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將之首的粟裕躺在醫院裡。由於早年征戰留下的後遺症,74歲高齡的粟裕被迫住院療養,在這個時候粟裕的思鄉之情越來越濃烈。已經離家幾十載的粟裕無法抑制住回鄉的渴望,最終忍不住派人向組織提出回鄉探望的請求。
組織接到請求後連夜開了會議,但最終卻給粟裕一個令他失望的回答,由於擔心粟裕的身體,組織沒同意讓粟裕回鄉。
一、少年家境殷實
粟裕是侗族人,出生在湖南會同的一個叫做楓木樹腳的小村莊裡。
少年時的粟裕家境頗為殷實,他生於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這個地主家庭經多次分家後其實並沒剩下太多家底,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供一家人安逸生活綽綽有餘,家裡在外有田地可以收租,在內有長工可以做活。
但粟裕對這樣的生活並不滿意,他對那些生活貧困的人們充滿了同情,和家裡的長工相處也非常好,常常和他們在一起吃飯。
和粟裕關係最好的是一個叫做“阿陀”的長工,在家人說阿陀時,粟裕往往會跳出來維護阿陀:“阿陀是老實人,又勤奮,你們不可以罵他。”長工阿陀比粟裕大了十多歲,會武術,也會講故事。
粟裕最喜歡的是俠客的故事,那些除暴安良的俠客們往往都有一身神奇的本領——比如草上飛,再比如一枝梅,因行俠仗義後往往會在牆上留下一枝梅花,故得名一枝梅。
粟裕聽得入迷,對草上飛的快腿充滿神往,便纏著阿陀請他教自己武術。
只有自己有能力,才能夠反抗軍閥,反抗土匪,帶著這個信念,粟裕的學習越發努力,終於成功地考上了湖南省第二師範學院。
但粟裕的“舞刀弄槍”在他的父親看來是不對的,粟裕的父親粟嘉會是個落第秀才,自己念著四書五經很少出門,秉承著封建思想,對兒子的“出格行為”很看不順眼,不滿他經常和長工呆在一起,因此早早就將粟裕送到學堂,希望能掰正他的性子,讓他好好做個讀書人,以後飛黃騰達。
但安生的日子並沒過上多久,村裡很快出現了土匪。土匪們的暴力蠻橫很快引起了村民們的恐慌,許多人都選擇離開村子生活,粟裕一家也是如此。
粟裕搬到了會同縣上,粟裕的父親認為不能坐吃山空,因此開始做起了買賣,家裡逐漸忙碌起來。彼時的粟裕11歲,上過學堂識過字,粟嘉會便舍過已經成婚的長子,讓小兒子粟裕記賬本,但因此常常請假導致沒時間複習功課的粟裕為此幾次留級,而嫂子也因為父親讓粟裕管賬逐漸心生不滿,家裡的爭吵日漸增多起來,而學習上的事也讓粟裕煩心不已。
但即便是搬到會同縣避開了匪患,卻一樣會遭到軍閥的壓迫。駐紮在會同縣裡的部隊是個連,連長姓盧,平素囂張跋扈,而他手下計程車兵也和他差不多,經常欺負普通百姓,欺男霸女無惡不作,百姓們都恨得牙癢癢,粟裕和同學們也都十分厭惡這幫兵。
在廟會時,盧連長的兵更是跟學生們起了直接衝突,被憤怒的學生們打了一頓。不滿計程車兵回去向排長報告,覺得丟了面子的排長自然對這幫不服自己管教又積怨頗深的學生更加不滿,揚言要衝進學校把他們都抓起來,學生們因此罷課抗議。
會同縣的縣長看到事情越鬧越大,不得不出面和盧連長商議放過這批學生,暫時平息了這場風波。但軍閥手下計程車兵自知有靠山,行事仍然囂張,對人們的壓迫也越來越厲害,粟裕對他們也越來越不滿,逐漸升起了如果自己也有軍隊,就能保護好老百姓,將這些危害人們生活的土匪、軍閥們通通打出去的想法。
只有自己有能力,才能夠反抗軍閥,反抗土匪,帶著這個信念,粟裕的學習越發努力,終於成功地考上了湖南省第二師範學院。
二、離家出走的叛逆少年
接到通知書以後,粟裕就把自己要去常德的事講給父親聽。
