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年初開始,北極寒潮頻頻光顧北半球,歐美多地遭遇多年未遇的極端天氣,油氣供應不足,導致多國發電量持續下降,電價一路飆升,達到一種令人驚歎的地步。近日寒潮再次來襲,歐美電價再度引人關注。
據瞭解,美國德克薩斯州居民用電電價自2021年初約增長200倍,普通家庭一日用電約為人民幣3000元,德州寒潮災害約影響數百萬民眾,缺電缺水,目前已造成31人不幸身亡。
深究原因,無非是供需失衡,寒潮雪上加霜。
需求方面,經歷了2020年全球疫情,2021年全球經濟重啟,加大了對石油天然氣的需求,而且各國在2021年相繼推出更加環保的能源政策,煤炭也更少進入歐美髮達國家視野,各國更加青睞清潔環保的油氣資源,尤其是天然氣。
供應方面,受颶風天氣影響,北歐、美國和墨西哥灣地區的大部分油氣產能都處於關閉狀態,嚴重影響歐美地區的油氣資源供應。另外,今年歐洲北部和中部地區風速大幅降低,導致較多依靠風力發電的清潔能源公司今年電能產出大幅下降,這也是今年歐美電能供應不足的原因之一。
電能供應本來較少,加上寒潮頻繁來襲,導致居民對電能的需求上升;後疫情時代,大部分產業也在2021年恢復生產,所以產業用電的需求也大幅上升,所以歐美電力供需在此刻徹底失衡。
那麼,有人要問了,中國也是差不多的處境,為什麼中國的電力市場沒有電價上漲甚至電價都沒有一絲波動呢?
其實這要從中外的電力市場屬性去分析。歐美是一個深度市場化的電力市場,他們的所作所為和目前歐美的電價表現是完全符合市場規律的,絲毫不令人意外。
首先,歐美電力公司本質是商品售出公司,他們要考慮每年的運營成本,每年所產生的利潤,可以說他們是為了華爾街,倫敦交易所的資本家服務的。平時,電力線路只要是可以容納目前電力需求的,他們絕不會考慮擴容或者準備一條備用線路,所以在面對寒潮等自然災害的時候,電力系統很容易出現故障,當然了,不出問題,他們也不會頻繁檢修的,只會固定時間去檢修,加上歐美人力成本較高,所以這方面顯得固定且死板。
相比較而言,中國電網屬於央企,是受國務院控制,就中國電網運營的目的而言,那是為了全中國人民服務的,不為賺錢。所以當某處電力設施出現問題,中國就會不計成本去維修。另外中國電力技術特別是特高壓技術全球領先,所以相對而言中國電力設施故障率較低且維修及時。
其次,在歐美,由於電力深度市場化,所以電能的本質就是商品,完全受供需關係制約。也就是說,在現在的情況下,需要電能的人多,但是電能的總量變少了,所以電價一定會提高的,接下來就是眾生平等,比如200人民幣一度電,有錢的人買得起,那就有電用,普通人或者窮人用不起,那就只有受凍,從市場的角度看這個就是一視同仁。
大家想想這個是不是像中國80年前的地主時代一樣。如果今年是豐收年,地主收租,自然可以賺得盆滿缽滿,佃戶或者老百姓可能還有些餘糧可以解決溫飽,那麼看起來是不是其樂融融;如果今年是災年呢,即使顆粒無收,地主還是可以靠著家裡的存糧生活,絲毫不受影響,那麼老百姓或者佃戶想要活下去那就要去吃樹皮草根,去籤賣身契,去拼命才行,那時候看起來不就是矛盾特別突出了。現在的歐美是不是有點這個意思,沒有自然災害的時候,大家正常工作,正常消費,但是一到自然災害,這個“美好”的局面就被戳破了。
最後,從電廠出發。歐美電廠的基礎是石油和天然氣,而它們的價格今年也是一路飆升的,電廠也是要吃飯的,所以電價一定會隨著原料價格上漲的。歐美這些電廠又不是央企,不需要承擔什麼社會責任的,所以,電價就這樣,一路飆升,飆升。
而中國電網,是央企,具有更多的社會責任,它把原料上漲的成本自行消化掉,國家再給予相應支撐,所以中國的電價就是紋絲不動安如山。另外,中國已於2015年消除無電地區,實現全國通電,試問全球除了中國還有哪個國家可以做到如此?這可能就是制度的魅力吧。
所以,筆者認為中國政府不能完全退出社會管理,要掌握國民命脈,這樣,在最關鍵的生存時刻,全世界才會只有中國人能安然地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