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肥有3個主流方式,一個是熱量差,一個是降低胰島素分泌,最後一個是細胞自噬。
熱量差減肥,主流認知。簡單理解就是進食的熱量低於人體正常供能的熱量,造成熱量缺口使得身體上的脂肪分解釋放能量。通常人們選擇的方式是節食,雖然這個方式惡名昭著,但是短期內有明顯效果。作為普羅大眾的一員,這種方式往往不可長久,而且因為人體的適應能力,身體會降低供能,節食要求就更加苛刻,惡性迴圈長期保持節食必然影響身體健康。
對胰島素的關注,源於一型糖尿病患者體型偏瘦這個現象。由於一型糖尿病患者胰島素分泌不足,導致無法降低血糖,只能用生酮飲食及運動降低血糖。後來發現胰島素不僅有搬運血糖的作用,還可以促進脂肪合成和儲存。那麼降低胰島素分泌,自然就是減少脂肪合成的關鍵。身體正常進食後,血糖升高,身體分泌胰島素降低血糖。但是運動也可以降低血糖,從而減少胰島素的分泌,阻止脂肪合成。另外食用優質的脂肪(比如雞肉,牛肉,魚肉等),無需人體再分泌胰島素進行降解,可直接分解後釋放能量供人體機器的執行,相當於從碳水功能能轉為脂肪功能。所以由碳水飲食轉為脂肪飲食,增加運動,大幅度減少胰島素分泌,體重自然而然會降低。而且人體供能方式轉為脂肪供能,在身體存在熱量差的情況下,人體會自動分解脂肪用以供能。所以改變飲食,增加運動,適量節食三者協同,減肥必然成功。
最後一個細胞自噬,大眾認知度並不高。2016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授予日本科學家Yoshinori Ohsumi(大隅良典),以表彰他對細胞的自噬機制的發現。當身體處於飢餓狀態時,為了節能,細胞會把體內無用的,有害的物質吃掉,保證細胞活力,消除癌症等疾病發生的基礎。換言之,一定情況下的飢餓會帶來細胞自噬,更有利於身體健康。而且在飢餓狀態下,同時也避免胰島素的分泌,即避免了脂肪的合成。在這種情況下,身體供能需要分解脂肪,自然達到減肥的目的。大家目前採用使得自己飢餓的方式是增加空腹時長,也就是間歇性斷食減肥法。最為有名的是劉嘉玲說的16+8輕斷食,就是16小時禁止進食,將進食時間壓縮在8小時內。還有晉級版本的20+4,一日辟穀等等,不斷增加空腹時長的方式,達到更好的細胞自噬效果。
綜合以上談論的各種減肥方法,對於普通上班族而言,最可操作的就是16+8輕斷食。一日之際在於晨,早餐是一天能量的來源,不可或缺。早餐過後的進食點為下午3-4點,將該時間點改為晚餐時間,透過優質蛋白和蔬菜達到更長時間的飽腹感。入睡時,一般會有微微飢餓感,這可以表明身體內的細胞準備更新,睡眠時間8小時後再開啟新的一輪。但是同樣需要注意的是,避免吃各類升糖食物(尤其是果糖類),降低胰島素分泌也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