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德國聯邦政府統計局連續5年釋出的資料顯示,自從德國“鐵娘子”默克爾上臺以來,中國和德國的貿易總額增加了5倍以上,而且中德經貿熱度不減,互補性強,互惠互利,有持續高速增長的趨勢。
2019年中德貿易額達到了2057億歐元,2020年繼續增長,達到了2121億歐元,中國已經連續5年穩居德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國,遠超位列第二和第三的荷蘭1728億歐元和美國的1716億歐元。
l德國很大一部分的資料處理裝置、汽車零部件、電氣裝置和光學裝置都出口到中國市場,而中國對德國主要出口電腦、紡織品、五金、塑膠製品等。
總的來說雙方的經貿關係互補性強,雙方彼此的市場需求量大,但德國明顯是有求於中國的龐大市場的。
二戰後隨著柏林牆的倒塌,東德和西德合併,德國的經濟在美國“馬歇爾計劃”的持續輸血下出現快速恢復和增長,依靠本國二戰前充實的人才儲備和工業基礎,德國在二戰後的經濟規模甚至超過了作為戰勝國的法國和英國,成為名副其實的歐洲領頭羊。
與此同時,隨著中國在1978年進行全面的改革開放,中國強勁的發展勢頭和龐大的市場也對德國產生致命的吸引力。
比如德國國內知名的大眾汽車集團,其投放的大眾、奧迪、保時捷、賓利、蘭博基尼等車型每年在華獲取了大量的財富。
德國其他大型企業如賓士、寶馬、阿迪達斯、拜耳、西門子、博世、馬牌輪胎、森海塞爾耳機等等在華均有大量的投資,涉及機械、汽車、醫藥、化妝品、電子產品等諸多領域。這些企業深入參與了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也收割了中國市場發展帶來的巨大的紅利,可謂是互利共贏的典範。
可以說,德國的經濟繁榮,相當大一部分是緊靠中國市場的結果,一旦響應美國提出的與中國經濟脫鉤的號召,德國經濟將遭受致命打擊,這也是德國經濟部長阿爾特邁爾為何在接受媒體時公開力挺中國,說“民主不是貿易的唯一導向”、“我們不是世界的道德導師”之類的話。
甚至在美國強硬要求北約集團內各盟友國們要採取措施打壓華為,阻止華為在美國的盟友中獲得訂單和技術時,德國為了維護中國和德國繁榮的貿易不受影響,也拒絕跟隨美國的步伐制裁華為,只是表示要對華為進行更嚴格的審查,基本就是繼續為華為開綠燈。
2014年1月開始,中國和歐盟開始進行《中歐全面投資協定》談判,雙方經過將近六年的艱苦談判,終於在2020年12月共同宣佈將如期完成《中歐投資協定》談判。
但剛過沒多久,在2021年5月歐洲議會宣佈凍結《中歐投資協定》的議案。
這個決定讓德國政界大為光火,德國總理默克爾為此在公開場合聲稱會擔保協議中的每一個字,並呼籲歐洲要保持與中國的對話,並希望中國能繼續緊密融入多邊秩序,與中國一起解決所有全球性問題是非常必要的,這直接表明了德國對《中歐投資協定》的支援態度。
其實,在默克爾執政德國的16年間,總體上中國和德國的關係還是比較融洽的,默克爾執政期間與中國達成了多項的重大合作專案,雙方政府間的交流也非常通暢。
就在9月10日,默克爾在中國國家元首舉行中美通話後與中國領導人再次通話交流意見,中方對默爾克致力於推動德國和歐洲對華務實合作和友好交往表示高度讚賞,默克爾也對中方承諾將繼續推動中歐、德中致力於對話解決分歧,儘快批准《中歐投資協定》。
正因為默克爾執政期間奉行的對華友好政策,也被德國一些黨派和歐洲、美國的一些別有用心之人說成“親華派”,在德國國內和歐盟、美國範圍內給了默克爾政府很大的壓力,但這終究未曾讓“鐵娘子”默克爾低頭,中德關係也一直在默克爾政府和中方的維護下平穩執行。