粟裕的母親是慈母,儘管擔憂兒子遠行,但是兒子提出來的要求她是不會拒絕的,然而家裡作主的始終是父親,如果沒有他的同意粟裕是出不了門的。
出乎意料,粟裕的父親拒絕了。
父親認為外面未必比會同安全,且粟裕讀的書也足夠用,足夠他生活了,因此堅決不允許粟裕離家。但求學慾望日漸濃烈的粟裕,是不可能聽從父親的意見乖乖留在家裡,因此,粟裕選擇了離家出走。
1924年1月,在家人都沒注意到他的時候,粟裕悄悄離開了家,他準備坐船去常德,但粟裕的家和碼頭相隔的很遠,粟裕只能走著去距離家一百多里的湘西碼頭,但到了碼頭粟裕才發現,他沒有帶夠買船票的錢。
沒有辦法,粟裕只好向家裡索要路費,但由於擔心回家會被扣下再也出不來,粟裕只能寫信寄回家。而家裡此時也為遍尋不著的小兒子急瘋了,這封信讓他們定下了心,粟裕只是想離家去學校沒有出事,也讓他們曉得小兒子是留不住了。
粟裕的在信中說:“如果不寄錢,討米我也要走!”粟裕的堅定信念終於讓父親服軟,他讓長子去將粟裕接回來,並讓長子傳信要給粟裕籌集路費和學費。
粟裕的哥哥傳達了粟裕父親的意思,父親態度軟和,粟裕便回到了家。父親果然沒沒有再質疑粟裕的決定,給粟裕送行那天,父親站在碼頭抹了一把眼淚。或許他知道粟裕有著偉大的願望,經此一別算是很難再見了。
在學校讀書的粟裕接觸到了許多進步書刊,瞭解到了馬克思主義思想,而已經加入共產黨的學長滕代遠等人也讓粟裕萌生了想要加入中國共產黨的願望。
1926年的時候粟裕放假回到家裡,但父親已經聽聞粟裕在校參加五卅運動罷課遊行的事,擔憂粟裕安全的父親決定不再讓粟裕去上學,將他關在家裡,還給粟裕訂了一門親事希望他就此安分下來。
粟裕並沒有見過那個和他定親的姑娘,只聽聞是個裹小腳的富農女兒,因此堅決不同意,但家裡把粟裕牢牢看管起來,直到八月份粟裕才找到機會逃跑,從此以後粟裕再也沒機會回過家。回校後的粟裕還給家裡寄了封信,說那個姑娘是好姑娘,希望她能找到好人家。
1927年的時候粟裕從共青團轉入了中國共產黨,但彼時國共合作已經破裂,蔣介石、汪精衛接連發動反革命政變。早在粟裕罷課遊行時就已經注意到粟裕的反動當局,很快順藤摸瓜找到他的家,控制住了他的父親,要求他找到粟裕。
但粟裕畢竟是疼愛的小兒子,作為父親的粟嘉會如何能夠出賣他!因此,在以“出門找粟裕”的藉口離開家後,粟嘉會便一直居住在親友家裡,一聽到有風吹草動便會離開。常年的奔波逐漸讓他生了重病,因此他裝成乞丐悄悄住進了菜地的棚子裡。
粟裕母親某一日在菜地裡發現他後便常常給粟嘉會送飯,但因粟嘉會音訊全無,反動當局多次上門,粟裕母親無法只好拿錢打發走他們,多年攢下的殷實家底因此逐漸被掏空。與此同時,粟嘉會的病也越來越嚴重,按照當地在家中去世的習俗,親友偷偷護送粟裕父親回到家裡,不消幾日粟嘉會後便去世了,去世時僅有43歲。
而此時的粟裕投筆從戎參加了起義軍,開啟自己的戎馬生涯。
三、多年未歸,思念家鄉
粟裕在加入中國共產黨以後便是一直在南征百戰中度過的。
他被組織派到過很多很多的地方,也任過很多的職位。當過毛主席的警衛員,當過新四軍第一師師長,當過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參加過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指揮過濟南戰役、孟良崮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等重大戰役。那個當年棄筆從戎的清秀學生終於成了毛主席口中最會打仗的將軍,卻始終沒有回到過自己的家鄉。
渡江戰役前夕,陳毅元帥問粟裕:“離開家二十多年了,你想家嗎?”
