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浪
一
咸豐初年,年關將近,又到了各地給皇帝送貢品的時節。雖然當時國勢傾頹,天下大亂,但官員們還是想方設法蒐羅奇珍異寶上貢。這天,湖南巡撫駱秉章的貢品送到了,大家一見,不禁掩嘴而樂:原來駱秉章千里迢迢送來的,居然是他廣東花縣(現廣州市花都區)老家的芋莢乾和湖南洞庭湖的醃魚!
在官員們一片哂笑之中,皇帝卻心頭一喜,原來他初登大寶,正想勵精圖治,他知道駱秉章為官廉素,便想以此事來扭轉朝廷上下的奢靡風氣,於是大加稱讚。因駱秉章字籲門,咸豐便當著群臣的面,在禮單上揮毫寫下“籲門特貢”四字以示嘉許。當晚,宮廷的廚師聽說後,即以醃魚和芋莢幹為料,烹製出了一道“御膳”,名字就叫“籲門特貢”,咸豐皇帝龍顏大悅,胃口大開。
咸豐十一年,號稱“天府之國”的四川戰亂不止,民不聊生。駱秉章調任四川總督,平定各地動亂,減捐免稅,休養生息。他體恤民生多艱,為了給仍追求吃喝享樂的四川官場帶個好頭,他立下規矩,每次家中來客人時,不論僚屬還是親朋,一律只准用隨處可取的腐竹、粉絲、芹菜、木耳等打火鍋。由於總督大人帶頭,上行下效,風氣大為好轉。因為是駱秉章的待客之道,所以這菜式被時人戲稱為“籲門迎客”。
從“籲門特貢”到“籲門迎客”,民間流傳的故事反映了駱秉章為官清廉的品行和操守。難能可貴的是,在他身後,駱氏後人根據這些民間故事並結合其生前飲食喜好,創制了駱公家宴,一百多年來不斷豐富、充實,名噪一時。
二
駱秉章為廣東花縣人,曾長期寓居佛山,宗族後裔人數亦以此兩地為最。他病逝成都後,駱公家宴開始在鄉間流傳,最初始於何時何處,已無從查考。據駱氏年長者回憶,當年家族祭祀和聚會時,駱公家宴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這其中既有對駱秉章的追憶,也包含著對繼承優良家風的期望。其後,歲月輪轉,人間滄桑,駱公家宴漸漸失傳,只依稀留存於人們的記憶裡。
2017年前後,駱秉章第六代直系後裔——駱鼎先生憑藉兒時的印象,藉助族中老人的回憶,將駱公家宴菜譜重新整理出來。2018年農曆三月十八日晚,珠三角各地的駱氏宗親代表、文史界學人齊聚花都,紀念駱秉章誕辰225週年,見證一度失傳的駱公家宴再現世間。
駱公家宴主要有十二道主菜,輔有一湯、一粥、一糖水、一果盤。每道菜餚取料尋常,但一經組合烹飪,即味道不同、境界有異。再配以雞公碗、鼎、竹筒等盛器,可謂色香味形器俱佳。特別的是,所有菜式均暗合駱秉章為人處世哲學和文治武功事蹟,而主人對每道菜來歷的講解,猶如戲臺前聽說書人講故事,妙趣橫生,令人眼界大開,可謂真正的“文化大餐”。
以家宴前三道菜式為例,道道都有來歷,故事皆為駱氏祖輩口耳相傳而來——
一道“滿腹經綸”,說的是駱公知識淵博。他少年勤學,20歲中秀才,27歲中舉人,40歲考中進士,既有治國安邦之志,又有經天緯地之才。這道菜式採用的是火腿、豬肝加苦瓜片、生薑片外包豬網油,切成節狀碼盤。再取本地的芋頭雕刻成書,寓意讀書改變命運。苦瓜則意為要想知識淵博,獲得成功,必須寒窗苦讀,付出艱辛努力才行。
一道“老幹扶持”,說的是駱公舉賢用人,此名出自鄭板橋的詩作“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幹為扶持”。駱公一生愛才惜才,除了眾所周知的起用左宗棠、劉蓉等幕僚,還以其獨到的用人眼光,提拔了一大批青年才俊為國效力。菜式以竹筒為盛器,配以田螺、酸筍、清水面,並加以竹枝點綴其間,彰顯駱公不拘一格、唯才是舉,願意為後生晚輩提供扶持的美德。
一道“大國小鮮”,說的是駱公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菜名取自老子“治大國若烹小鮮”之理念。駱公撫湘督川十七年,在湖南時被稱為“湘楚福音”;在四川有“要使川民樂,除非馬生角(駱)”的美譽,是治理國家的能臣幹吏。菜式取河中身長肉厚、體態均勻的魚仔,用平底鍋生煎而成,意在借用古語肯定駱秉章地方治理上的能力和水平。
三道菜餚介紹完畢,眾人報以熱烈的掌聲。隨著菜餚陸續上桌,工作人員一一介紹,大家分享起駱秉章的諸多生動故事,相談盡歡,感慨良多。醉意朦朧之際,彷彿駱公穿越時光隧道,衣袂翻飛,翩然而至席間。
那一晚,走出餐廳,朗朗乾坤,風清氣正。我的腦海裡也是一片澄明,彷彿剛被洗禮過一般。
三
在那之後,幾年間,多次赴駱公家宴,菜式便更為熟悉了。除了前面幾道菜,駱府家宴還包括“賓王后裔”——以鵝掌、黃瓜拼成一幅“紅掌撥清波”圖,寓意駱秉章為駱賓王后裔,文采出眾;“頂戴花翎”以精巧南瓜喻指官帽,紅棗意為紅寶石,寓意駱秉章官居協辦大學士,頭品頂戴,被朝廷賞賜雙眼花翎;“鹹同中興”以玉米、紅薯、芋頭等代指五穀豐登,輔以鼎為器皿,寓意駱秉章等名臣帶來鹹同年間短暫的安定繁榮;“吉(雞)祥人家”以豉油生雞、茶油白切雞為原料,配以滷水雞蛋,寓意駱秉章家風嚴正,後裔人丁興旺,代有作為;“圓滿人生”以生菜、冬菇寓意駱秉章貴為晚清名臣,享一代廉吏之名,人生功德圓滿。
此外,湯為“特達之知”,粥為“進士及第”,糖水為“雪中送炭”,果盤為“宦途如夢”,每個名稱背後都有一個可以娓娓道來的故事,讓人感嘆不已。
駱公家宴,已經不僅僅是吃喝享受,而是以家宴的形式講述先賢故事,傳承的是家風,傳播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果僅侷限於宗親家族內部分享,不免可惜。這種“文化大餐”“精神大餐”,實在應該讓更多的人受益。一時間,我想起了花都馬鞍山公園豎立的駱秉章銅像,花都炭步鎮華嶺村的光祿大夫家廟,還有廣州地鐵“君子悅廉·獵德站”中,駱秉章宣傳海報上的詩句“一生學行惟虛己,蓋世勳名不愛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