但隨著默克爾任期即將結束,德國國內一些親美勢力和反華勢力也開始蠢蠢欲動,想要終結默克爾的“親華”政策,跟隨美國的步伐,採取對華強硬的態度,以響應美國拜登政府採取的對華路線方針。
2020年4月,德國著名報紙《圖片報》刊文大肆抹黑、攻擊中國,在世衛組織專家們給出新冠病毒並不是實驗室流出的結論下,仍然大肆宣傳新冠病毒出自中國,稱新冠病毒是“最暢銷的中國出口產品”,並大肆號召向中國索賠論,並毫無根據的幫德企列“討債”賬單。
2021年,隨著距離9月26日的德國聯邦議院選舉不到三週,德國各個政黨開始進行熱火朝天的競選宣傳,但不管是德國社民黨、德國自民黨還是默克爾所在的聯盟黨等黨派的競選議員們,都把對華強硬作為其競選的宣傳口號,對華強硬貌似已經成為了德國政治界的共識。
而在德國民間,根據德國媒體的一項“關於中國”的調查顯示,在抽調的1000德國普通民眾之中,支援對華採取強硬政策的竟然高達60%。
而在其中有58%的人表示即使在未來德國與中國的雙邊貿易關係受到影響,也要採取對中國的強硬政策,要更加註重捍衛德國的自身利益。
僅僅有10%的抽調民眾表示在原則上反對任何形式的對華強硬政策,避免破壞中德雙邊貿易關係的大局。
就在德國總理默克爾任期即將結束的德國鬧劇期,近期德國媒體《德國之聲》也發表了一篇關於德國在中美爆發戰爭時該如何選擇的專訪文章。
該文是《德國之聲》對波恩大學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學終身講座教授的專訪,從頭銜可以看出該教授是德國頂尖的國際問題專家,其所說的觀點有很高的可信度。
在這篇專訪文章中,該教授專家明確指出這樣一個觀點,即一旦中國和美國爆發戰爭,那麼德國就會馬上支援美國,並且會對中國開戰;而如果中美兩國沒有爆發戰爭,那德國就兩邊都不支援,儘量保持“中立”。
這是由德國目前所處的位置決定的,因為德國實際上目前夾在中國和美國兩個世界大國中間。
首先我們來看看為何會出現中國和美國如果要開戰,德國馬上支援美國的論調。
這種論調的第一個原因是德國及歐盟諸多國家都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員國,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北約組織,而北約組織就是美國為了鞏固自己的霸權地位,而聯合諸多歐洲發達國家建立的軍事組織。
根據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第五條款的規定:
“各締約國同意對於歐洲或北美之一個或數個締約國之武裝攻擊,應視為對締約國全體之攻擊.”
也就是說,按照北約的第五條款規定,只要美國或者哪怕北約締約國之一與中國發生武裝衝突或者遭到中國武裝攻擊,以美國為首的所有北約成員國都要無條件宣佈與中國發生敵對行為,但前提條件是每一個締約國要按照聯合國憲章第五十一條規定行使自衛權,並呈報聯合國安全理事會。
但這個北約第五條款的協助自衛權,在條款中僅僅明確是在締約國國域內可以行使單獨或者集體自衛權,而中國顯然不會閒主動跑道美國本土或者歐洲本土去武裝攻擊這些北約成員國。
以如今中國的地位來說,對於歐洲這些小地緣政治小國有的是手段針對,對美國是巴不得互不侵犯、互不衝突、互不干涉,也不可能遠離本土跨越太平洋去和美國開戰。
我們假設中美爆發衝突,根據目前美國一直在煽動中國南海局勢、挑釁中國東海主權、挑動臺海危機的套路來看,中美爆發衝突的地方肯定是在南海、東海或者臺灣地區及其某一海域,這些地方緊挨中國大陸,和這些北約成員國的國域沒有一點交集,德國等這些歐洲國家要不要參戰還是個問題。
