本的醬油味道偏甜,沒有中國醬油濃香,更清淡寡味,不適合烹煮食材,反而適合涼拌,因此醬油在刺身出現後成為了它的必備“伴侶”。
日本四面環海,悶熱潮溼,許多人在炎熱的夏季食慾不振,因此需要辛辣刺激味覺增強食慾。刺身在日本流行是在公元14世紀,這個時候還沒有大航海,後來的辣椒等作料此時還在中南美洲的印第安人手裡。
日本人發現,山萮菜的根具有辛辣的味道,配上生魚片味道極好,於是人們將它曬乾,在鯊魚皮上磨成粉末,再用水將它化開,蘸刺身食用。在中國有一款作料,使用芥菜的菜籽磨碎製成,味道辛辣,人們稱之為芥末。日本也就有樣學樣地將他們製作的辛辣調味料取同樣的名字——芥末。
直至今日,日本的醬油和芥末依舊是刺身不二的搭檔,成熟的刺身文化也讓日本對飲食的追求逐漸“變態化”。他們追求極致新鮮,於是剛捕撈上來的魚必須在規定時間內送到壽司店,否則不新鮮。這還不夠,最好魚還得是活的,而且要魚活著的時候就剝下肉。終於在這種近乎瘋狂的要求下,一款殘忍的美食表達形式誕生了,它就是骨泳。
血腥骨泳
骨泳,顧名思義,骨頭在游泳,光看名字和意思已經很滲人了,如果要是看見了製作過程,相信很多人會對肉食失去興趣。
骨泳在日本價格不菲,因為能做這道菜的廚師必須有精良的刀工。他們會取一個玻璃缸出來放在食客面前,接著拿出一條活鮮的魚,在案板上直接切開魚兩側的肉,這個過程中魚不能死,否則這個廚師是失敗的。
切下來的肉會被片成薄薄的生魚片,搭配醬油與芥末食用。被處理的魚,將會被放在食客面前的玻璃缸裡,讓客人看它遊動。據稱最好的骨泳應該不見任何血,魚肉入口還能感受到脈搏的跳動,而被剝離的魚只剩一根白骨和一對魚鰭。
這種飲食方式別說吃雞不吃頭和腳的歐美人接受不了,見多識廣的中國人也難以接受,這不像是享受美食,更像是在虐殺。但是在日本人心裡,這是他們的最高待客之道,也是國寶級美食。骨泳廚師在日本享有至高的地位,類似於“食神”的存在,想要成為骨泳大廚,必須要練就20年以上的刀工。一份骨泳刺身的價格是普通刺身的好幾倍。
神奇的魚類
我們常見和常吃的各種魚類,不管是海魚也好還是淡水魚也好,都屬於一個大家族——輻鰭魚。
地球上的魚類分為三種:輻鰭魚、軟骨魚和肉鰭魚。軟骨魚就是我們常說的鯊魚、鰩魚等,它們最大的特點就是脊椎是軟骨。肉鰭魚是最奇葩的一種魚,嚴格來講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都是肉鰭魚進化而來,你可以把鯨魚不嚴謹的稱呼為肉鰭魚,人類也是某種意義上的肉鰭魚,不過正兒八經的肉鰭魚目前只有矛尾魚,肉鰭魚的特點就是魚鰭帶有肉與骨質。
而輻鰭魚是這裡面分布最廣、物種數量最多的類群,它和肉鰭魚同屬於硬骨魚綱,都具有一根硬質脊椎,可在地殼中被完整儲存形成化石。脊椎動物的反射由兩個部分控制,高階的反射是大腦,低階的反射是脊髓。骨泳的廚師會不傷及魚的脊髓和神經中樞,並且保留魚的腦袋,這樣,魚類的一套反射機制依舊存在,短時間內它還能保持正常活動。
魚的存活時間與廚師的刀工有密切聯絡,只有極其瞭解魚身體構造的廚師,才能更多地避免傷害魚的神經與血管,延長它的存活時間。也就是說殺魚還不能讓魚痛痛快快地死,得在魚缸裡“苟延殘喘”且越久越好。
物極必反
生食文化起源於中國,因為古代的文化交流傳入日本,後被日本繼承,並發展到了生食文化的極致。然而任何事物發展到極致便會生出負面,就像生物進化出現器官極致特化,最後讓生物的道路越走越窄,一旦出現環境劇變就會走向滅絕。
日本人追求生鮮,任何食材都想要吃最新鮮,並且越是難得的食材越應該生食,於是他們發展出了鯨肉文化。鯨魚有“海洋之魂”的說法,早期的日本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對鯨魚也就是“巨鯤”非常尊敬,他們想象深山之中有一條巨大的鯨魚,稱呼其為“山鯨”。
可是隨著他們生食文化逐漸極致化,他們對於鯨魚肉的渴望打破了禮儀,捕鯨船每年殺害大量的鯨魚,最後連小型鯨類海豚也不放過。直到現在,日本每年以科研為藉口前往公海捕鯨,一些瀕危鯨類遭此毒手。
而生食文化也讓日本出現了許多獵奇的食物,比如雞內臟刺身、豬大腸刺身等,這類食材不適合生吃,很容易招致疾病。2021年日本決定將福島核電站的核廢水排放入大海,這會對海洋魚類造成汙染,這些汙染過的魚肉會以刺身、骨泳的方式迴歸日本人的餐桌,屆時極致的生鮮便是極致的輻射。
結語
切掉肉留下骨頭,並且還要讓這根骨頭在水裡游泳,這便是在外國人眼裡“變態”的日本獨創美食形式骨泳。生食文化適用於日本的環境與歷史背景,平民百姓的生活很艱苦,生食是他們獲取營養最快的方法。在那種環境下,極致的求生慾望會壓過禮義廉恥,生食文化開始走偏。
飲食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體現。日本是一個有些消極的民族,因為自古四面環海,領土狹窄,加之處在地震帶上火山、地震和海嘯頻發,使他們時刻都處於焦慮狀態,生食文化的極致,正是這種焦慮文化反射出來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