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玄是諸葛亮叔父,記載散佚,事蹟零散分佈於《蜀書》及《獻帝春秋》當中。
《諸葛亮傳》對諸葛玄的立場描述極具迷惑性。它一方面表示諸葛玄是袁術所署官吏,另一方面又稱諸葛玄與劉表關係友善,並因此依附於劉表。
人所共知,袁術與劉表在漢末處於敵對態勢。袁術與公孫瓚同盟,而劉表與袁紹同盟,陳壽因此戲稱袁氏兄弟“舍近交遠”。
四年春,(曹操)軍鄄城。荊州牧劉表斷(袁)術糧道,術引軍入陳留。--《魏書 武帝紀》
(袁術)既與(袁)紹有隙,又與劉表不平而北連公孫瓚;紹與瓚不和而南連劉表。其兄弟攜貳,舍近交遠如此。--《魏書 袁術傳》
可見諸葛玄的主子究竟是袁術還是劉表,連陳壽自己都語焉不詳。借用裴松之在《魯肅傳》中的評語,便是“今此二書同出一人,而舛互若此,非載述之體也”。
本文想就諸葛玄的相關事蹟,論述其政治立場。
本文共 5700 字,閱讀需 11 分鐘
諸葛玄的政治立場
開宗明義,諸葛玄的故主是袁術而非劉表。
其實結合裴注,便可以基本還原陳壽的書寫邏輯。他在《亮傳》開篇提到的“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必是出自蜀漢的官方材料。
(諸葛)亮早孤,從父(諸葛)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蜀書 諸葛亮傳》
雖然蜀漢“國不置史,註記無官”,但存在原始檔案。例證就是蜀漢存在東觀、秘書系統,它們負責皇室藏書以及檔案管理。
陳壽仕蜀時出任過東觀秘書郎(見《華陽國志》),入晉後又奉司馬炎的旨意修撰過《諸葛亮集》,對諸葛亮的事蹟必然十分了解,所以《亮傳》開篇提到的“諸葛玄為袁術署吏”可信度最高。
臣(陳)壽等言:臣前在著作郎,侍中領中書監濟北侯臣荀勖、中書令關內侯臣和嶠奏,使臣定故蜀丞相諸葛亮故事。--《蜀書 諸葛亮傳》
至於《亮傳》之後談到的“諸葛玄往依劉表”,史源應來自同時代吳人袁曄的《獻帝春秋》。不過袁曄稱諸葛玄乃劉表所署豫章太守,與《亮傳》不同。
會漢朝更選朱皓代(諸葛)玄。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蜀書 諸葛亮傳》
初,豫章太守周術病卒,劉表上諸葛玄為豫章太守,治南昌。--《獻帝春秋》
結合時代背景與地理環境來看,諸葛玄出身徐州琅琊,而袁術長期覬覦徐州,在初平四年(193)自稱徐州伯,還任免部將吳景(孫策舅父)為廣陵太守,招徠南下的北人。
徐州牧陶謙謂(呂)範為袁氏覘候(即探子),諷縣掠考範。--《吳書 呂範傳》
(袁術)殺揚州刺史陳溫而自領之,又兼稱徐州伯。--《後漢書 袁術傳》
(袁)術方與劉備爭徐州,以(吳)景為廣陵太守。--《吳書 妃嬪傳》
同時按《吳書》記載,諸葛瑾曾“遭本州傾覆,棄墳墓,歸聖化”。可知徐州“傾覆”時,諸葛家族曾舉族南下。很有可能就是在此期間受到袁術招攬。
(諸葛)瑾避席曰:“瑾與殷模等遭本州(指徐州)傾覆,生類殄盡。棄墳墓,攜老弱,披草萊,歸聖化。”--《吳書 諸葛瑾傳》
《瑾傳》中的“本州傾覆”是一處關鍵線索。它與徐州豪強陳登口中的“州將殂殞”是相同含義,指興平元年(194)陶謙之死。
陳登等遣使詣袁紹曰:“天降災沴,禍臻鄙州(指徐州),州將(指陶謙)殂殞,生民無主。”--《獻帝春秋》
串聯諸多線索,基本可以確定諸葛玄投奔袁術的時間,即興平元年(194)。
其實關於諸葛玄的立場問題,早在北宋時代便有學者加以考辨。司馬光便認為諸葛玄是袁術屬吏,而非劉表屬吏。