另外,中國這些年積極發展“反介入”戰略,發展了很多反介入戰略相配套的“大殺器”,比如嚴密的近鄰海監控網路系統、全覆蓋的雷達探測系統、全球性定位的北斗系統,以及DF-21D、DF-26、殲-20、055大驅、晉級核潛艇,再配合中國型號繁多的其他武器系統,在中國近海基本是無敵的。
所以就算德國等二流軍事國家協助美國參與對華衝突,派遣一定數量的軍事力量來與中國開戰,在中國的近海、領海區域,也見不得能佔到多大便宜,甚至全軍覆沒都是有可能的。
千萬別忘了,1950年爆發的朝鮮戰爭,中國軍人以絕對的劣勢軍事裝備和後勤,硬是把當時世界主要的經濟和軍事強國們打得哭爹喊娘,如今中國的軍事裝備妥妥地排進世界前三,我們就更沒理由在近海、領海作戰會輸。
這一點我們能弄明白,相信作為歐盟領頭羊的老牌資本主義強國、挑起兩次世界大戰的德國也能弄清楚。
所以我們認為,就算德國作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員,與美國有協防的義務,在明知道中美鬥爭的特殊性,明知道在中國近海區域與中國爆發衝突註定不會勝利,明知道爆發地域不適用於北約第五條款,明知道與中國爆發衝突會葬送中德繁榮的貿易合作的情況下,德國有很大機率“口頭宣戰”或者出工不出力。
但我們也必須要清楚的是,德國在二戰後經濟、軍事都被美國控制,就像亞洲的日本和韓國一樣,德國對美國的經濟扶持和軍事保護已經形成依賴,而且德國國內很大一部分經濟和政治精英都是在美國或多或少的干預或者影響下成長起來的,其國內輿論也基本上被美國影響甚深。
在這種情況下,一旦默克爾下臺,默克爾上臺16年來與中國和美國保持的特殊“中立”關係將遭到破壞,德國新上臺領導人想穩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須先穩固與加強與美國的關係。
那怎麼才能“立竿見影”的表現出對美國的“效忠”呢?因為美國基本上現在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圍堵打壓中國,尋找打垮中國的契機。德國新政府為了投其所好,必然會在德中關係上大做文章,中德關係必然會出現倒退甚至是破裂。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德國新任領導人不知道及時收手,甘願冒著與中國經貿關係全面破裂的情況下選擇跟隨美國與中國開戰,那就變得順理成章起來。
那麼德國的軍事實力有多強呢,德國參戰會不會改變中美衝突的結果呢?
德國在二戰後作為戰敗國,其國內軍事力量發展受到了嚴格限制,美國進行了大規模駐軍,防止其軍國主義思想再次抬頭。但由於在當年美蘇爭霸的冷戰時期,美國為了讓德國抵消一部分蘇聯帶來的軍事壓力,對德國的軍事重建和發展也就“睜隻眼閉隻眼”。
1955年 5月,德國正式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為美國-歐洲防務體系中的重要軍事組成力量,在北約內部,德國的軍事力量僅次於美國,和法國軍事力量相仿。
德國等諸多歐洲國家對鄰國沙俄民族的警惕性由來已久,時刻擔心一夜之間被沙俄吞併。蘇聯時期,隨著冷戰結束,龐大的蘇聯轟然解體,蘇聯帶給德國的軍事壓力驟然減小。
但還沒等德國高興多久,德國人的心再次懸了起來。作為蘇聯嫡子的俄羅斯繼承了蘇聯大部分的遺產,蘇聯龐大的軍事力量也被俄羅斯繼承大半,特別是其龐大的核武庫,讓德國等歐洲諸國再次夜不能寐,從對蘇聯的恐懼轉移到對俄羅斯的恐懼。
但顯然俄羅斯已經元氣大傷,對德國的威脅比之蘇聯小了數倍,德國在發現俄羅斯已經無力發起對自己的武力攻伐後,也漸漸放鬆了警惕,於是在軍事上也就逐漸進行精英化縮編,軍隊從100萬逐漸縮減到30~40萬的規模。
目前,德國聯邦軍隊由陸軍、海軍、空軍、聯合後勤總部和醫療部隊組成,擁有的現役武裝部隊人員人數在30萬人左右,其軍費開支約佔德國GDP的1.2%,約為36.6億歐元。
