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印度發兵果阿,將這塊被葡萄牙殖民了400多年的土地收回。自信心頓時膨脹,以為戰勝了西方殖民帝國,就不可一世了,於是第二年加強了中印邊界的挑釁,中國不得已而爆發了自衛反擊戰。
戰爭的結果我們都知道,印度軍隊一觸即潰,原本張國華還擔心印軍太強,把印軍按照國民黨軍隊的王牌部隊來打,結果只是個地方保安團的戰力,戰力太渣,成了張國華當年33年兵,打得最容易的一仗。
在這場反擊戰中,龐國興、王世軍、冉福林三人,組成戰鬥小組,深入敵後15公里,幾個20多歲的小夥天不怕地不怕,就是有一股闖勁。不過這也為他們帶來了豐厚的戰果,攻佔敵軍兩個炮兵陣地,繳獲火炮七門,榮立一等功,1963年的被授予“戰鬥英雄”稱號,得到毛主席接見。
戰後龐國興在總結報告會上,說了一句可以同“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相媲美的話:“敵人非但不投降,還膽敢向我還擊”。
勝利很容易,但是得到外國的支援很不容易,這場戰爭,震驚了世界,畢竟是兩個世界人口大國,世界大多數的國家都是支援印度的,75個國家向印度表達了支援的態度,僅有朝鮮、北越、緬甸和巴基斯坦表示支援中國。戰爭讓我們看到了到底誰是朋友,誰是敵人,當然朋友也有可能變成敵人,比如北越就在17年後變成了敵人。
1、來自兩個超級大國的支援:
印度之所以有底氣挑釁中國,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同時擁有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支援。
蘇聯:從支援到堅決譴責
對於對印反擊戰,蘇聯並非一開始就是無條件的支援印度的,中間是有一個變化過程的,按照基辛格的觀點,跟古巴導彈危機還有一定關係。
對印反擊戰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0月20日-10月28日,24日中國命令東線部隊停止追擊,提出停止衝突、重啟談判以及和平解決邊界爭端的建議,但是印度還沒有被打痛,拒絕了提議,並進行戰爭動員,為了徹底打醒印度,從11月16日至21日進行第二階段作戰,然後中國政府發表宣告全線停火後撤。
古巴導彈危機是什麼時候10月15至28日,28日,赫魯曉夫認了慫,宣佈撤回部署在古巴的導彈。11月11日撤走導彈、20日又宣佈將在30天內撤走駐紮在古巴的伊爾—28轟炸機,古巴導彈最終結束。
根據基辛格的觀點,反擊戰的第一階段時期,蘇聯為了拉攏中國在古巴導彈危機事件上支援蘇聯,所以並沒有譴責中國。反而在10月24日,發表支援中國宣告,說“臭名昭著的麥克馬洪線”從沒得到中國的承認。
但10月28日之後,古巴導彈危機解決,蘇聯不再需要中國的支援,所以大力支援印度,公開嚴厲譴責中國,提供了大量飛機等武器裝備,印度充滿了血,決定抵抗到底。
對於蘇聯為何支援印度,這不難理解,50年代末,中蘇關係惡化,蘇聯轉而拉攏印度,希望和印度南北夾擊中國,迫使中國屈服。而且還害怕支援中國會造成不良影響,把第三世界國家推到美國陣營。後來又支援越南,也是同樣的道理。
美國,動口不動手:
中國是個社會主義國家,雖然中蘇交惡,但是此時還沒到中美改善關係的時候。1950年的朝鮮戰爭,美國又被中國狠狠地打了臉,美國支援印度是必然的,美國發展同印度的關係,援助印度,就是出於遏制中國的考慮。
不過美國也只是動口不動手,沒有像古巴導彈危機那樣,派遣艦隊直接干涉,只在後期印度全面潰敗時才派遣老朋友第七艦隊趕往孟加拉灣。只是把一些淘汰了的武器裝備送給印度(大約10億美元軍援),生怕印度會倒向蘇聯,扶持出來一個可以跟自己對抗的大國。不過這才是真正的打臉,這個擔憂至今沒有實現。
2、來自歐亞非拉澳的支援:
印度作為英聯邦成員之一,包括英國在內的英聯邦成員都致電印度,表示對印度的同情和支援。
日本首相甚至在給尼赫魯的信中說,中國的行動是對“亞洲和平事實上也是對世界和平的威脅”。
寮國、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等亞洲國家、幾乎所有的中東國家(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這次竟然出奇的一致)和大多數的非洲國家都致電印度,表達對印度的同情,認為中國是侵略者。
似乎全世界都在反對中國,認為這是侵略,為什麼?因為美蘇都支援了印度,所以兩大陣營的國家都支援印度。非洲等國家剛剛獨立,歐洲那些宗主國怎麼說他們也就跟著搖旗吶喊。
南斯拉夫作為不結盟運動發起國之一,雖然同屬社會主義國家,雖然都不溶於美蘇兩大陣營,但是鐵托嚴厲的譴責中國。
3、中立國幾乎沒有:
這些國家雖然表示不支援任何一方,但是受美蘇兩大國的影響還是偏袒印度的。比如亞非六國進行調停,但是卻建議中國軍隊先後撤20公里,印度軍隊呢?保持現狀。這不就是等於認為中國是侵略嗎這些國家有蒙古、阿富汗、柬埔寨、尼泊爾等國。
4、誰才是中國真正的朋友?
朝鮮:從對印反擊戰到對越反擊戰,朝鮮一直是堅決支援中國的國家。畢竟抗美援朝戰爭,中國為朝鮮在半島上,灑下了幾十萬人的鮮血,這是用血澆築的友誼。
朝鮮說,中國和印度的邊界問題是“帝國主義對中印兩國實行侵略政策的產物”,印度政府不要頑固地堅持這樣的殖民思想,應該接受中國的和平建議。朝鮮能發表這樣的宣告是難得可貴的,因為需要頂著蘇聯的壓力。
巴基斯坦:這個時候巴基斯坦還不是中國的巴鐵,直到戰後巴基斯坦看到中國巨大的戰爭潛力,可以輕而易舉地擊敗印度,才轉向中國尋求合作。
但是在戰前,巴基斯坦還想同尼赫魯合作,共同對付北方的大國。但是沒有眼見的尼赫魯拒絕了,以為自己就可以做到,於是戰事爆發後,巴基斯坦公開聲稱戰爭是印度挑起的,應該為戰爭負責。
除此之外還有越南民主共和國政府(即北越),胡志明致信尼赫魯,希望和平解決爭端,表明支援中國的和平解決建議。
剩下的還有一些無足輕重的國家,比如有緬甸、幾內亞、阿爾及利亞等小國。
可以說,這場戰爭讓中國陷入了空前的外交危機,為了開啟局面,中國加強了第三世界國家的外交活動,增加對第三世界國家的經濟援助,局面很快就打開了。畢竟其他國家再怎麼打生打死,也跟自己沒啥關係,拿到手裡的才是真的。
隨著中國外交活動的開展,友好國家增多,到了1971年,中國終於恢復了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也促使了巴基斯坦逐漸靠向中國,練成“巴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