諸葛玄出自劉表任免的記載源自《獻帝春秋》,而《獻帝春秋》在這一問題上的記述存在邏輯硬傷。
該書記載,揚州刺史劉繇曾幫助漢廷所署豫章太守朱皓、討伐劉表所署豫章太守諸葛玄。
劉表上諸葛玄為豫章太守,治南昌。漢朝聞周術死,遣朱皓代(諸葛)玄。皓從揚州太守劉繇求兵擊玄,玄退屯西城。--《獻帝春秋》
問題在於,劉繇的謀主許邵曾經勸說劉繇依附劉表;按二劉同為宗室且關係友善的記載看,劉繇必定不會攻打劉表的屬吏。司馬光也是持此意見。
劉繇將奔會稽,許子將(許邵字子將)曰:“會稽富實,(孫)策之所貪,且窮在海隅,不可往也。不如豫章……足下受王命,孟德(指曹操)、景升(指劉表)必相救濟。”繇從之。--袁宏《漢紀》
按許劭勸繇依表,必不攻其所用(指諸葛玄)也。--《通鑑考異》
當時的歷史背景,是劉繇、朱皓二人皆受長安方面(李傕、郭汜操縱的漢廷)的號令,牽制袁術集團。
袁術自置揚州刺史,漢廷便任免劉繇為揚州牧;袁術擅署諸葛玄為豫章太守,漢廷便任免朱皓為豫章太守。
(袁)術乃自置揚州刺史……漢命加(劉)繇為(揚州)牧。--《吳書 劉繇傳》
(諸葛)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蜀書 諸葛亮傳》
因此司馬光在《通鑑考異》中認為諸葛玄絕非劉表所署,而是袁術所署。司馬溫公所辨甚明,筆者深以為然。
諸葛瑾兄弟的分離問題
諸葛玄受袁術之命赴豫章上任時,諸葛瑾沒有跟隨前往,只有諸葛亮與諸葛均隨同赴任。
(諸葛)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蜀書 諸葛亮傳》
這裡便不得不談一談,為什麼諸葛兄弟會彼此分離。
其實原因很簡單,即制衡之術。袁術留諸葛瑾為質,確保諸葛玄在外乖乖聽命。
這種“任子制度”在漢末三國極為常見。《武帝紀》便公開記載曹操敗於宛城後(197),自詡“失不便取其質”。《江表傳》記載袁紹死後,曹操恐嚇孫權“遣送任子”;《晉紀》作者幹寶在《搜神記》中亦記載了保質之制。
吳以草創之國,信不堅固,邊屯守將,皆質其妻子,名曰保質。--《搜神記》
按孫策曾為袁術故將的歷史淵源來看,孫吳集團的“保質”制度,可以上溯至袁術與諸葛瑾。袁術覆滅之後(197),諸葛瑾便順理成章地歸屬了孫策集團。
孫策與袁術集團交戰時,曾多次俘虜對方的僚屬。比如廬江之戰時(199)孫策便“得術百工及鼓吹部曲三萬餘人,並術、勳妻子”。
(孫)策自與周瑜率二萬人步襲皖城,即克之,得術百工及鼓吹部曲三萬餘人,並(袁)術、(劉)勳妻子。--《江表傳》
按諸葛瑾給孫權的上疏,自詡“在流隸之中,蒙生成之福”,他當時很有可能也在被虜的三萬餘人之中,因此才會淪為“流隸”,又蒙孫氏兄弟赦免,得到“生成之福”。
(諸葛)瑾避席曰:“瑾與殷模等遭本州傾覆……披草萊,歸聖化,在流隸之中,蒙生成之福,不能躬相督厲,陳答萬一。”--《吳書 諸葛瑾傳》
照此推算,諸葛瑾追隨孫氏兄弟應在建安四年(199)前後。諸葛瑾出仕時恰逢“孫策卒”,而孫策死於建安五年(200),亦可佐證其仕吳的時間範圍。
漢末(諸葛瑾)避亂江東。值孫策卒,孫權姊婿曲阿弘諮見而異之,薦之於權。--《吳書 諸葛瑾傳》
至於《瑾傳》所言的“漢末避亂江東”,無疑是對傳主早年履歷的避諱。畢竟袁術曾經僭號稱帝,跟隨袁術的經歷並不光彩,所以需要刻意遮掩。這種特殊的筆法在《張範傳》、《何夔傳》、《劉馥傳》中亦曾多次出現,屬於當時慣例。
後袁術至壽春,闢之,(何)夔不應,然遂為術所留。--《魏書 何夔傳》
(張承)與(張)範避地揚州。袁術備禮招請,範稱疾不往。--《魏書 張範傳》
