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74年6月10日,朱德的兒子朱琦突然逝世,沒有留下一句話。
擔心88歲高齡的朱德沒有辦法承受這個噩耗,家人決定隱瞞,直到10天之後······
革命艱辛,父子分離
朱琦是朱德唯一的兒子,是朱德與第二任夫人蕭菊芳所生。
1912年,在進步思想的影響下,朱德已經成長為一個有志向的進步青年了。這一年,他在雲南陸軍講武學校擔任教官,也收穫了人生中第一份愛情。
在朋友的介紹下,朱德認識了在昆明師範學堂讀書的蕭菊芳。
由於朱德的第一段婚姻是由家人包辦的,這讓深受進步思想影響的朱德非常不滿,也更加渴望自由戀愛。
蕭菊芳的出現,讓年輕的朱德感受到了愛情的美好。
蕭菊芳是一位進步的知識女青年,為人也落落大方。見面後,朱德與蕭菊芳相見恨晚,有著說不完的話。
朱德對蕭菊芳是一見鍾情,在見面不久後,朱德曾和友人說過:“蕭菊芳才是我心儀的人。”
蕭菊芳自然也對這位有理想的軍人產生了好感,認為朱德是個可靠,可以託付終生的人。
就這樣,在好友們的撮合下,朱德和蕭菊芳就在昆明結婚了。
結婚之後,朱德依舊在講武堂,而蕭菊芳繼續在昆明師範學堂讀書。雖然朱德當時已經在雲南講武堂很有地位了,不注重物質享受的他也只是把家安排在了一間簡陋的房子裡。
工作之餘,朱德和蕭菊芳才會在這簡陋的房子裡團聚。在幾十年後,回憶起這短暫的幸福生活時,朱德曾說:“我和蕭菊芳的這段婚姻絕不是資產階級的。”
幸福的生活總是短暫的,幾年後,朱德跟隨蔡鍔討袁護國,到了四川。就在這時,蕭菊芳懷孕了,因不忍與丈夫分離,她便不辭辛苦來到了丈夫的身邊。
不久,蕭菊芳生下了一個男孩,這也是朱德唯一的兒子。孩子的降生,給這個小家庭帶來了很多的歡樂。
第一次做父親,朱德自然是歡喜的,他抱著小小的朱琦,親了又親,捨不得放下。他發現兒子的右耳一側有像“拴馬柱”的胎記,就給孩子取了“保柱”的小名。
可能朱德也是希望這個兒子的降生能夠保住這個在戰亂中風雨飄搖的家庭吧。
然而,人生就是如此,並不會按照人所期望的那樣發展。
在生下孩子沒多久,蕭菊芳就生病了。在那個醫療落後、顛沛流離的年代,蕭菊芳根本就沒有辦法得到很好的治療。
在經過了兩年多的病痛折磨之後,蕭菊芳於1919年夏天病逝了。那年,朱琦剛剛3歲······
青年喪妻,只留下了一個嗷嗷待哺的孩子,這對朱德的打擊是非常大的。在悲痛之下,朱德寫下了著名的悼亡詩:
草草姻緣結亂年,不堪回首失嬋娟。
槍林彈雨生涯裡,是否驚擾避九泉?
蕭菊芳逝世後,兒子便成了朱德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但他還是要上戰場,又怎麼能照顧得了一個年幼的孩子。
為了孩子,朱德在好友在多次勸說下,選擇再婚,娶了第三位夫人陳玉珍。
陳玉珍是一名比較進步的青年學生,為人也比較善良,婚後,她就一直將朱琦帶在身邊,視若親子。
雖然後來伴隨著朱德出國,兩人聚少離多,婚姻關係已經是名存實亡了,但陳玉珍依舊辛苦撫養朱琦,直到他長大成人。
這也讓朱德對陳玉珍非常感激,直到老年還在照顧陳玉珍的生活。
從1922年朱德出國後,朱琦也十多年沒見過自己的父親。
在德國,朱德認識了周恩來,並在周恩來的介紹和幫助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從此,這個跟隨著蔡鍔討伐袁世凱的四川將領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信仰,義無反顧地走上了偉大的道路,將自己的餘生奉獻給了崇高的共產主義事業。
在確立了要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終生之後,無論面對什麼樣的挫折和艱難,朱德始終都沒有動搖過。
南昌起義部隊南下失敗,面對部隊孤立無援的狀態,朱德挺身而出,穩定軍心,斬釘截鐵地和大家說:“黑暗是暫時的,最後的勝利一定是屬於我們的。”
後來,朱德帶著部隊上了井岡山,和毛主席秋收起義的部隊匯合。在之後的戎馬征程中,朱德跟隨著毛主席,為人民軍隊的發展和壯大立下了不朽的功勳。
朱德在擔任紅軍總司令期間,一方面運籌帷幄,指揮作戰,一方面在戰鬥間隙研究戰略戰術,努力加強紅軍政治、軍事等方面的建設。
在此期間,朱德也在思念著分別多年的兒子,他肯定是長大了,但自己卻缺席了他的成長,不知他在何方,在雲南還是別的地方·····
想到自己的兒子,朱德總是愧疚不已,他全身心投入革命,卻虧待了自己的兒子。
抗日戰爭爆發後,國共開始第二次合作,朱德終於也得到了兒子的訊息:原來朱琦是被國民黨抓了壯丁,進入了國民黨的軍隊。
在戰亂下,國民黨為了擴充軍隊,開始抓壯丁。而已經長大成人的朱琦自然也沒辦法倖免。不過因禍得福,朱琦也終於有機會見到自己的父親了。
對於朱德的思子之心,周恩來自然是明白的。他親自安排人,將朱琦找到,並送到了延安。
此時的朱琦也十分緊張,他不知道見到父親後他還會不會像以前一樣離開,到一個他找不到的地方去。
他也擔心,父親是否還會記得自己?
