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由於清政府的垮臺,各省有實力的人物為了保護自己的政治利益,紛紛組建私人軍隊來劃分勢力範圍,而在這其中勢力最大的便要數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1916年6月6日,袁世凱因尿毒症不治而亡,北洋軍內部也自此開始了長時間的爭鬥,並最終分裂成為了多個派系,而西北軍便是這其中的一員。
在這些擁兵自重的地方軍閥中,西北軍是出了名的“窮酸”,然而他們雖然吃不起飯,但卻吃得了苦,買不起槍便用大刀等冷兵器來湊,硬生生在那段特殊的時期裡“殺”出了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自此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在1920—1922年之間,直係軍閥吳佩孚先是擊敗了當時北洋政府名義上的“統治者”——皖系軍閥段祺瑞,後又戰勝奉系的張作霖,自此掌握並控制了北洋政府,一時間,吳佩孚聲名大噪,並於1924年9月成為首次登上美國《時代》雜誌週刊封面的中國人。俗話說:人狂必有禍,此時的吳佩孚也覺得自己“天下無敵”,根本看不上週邊的同僚,這讓其他的直系將領都心存不滿,而作為曾經的“失敗者”,皖系段祺瑞和奉系張作霖也都將直軍中這種將帥不和的局面看在眼裡。
第二次直奉戰爭打響後,張作霖聯合段祺瑞以援助盧永祥為名,調集十五萬大軍入關討伐直系的曹錕和吳佩孚,而為了對付奉軍,吳佩孚也將自己的主力悉數調出關去迎敵,就在這時,作為直軍中一員的馮玉祥也接到了吳佩孚的命令,要求他出兵赤峰,負責阻擊進犯的奉軍。接到任務後,馮玉祥便大張旗鼓地率部出城,目標直指赤峰,但令吳佩孚萬萬沒想到的是,馮玉祥卻在行軍途中擺了他一道,不僅沒有按時抵達陣地,還一直在北京城周圍晃來晃去,但吳佩孚此時也管不了那麼多了,因為他的主力此刻正在山海關和奉軍打得如火如荼。
同年10月7日,九門口被奉軍攻佔,吳佩孚只得急調後援部隊開赴前線,眼看北京城內已無曹錕和吳佩孚的嫡系部隊駐防,馮玉祥認為時機已到,於是便下令將後隊改為前隊,回師北京,不僅推翻了直系賄選總統曹錕的反動統治,還將吳佩孚的後路徹底堵死,致使其全線崩潰,而這場“政變”也成了西北軍崛起的里程碑事件,那麼作為北洋軍中一員的馮玉祥為何會選擇在這個時候調轉槍頭來對付“老東家”呢?其實早在清朝時期,馮玉祥便在陸建章的提拔下加入了袁世凱的部隊,並一路坐到了第16混成旅旅長的寶座,而這支部隊便是西北軍的雛形。在亂世之中,要想生存就必須積蓄軍事力量,而馮玉祥也深知這個道理,於是他便加緊訓練和整頓全軍,由於買不起大量的槍支,他只得組建“大刀隊”來供戰時使用,久而久之,馮玉祥的“大刀隊”便在各路軍閥中名聲大噪,甚至在後來的抗日戰爭中也曾立下赫赫戰功,殺得日軍哭爹喊娘。
隨著馮玉祥的部隊規模越來越大,一些地方實力派代表人物也紛紛對其進行拉攏和結交,唯獨北洋軍閥從不用正眼來看待這支部隊。在段祺瑞掌權期間,雖然馮玉祥所部隸屬於北洋軍,但他打從心裡就不信任馮玉祥,不僅不對其提供支援,就連士兵每天的菜錢也不給,迫使馮部計程車兵只能以鹽水來下飯。雖然在成軍初期的條件十分艱苦,但馮部的官兵卻很少有主動脫離隊伍的,而這一切便是因為馮玉祥有情有義,他非但不同於其他的軍閥那樣刻薄寡恩,反而還經常和士兵同甘共苦,同吃一鍋飯、同喝一碗水。直皖戰爭結束後,段祺瑞兵敗下野,馮玉祥來到了直系的陣營之中,但吳佩孚對他也沒有好感,認為他屯兵自重、頗有野心,於是自然便對其產生了戒備之心,而為了打壓馮部,吳佩孚也學起了段祺瑞的作法,處處刁難馮玉祥。
自直系掌權後,軍中驕縱成風、日趨腐敗,搞得全國民怨沸騰,而這種做法也激起了馮玉祥的強烈不滿。第二次直奉戰爭打響後,吳佩孚要求馮玉祥出戰,而馮玉祥便想借此來討要拖欠的軍餉,但吳佩孚卻毫不客氣地拒絕了他的請求,而也就是在這個關鍵的時刻,孫中山先生在廣州誓師北伐,正式下達了討伐曹錕、吳佩孚的命令,而對於馮玉祥,國民黨方面也對其展開了苦勸,最後成功將其拉入“反直同盟”,所以這才有了文章開頭馮玉祥臨陣倒戈的一幕。直系兵敗退出後,一心希望孫中山先生來主持大局的馮玉祥遭到了段祺瑞和張作霖的排擠,最後只得帶著自己的部隊來到貧瘠的大西北地區重新發展,自此,西北軍的這個番號才正式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此文的起源篇到這就結束了,在以後的日子裡我還會繼續分篇講述西北軍的歷史,原創不易,照搬必維權,如果我的文章打動了您,還煩請您幫忙點個贊或者關注,本人在此先行謝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