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越來越多的殲20隱身戰機、殲10C、殲16先進戰機、運20戰略運輸機的批次裝備服役,當前中國空軍整體作戰實力放眼全球都可以說是傲視群雄了。但是在很多人心中我們的空軍還是有很大的提升之處的,因為當前我國雖已具備了戰術打擊能力和戰略運輸能力,但是在戰略打擊核心的戰略轟炸機發展問題上,我們還只有並不符合戰略轟炸機定位的轟-6中程轟炸機。
但是你知道嗎?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我國曾研製過一款整體效能已經完完全全達到戰略打擊層面的轟-8重型戰略轟炸機,其整體效能和美國空軍當前裝備的B-52戰略轟炸機非常相似,而且當時研製轟-8可以說從資金和技術層面上都是可行的,那為什麼當年方案可行的轟-8重型戰略轟炸機卻下馬了呢?
轟-8專案的出現最早是因為上世紀60年代末期,隨著珍寶島戰役的爆發,北邊的蘇聯一夜之間成為了我國當時最主要的假想敵,所以對於當時的中國空軍而言,迫切需要一款能夠執行戰略核打擊任務的重型轟炸機來保衛祖國疆土不受侵害。當時西飛仿製的轟-6雖然已經投入批次生產階段,但是介於轟-6中程轟炸機和戰術轟炸機的定位,其難以扛起大旗保衛祖國疆土。
所以結合國內當時的航空工業現狀,承擔了新一代重型轟炸機任務的603所,決定借鑑美國的B-52亞音速高空戰略轟炸機,研製屬於我國自己的重型戰略轟炸機——轟-8重型戰略轟炸機,初步制定的轟-8這個方案在當時雖然看起來就已經不是很先進,但是優勢在於研發難度低、專案可行性非常高,而且其整體作戰實力還是比較符合當時中國戰略打擊需求的。
之所以說轟-8的研發難度低和專案可行性非常高,主要是因為轟-8戰略轟炸機就是基於當時的轟-6的基礎上,透過放大機身尺寸、增加發動機數量來提升其作戰航程和載彈量的。比如轟-8初期計劃有四發和六發版本,二者都計劃裝備當時國內正在研製的渦扇6大推力發動機。其中裝備六臺發動機的轟-8設計最大起飛重量高達163噸,最大作戰航程1.1萬公里,最大載彈量18噸,和美國B52最大起飛重量220噸,最大作戰航程1.6萬公里雖然還有一定差距,但已經算得上是名副其實的遠端戰略轟炸機了。
並且為了驗證專案的可行性,603所將一架轟-6的機身尺寸放大,並且額外在兩側機翼位置增加了兩臺發動機,拼湊成了轟-6I技術驗證機,並在1978年初成功首飛,其最大起飛重量從當時的65噸提升到了85噸,最大作戰航程更是從5500千米提升到了8300千米,基本上達到了戰略轟炸機的打擊範疇。
但是為什麼方案可行的轟-8最終沒能真的飛上藍天呢?
一、轟-8雖然整體上是轟-6的放大、增發版本,但是轟-8核心的發動機在當時我國並不具備量產能力,因為轟-8計劃裝備當時國內在研的渦扇-6大推力發動機,而渦扇-6發動機雖然是一款加力推力高達13噸的渦扇發動機,但是其錯誤的選擇了後渦扇結構設計,導致整個專案研發難度越來越大,進展越來越慢,所以隨著渦扇-6發動機的下馬,轟-8也就失去了裝機動力。
而作為備選方案的美製JT-3D渦扇發動機雖然是B52戰略轟炸機的裝機動力,但是也因為國際局勢的瞬息萬變,根本不可能安裝到轟-8身上。所以對於當時的轟-8而言,雖然其整體基於轟-6衍生而來,在專案可行性上非常高,但是缺乏核心的發動機也就成為了轟-8下馬的根本原因之一。
二、其實在上世紀70年代,國內同時期在研的大型飛機還有上海飛機制造廠,自主研製的我國第一架完全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大型噴氣客機運10,運10整體定位和當時的波音707大型客機非常相似,並且國家為支援運10專案也專門研發了渦扇-8大推力渦扇發動機,但是因為渦扇-8發動機研製進度非常緩慢、且運10整體效能在商業市場並不佔優,所以運10專案下馬,接連渦扇-8專案下馬,也讓本可以使用渦扇-8作為動力的轟-8重型戰略轟炸機徹底看不到希望了。
三、最後就是進入1980年後隨著改革開放開始,國家集中財力發展經濟,軍隊軍費預算大幅削減,資金鍊的中斷更是讓轟-8重型戰略轟炸機陷入停擺,徹底成為了壓死轟-8專案繼續研發的最後一根稻草。
四十年後的今天,我們自主研製的轟20隱身戰略轟炸機,雖然猶抱琵琶半遮面多次露面,但是距離公開亮相的時間越來越近了,也算是正式填補了我國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戰略重型轟炸機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