在延安的窯洞裡,朱德也終於見到了分別10多年的兒子。這種情景是如夢似幻,他之前在夢裡也多次經歷過,但一覺醒來只是一個夢而已。
如今呢?兒子就在自己的眼前,他終究不敢相信夢裡的事情會在現實上演,這種感覺既驚喜又不夠真實。
接著,朱德一把摟住兒子的頭,輕輕地摸了他的右耳,朱德才確認此時他不是做夢,他終於見到了自己的兒子。
只有他的兒子,右耳會有那特別的“拴馬柱”。這一場景, 也讓毛主席、周恩來等人都十分動容。
在分開的十多年裡,朱琦也無數次地幻想過和父親的相見,但真實見面的感覺總是會超過他的預期。在這個多年不見的父親身上,朱琦也終於感受到了濃濃的父愛······
唯一的兒子,也不能享受特權
到了延安後,朱琦就留在了父親的身邊,開始學習文化知識。由於工作繁忙,朱德考慮再三決定將朱琦送到中央黨校,讓他系統地學習理論知識。
在入校前,朱德特意告訴兒子:“為人民服務,就要有本領,這就需要好好學習,什麼都沒有,為人民服務就是一句空話。”
經過努力學習,經過知識的千錘百煉,朱琦終於學成畢業,併成功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接著,朱德便將自己唯一的兒子送到了抗日的戰場。許多人都認為朱德只有一個兒子,如果送到戰場太危險了。
朱德卻堅持:“我是八路軍總指揮,我的兒子不上前線,誰上前線?”
就這樣,朱琦就到了抗日的戰場上。但戰爭終究是無情的,敵人的子彈並不會因為是朱德的兒子就選擇繞道。
在一次戰鬥中,朱琦腿部受傷。雖然進行了及時的治療,但朱琦還是留下了終身的殘疾。
對於兒子受傷,朱德自然是心疼的,可他更明白,革命總會有犧牲。
作為一個父親,朱德心疼兒子,捨不得讓兒子受傷,也能明白兒子內心的痛苦;作為革命者,他認為經歷過戰爭洗禮的年輕人才會有所出息,就算有所犧牲也是在所難免的。
朱琦回到延安後,朱德總會開導朱琦,希望他不要受到傷痛的影響,勇敢面對生活。即使腿部受傷也同樣能為國家和人民做貢獻。
就這樣,在父親的暖心陪伴下,朱琦走出了陰影,開始在抗大的第七分校工作。工作後,朱琦謹記父親的教誨,就算自己有腿傷,也要堅持力所能及做一些勞動。
雖然是唯一的兒子,雖然兒子的腿部有傷,但朱德還是嚴格教育兒子:“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搞特權。”
他一再告誡朱琦不要躺在他的功勞本上,不能貪圖享樂,要靠自己的能力去創造屬於自己的生活。
有次朱德去檢查工作,他專門詢問了相關人員朱琦的工作情況,當工作人員說朱琦的工作很出色,朱德就有些不太高興了,就批評道:“朱琦難道就沒有缺點嗎?”