諸葛瑾出身徐州琅琊,屬於淮泗人士,按理早該被孫策重用。但實際情況卻是諸葛瑾在“避亂江東”到“孫策去世”期間,履歷記載是一片空白,其原因便是他之前一直屈身於袁術幕府。
諸葛瑾兄弟的關係問題
從可見史料來看,諸葛瑾與諸葛亮的關係並非文學作品描述般親密。
兄弟二人早年的來往非常有限,真正深入交往乃是在三國鼎立之後。諸葛亮輔政期間(223-234),過繼了諸葛瑾的次子諸葛喬。
(諸葛)亮未有子,求(諸葛)喬為嗣,瑾啟孫權遣喬來西,亮以喬為己適(嫡)子。--《蜀書 諸葛亮傳》
這裡便需要談一談諸葛瑾兄弟的關係問題。
《江表傳》記載諸葛瑾與諸葛亮為“同產”,即同母。不過諸葛瑾比諸葛亮大七歲,且諸葛瑾早年曾“遊學京師”,不在琅琊老家,因此與諸葛亮的來往不會太多。
孤(指孫權)嘗語子瑜(諸葛瑾字子瑜)曰:“卿與孔明同產,且弟隨兄,於義為順,何以不留孔明?”--《江表傳》
按諸葛瑾的卒年記載,可推斷他生於熹平三年(174),那麼他遊學時應該在十六歲之前。因為諸葛瑾十六歲時(189)恰逢董卓進京,洛陽陷入崩潰,不再具備傳道授業的條件。
(諸葛)瑾少遊京師,治《毛詩》、《尚書》、《左氏春秋》。--韋曜《吳書》
十六歲也是一個比較合理的遊學年齡。比如劉備遊學洛陽時,時年十五,亦如此。
(劉備)年十五,母使行學。--《蜀書 先主傳》
按韋曜《吳書》記載,諸葛瑾遊學完畢,“遭母憂,事繼母恭謹”。可知諸葛瑾與諸葛亮的生母,無疑也死在中平六年(189)前後。
瑾少遊京師……遭母憂,居喪至孝,事繼母恭謹,甚得人子之道。--韋曜《吳書》
《諸葛亮傳》稱傳主“早孤”,可知諸葛珪去世也較早。不過諸葛珪卒年無載,後世記載亦多舛謬。
清代學者張澍輯錄的《諸葛氏譜》稱“玄死時,瑾年十三,亮年八歲”,後人疑“十三”為“十五”,疑“玄”為“珪”。
實際兩說均不成立。因為諸葛瑾生母去世時,諸葛珪又給兒子們續絃了一個繼母(見前文引注),而諸葛瑾喪母是在結束遊學之後。可知諸葛珪在中平六年(189)時仍然健在,卒年不詳。
不過鑑於諸葛瑾“少遊京師”,之後跟隨叔父諸葛玄投奔袁術,又作為質子羈旅淮南,長期兄弟分離;這便導致他與諸葛亮的關係並不十分親近。
諸葛亮隱居荊州期間,諸葛瑾在東吳已經發跡,“與魯肅等並見賓待”;但諸葛亮寧可“躬耕隴畝”,也不肯投奔其兄,這本身就很能說明一些問題。
(諸葛瑾)與魯肅等並見賓待,後為(孫)權長史。--《吳書 諸葛瑾傳》
赤壁之戰時(208),孫權曾試圖讓諸葛瑾招募諸葛亮歸吳,諸葛瑾卻直接加以回絕。
玄德昔遣孔明至吳……子瑜答孤(指孫權)言:“弟亮以失身於人,委質定分,義無二心。弟之不留,猶瑾之不往也。”--《江表傳》
直至建安二十年(215)孫權“遣瑾使蜀、通好劉備”時,兄弟二人依然“公會相見,退無私面”。生分到了如此地步,已經不能簡單用避嫌來解釋。
建安二十年,(孫)權遣(諸葛)瑾使蜀通好劉備,與其弟(諸葛)亮俱公會相見,退無私面。--《吳書 諸葛瑾傳》
從歷史記載看,諸葛兄弟少時就長期分離,成年後又輾轉流徙,最終各仕一方,關係疏遠確實可以理解。
諸葛玄與劉表的關係問題
《亮傳》記載,諸葛玄在豫章太守任上被漢廷所署朱皓所代替,遂“往依劉表”。這裡需要談一談諸葛玄與劉表的關係。
史家對諸葛玄的下落記載不同,且彼此差異極大。按《亮傳》,諸葛玄當卒於荊州;按《獻帝春秋》,諸葛玄是在豫章任上被地方反民所殺。
《獻帝春秋》作者袁曄是袁迪之孫,祖籍廣陵,旅居江東。
他的活躍時期距離漢末並不算遠,但他的作品卻被裴松之批評為“出自鄙俚,虛罔之類”。《獻帝春秋》中關於諸葛玄的記載亦是如此。
(袁)迪孫(袁)曄,字思光,作《獻帝春秋》。--裴松之