其中陸軍總兵力在 8萬人左右,主要裝備是328輛豹2主戰坦克,還有各種型號裝甲車3100多輛、大口徑火炮1000多門、防空火炮1400多門以及各型號的作戰直升機。
德國海軍兵力約為 1.65萬人,主要裝備為6艘212型潛艇和18艘護衛艦以及52架CH-53G運輸直升機;德國空軍部隊規模在2.6萬人左右,裝備以颱風戰鬥機為主的各式作戰飛機600多架,還有56架運輸機以及各式地空導彈。
可以看出,就規模而言,德國與中國、美國、俄羅斯等世界主要軍事強國已經沒有可比性,就是比之印度、巴西這些二流軍事強國在規模上也不佔優勢。
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德國陸海空三軍的裝備是非常先進的,走的是一條精英化軍事的道路,在參與局域性衝突中有著很強的戰鬥力,這也與德國如今的面臨的威脅和位置相符,畢竟在約7萬多人規模的駐德美軍的保護下,德國發生戰爭的機率非常低。
那麼如今德國在大選競選人瘋狂的煽動下,德國民調也日趨表現出對華強硬的態勢,一旦此種情況繼續發酵,中美髮生衝突時德國必然“助紂為虐”,我們就拿德國沒辦法嗎?
作為“世界老二”,我們雖然沒有美國對歐洲諸國影響力大,但中國的影響力也是不容小覷的,一旦德國走上反華的道路,我們也必然要有相應的手段對其懲罰。
首先是經濟上,這點對德國尤其重要。
如今隨著新冠病毒的全球肆虐,中國市場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繼續正增長的超級市場,美國等其他主要市場在新冠肆虐的打擊和貿易保護主義的干預下都出現大幅度的萎縮。
德國作為一個靠出口經濟發展的國家,對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日益依賴,上文提到的諸多德國在華企業,每年都為德國經濟貢獻了大量的GDP份額,另外中國已經連續5年成為德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國,每年都從中國賺取大量外匯對德國輸血。
一旦我們學美國開始對特定國家特定商品加徵懲罰性關稅,比如對德國汽車、機械、醫藥等,特別是在如今新冠肆虐的今天,德國經濟將遭受巨大打擊,如果中國把德國排除在《中歐貿易協定》之外,這種情況在其與鄰國此消彼長之下,對德國經濟造成的打擊將更大。
其次是政治上打擊。
德國作為歐盟的“領頭羊”,對於歐盟最終走向歐洲一體化念念不忘,究其原因就是歐洲諸國在如今中國、美國、俄羅斯這樣的重量級選手面前沒有任何優勢,只有抱團取暖才不至成為大國博弈的棋子。
一旦敵對,我們完全可以利用中國在歐洲的影響力,打擊德國在歐洲的領導力,甚至可以利用歐盟內部的矛盾,肢解歐盟,斷掉德國的幻想。
當然這一手段容易讓歐洲一些國家完全倒向美國,是把雙刃劍,不到萬不得已,我們肯定不會去做。
然後就是讓中國的全天候合作伙伴俄羅斯在歐洲方向對德國施加點壓力,露出點肌肉給德國看看,讓德國知道中俄的“準聯盟”和美國的衝突不是德國能隨便摻和的,小心自己再次被肢解。
所以我們認為,德國此時出現的反華叫囂,大部分原因是因為德國現任總理默克爾即將卸任、國內競選到達了白熱化導致的,但也不排除美國在其中暗中推波助瀾,給即將上臺的德國新政府定下中德關係的調子。
總的來說,德國新政府上臺對於中德關係必定會出現一個另雙方都有點難受的“磨合期”,畢竟有民調和美國的壓力。
但作為一個理性的德意志民族政府,讓德國捲入中美兩世界大國的衝突,拿自己的國家前途開玩笑,相信德國政府是做不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