得知朱琦工作有些散漫後,朱德則對相關領導說:“你們一定要嚴加管教朱琦,他是共產黨員,就該好好地為人民服務。”
這件事情對朱琦的影響也非常大,也讓他明白了父親的苦心。
有次,延安舉辦文藝晚會,結束後已經到了深夜。朱琦因為腿部受傷不方便,就搭乘中央領導的車回去了。
朱德得知這件事後,非常生氣,嚴厲地批評了朱琦:“首長的車是你能坐的嗎?今後,不許你再搞特殊。”
此時的朱琦也真正明白了父親所說的為人民服務的意義。在此後的生命中,朱琦一直記得父親的教誨,再也沒有出現過類似的事情。
就在朱琦努力成長之時,愛神也在悄悄向他招手。在延安,朱琦遇到了自己的愛人趙力平。
剛開始趙力平並不知道朱琦是朱德的兒子。
在得知後,趙力平的壓力很大,她從來沒想過自己會和大領導的兒子交朋友,於是多次選擇了拒絕。
但朱琦卻在長時間的相處中,對趙力平產生了感情。
後來,抗大第七分校被遷離延安,被轉移到了晉綏根據地。那時,朱琦和趙力平也一起到了晉綏根據地。
在賀龍的撮合下,朱琦和趙力平結婚了。朱德和康克清對這個兒媳是非常滿意的,而兩位老人的和藹可親,也讓原本有顧慮的趙力平融入了這個幸福的大家庭。
在此後的時光中,朱琦和趙力平夫妻感情融洽,生活幸福,先後孕育了5個兒女。
在新中國即將成立之際,朱琦在抗大有了多年的工作經歷,已經升到了團級幹部,如果在部隊工作,還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但這時國家百廢待興,需要大量的基層幹部和人才,而朱琦這樣優秀的幹部自然也成為了組織上派往基層的優秀人才。
不久,由於鐵道部缺人,朱琦從部隊轉業,被調到了鐵道部工作。朱德得知朱琦工作調動的訊息,特意去找到了鐵道部的相關領導,要求:朱琦不要擔任管理崗的職位,要從基層一步步做起。
對於父親的要求,朱琦自然是理解的。他並沒有在意自己從管理崗位降為普通工人的落差,認為自己就算只是個普通的工人,也能為人民服務。
因此,朱琦義無反顧地做起了普通的工人,從練習生做起,又靠著自己的努力成為了火車司機。
在火車上工作很辛苦,但朱琦卻不懼辛苦,一做就是很多年。
有一次,朱德乘坐的火車便是朱琦當司機。那天,朱琦收到了訊息說是某位中央首長要見他。還沒來得及休息和換衣服的朱琦,便滿身煤灰地跑去見首長了。
等見到後,朱琦才知道首長是自己的父親。看著朱琦的樣子,朱德很欣慰,認為自己的兒子成長了,真正在踏踏實實地為人民服務。
朱德鼓勵朱琦:“做好一名火車司機非常不容易,你不能對自己放鬆要求,鐵路運輸的穩定性關乎著國民的出行安全。在本崗位做好工作,就是對國家和人民最大的貢獻。”
這段話,既是鼓勵,也是對朱琦工作的肯定。對於這份肯定,朱琦很珍惜,也一直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直到離開。
脫離父親的強大光環,朱琦用自己的兢兢業業,完美地詮釋了勞動的意義,為人民服務的意義······
年近90,痛失獨子
朱德一生經歷坎坷,但對於這唯一的兒子,也是嚴格要求,希望他能在平凡的崗位上為人民服務。
朱琦做到了,但在朱德88歲之時,不幸又降臨到了他的身上。
由於病痛,朱琦於1974年6月10日突然逝世。
對於朱琦的逝世,趙力平是這麼回憶的:
我和往常一樣上班去了,朱琦和單位一位老同志在家聊天,突然感到不舒服。等我趕回家,他已經走了,沒有留下一句話。孩子們都不在家,他們都當兵去了,我一個人在家。朱琦走時,只有50多歲。
趙力平先把這個噩耗告訴了康克清。接著康克清和趙力平帶著家人忍著強大的悲痛辦了朱琦的後事。
他們還是決定先不告訴朱德,主要還是擔心朱德的身體。
朱德也知道兒子朱琦的身體不太好,多次詢問朱琦的身體狀況,家人們只得說:“朱琦病情加重了,在醫院搶救。”
可能是父子連心,朱德問的次數越來越頻繁,無奈之下,康克清只得決定將實情告訴朱德。
6月20日,也就是朱琦逝世10天后,康克清含著淚水對朱德說:“10天前,朱琦走了,心臟病搶救無效。追悼會已經辦完了,孩子們想回來看看你。”
得知這個噩耗,朱德是非常悲痛的,他哽咽道:“你們開始不告訴我,這不對,我就這麼一個兒子,這麼年輕就走了。他上過中央黨校,受過高等教育,走得這麼早,太可惜了······”
作為父親,白髮人送黑髮人,他是非常悲痛的。但一家人還是要生活下去的。為了照顧朱德,組織上決定將趙力平的工作調到北京,但朱德還是拒絕了,他還是堅持不搞特殊,不給組織添麻煩。
就在朱琦逝世的兩年後,朱德也去世了。
在幾十年的革命生涯中,朱德始終都重視家庭的教育。他認為如果革命家庭連自己的後代都管不好,怎麼教育人民群眾呢?
臨終前,朱德寫下了“革命到底”四個大字。對於這四個字,康克清解釋道:
這四個字,不僅是朱德對自己革命生涯的總結,同樣也是朱德對全家的期望。
在朱德的遺物中,有一條補了很多次的褲子,上面有10多個大的補丁和無數個小孔。還有一個床罩,一邊已經有些爛了,而且上面還有很多個大的補丁。
就是這個床罩陪伴了朱德的晚年。在朱德逝世後,康克清也堅持用著這個床罩。雖然這個床罩被補了又補,他們一直都在堅持使用,而且這些補丁趙力平也進行了縫補。
這不僅是一件床罩,更是不搞特殊,勤儉節約的體現,更是朱德高尚品格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