如何能不想呢?粟裕的父親已經去世,但家裡的母親、兄長、姐姐和兩個妹妹都在,他如何能不想回家呢?離家的這些年只靠著安全時偶爾的通訊才知道家裡的平安,如果不是粟裕讓人傳遞口信,粟裕的母親怕是以為粟裕已經犧牲在戰場上了。
但又如何能夠回去,革命正處關鍵時期,粟裕明白,只有解放了,國家安寧了,他才可以回到老家,戰事始終是最要緊的。就像曾經霍去病的“匈奴未滅,何以為家”一樣,國家國家,先是國再是家。他只能更努力地打仗,將戰鬥勝利的訊息傳回到家鄉會同,讓家人們知道他的安危。
而陳毅也知道粟裕想家,但認為湘西匪患是大事,如今還沒有徹底得到解決,就這麼回去實在不安全,因此,他早早便準備好了一個排的兵力,隨時準備護送粟裕回鄉:“單獨出行不安全,組織上也不會同意。”
聽說需要一個排護送,粟裕覺得實在太過興師動眾,最終以“臺灣還未解放”的理由選擇了拒絕陳毅的好意。不過雖然最終沒有回鄉,但過後不久,粟裕便派人將母親接到了自己身邊盡孝。
1958年的時候,粟裕來到了湖南長沙參加會議,意外遇到了會同的縣長。粟裕把他叫到自己的辦公室和他親切交談著,言辭中都透露著回鄉的渴望,但隨即他在縣長的口裡知道了家鄉在搞“大躍進”生產活動。
粟裕明白,此時的自己一旦回鄉定然會派許多人前來護送,而自己的到來也會讓家鄉的人無所適從難免耽誤生產。為了不影響家鄉人民的生產活動,粟裕錯過了最後一次回家鄉的機會,擦肩而過。從此以後忙於公事的粟裕再也沒有時間能夠到湖南出差或者是有時間能夠請假回老家。
時間來到了1981年,此時的粟裕已經74歲高齡,年老體衰,又歷經多次戰爭留下傷勢,晚年時這些病症一齊爆發,使粟裕身體的情況每況愈下,最終住進了醫院。
聽聞粟裕生病的訊息,粟裕的親人們都前去看望,粟裕不停地問前來的堂弟粟多瑛家鄉的事情。
粟裕生在楓木樹腳村,各家的房後都有很多的楓樹,他始終記得那些鬱郁蒼蒼的楓樹,始終記得那個村子,記得會同的鄉親們,記得自己在會同的童年生活。
由於身體原因,粟裕和粟多瑛他們的談話很短,但卻讓粟裕回鄉的渴望越來越濃烈。
晚年的粟裕本身便患有心肌梗塞,胃癌等重病,加之腦溢血頻繁發作,粟裕覺得自己時日無多,是該回家鄉看一看了。
思及此,粟裕對中央提出想要回鄉看一看的請求。接到老將軍要回老家的請求,中央對此非常重視,連夜開會,卻最終沒有同意粟裕的請求。
張震從湖南往返後,對粟裕展示了他拍的粟裕曾經家的照片和楓木樹腳村的楓葉,此外,還帶來了鄉親們的土特產,看著這些照片和禮物,粟裕彷彿又回到了少年時期。
1984年2月5日,粟裕逝世。臨終前的願望是讓長子粟戎生將他的骨灰撒在他曾經戰鬥過的地方,如江西、福建、安徽等地,但額外留下一部分,送回湘西老家。17歲離家,六十載未歸的粟裕,終究用另一種方式回到了家。
讓長子粟戎生將他的骨灰撒在他曾經戰鬥過的地方,如江西、福建、安徽等地,但額外留下一部分,送回湘西老家。17歲離家,六十載未歸的粟裕,終究用另一種方式回到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