凡諸云云,皆出自鄙俚,可謂以吾儕之言而厚誣君子者矣。袁暐(即袁曄)虛罔之類,此最為甚也。--裴松之
諸葛玄在興平二年之前的事蹟較為清晰,之後則眾說紛紜。以下按時間順序依次羅列。
初平四年(193)袁術兵敗兗州,遂奔九江,自領揚州牧,兼稱徐州伯(見《後漢書 袁術傳》)。
興平元年(194)陶謙死,諸葛玄帶領亡兄遺孤南下依附袁術(見《諸葛亮傳》)。
恰逢故豫章太守周術病死,袁術遂任免諸葛玄赴豫章繼任。諸葛亮、諸葛均隨叔父俱往,諸葛瑾則被扣留為質。
興平二年(195),長安漢廷任免朱皓為豫章太守,與袁術集團爭奪豫章。揚州刺史劉繇協助朱皓進攻諸葛玄,玄敗走西城,皓駐兵南昌。
(朱)皓從揚州太守劉繇求兵擊(諸葛)玄,玄退屯西城,皓入南昌。--《獻帝春秋》
同年(195),故下邳國相笮融入豫章,殺朱皓。
獻帝興平二年,笮融殺(朱)皓,代領郡事。劉繇討融,融為民所殺。--《資治通鑑 漢紀》
諸葛玄的記載,自此出現分歧。《亮傳》稱諸葛玄投奔劉表;《獻帝春秋》則稱諸葛玄繼續滯留西城,直到建安二年(197)為西城反民所殺。
(諸葛)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蜀書 諸葛亮傳》
建安二年正月,西城民反,殺(諸葛)玄,送首詣(劉)繇。--《獻帝春秋》
諸葛玄的故主是袁術,前文已經詳細論述,無可質疑。不過按照《亮傳》的行文邏輯,其實還存在一種可能。即諸葛玄兵敗豫章之後,歸順了劉表。
這並非異想天開,而是有證據支撐。劉表統治荊州時,曾多次試圖將勢力拓展至揚州豫章。
長沙守將劉磐、中郎將黃忠等人,曾多次引兵入豫章郡界與太史慈、潘璋交戰,兵鋒直指豫章下轄的艾縣、西安縣。
(潘璋)遷豫章西安長,劉表在荊州,(西安縣)民數被寇。--《吳書 潘璋傳》
劉表從子(劉)磐,驍勇,數為寇於艾、西安諸縣。(孫)策於是分海昬、建昌左右六縣,以(太史)慈為建昌都尉。--《吳書 太史慈傳》
照此論之,諸葛玄如果真的“與劉表有舊”,那他改換門庭便有邏輯支撐。只不過諸葛玄兵敗豫章之後迅速銷聲匿跡,因此留下的線索也便相對有限。
如果這一猜想成立,那不僅可以解釋《亮傳》與《獻帝春秋》中關於諸葛玄立場記載的問題,還可以解釋為什麼諸葛玄死後,諸葛亮與諸葛均沒有返回壽春,反而滯留荊州。
毫無疑問,諸葛玄的改換門庭,導致諸葛亮兄弟斷絕了迴歸袁術的後路,也可能給當時充當質子的諸葛瑾造成嚴重困擾,影響到兄弟之間的關係。
小結
關於諸葛玄的立場歸屬問題,史家往往持非黑即白的二元態度。其實透過對相關史料的梳理,可以看出諸葛玄的故主雖是袁術,他在興平二年(195)之後卻也存在改換門庭的可能。
當然,按照諸葛亮早年“躬耕南陽”的自述來看,諸葛氏前往南陽,也可能是想在此尋找袁術舊部,因為袁術在初平年間(190-193)曾長期擔任南陽太守。
長沙太守孫堅殺南陽太守張諮,引兵從(袁)術。劉表上術為南陽太守。--《後漢書 袁術傳》
不過無論諸葛玄是否歸順了劉表,他一去不返的行為,對袁術而言都不啻為背叛。作為質子的諸葛瑾,在袁術生前不見敘用,在袁術死後又一度淪為流隸,很大機率也是受此牽連。
諸葛兄弟早年關係疏離,諸葛瑾自詡“義無二心”乃至“退無私面”,其歷史淵源有可能便出自此處。
諸葛瑾與諸葛亮同父同母,按理應該親密無間,實際卻非如此,兄弟二人的關係直至三國鼎立以後才得到修復。究其原因,與二人年少時的動盪經歷不無關聯。
諸葛瑾離家時諸葛亮尚幼,諸葛瑾歸家後又逢“本州傾覆”,南下不久便被扣在淮南為質。叔父諸葛玄兵敗豫章,一去不返,又導致諸葛瑾兄弟天各一方。因此諸葛兄弟雖雲同產,實際接觸時間寥寥,感情淡薄也屬情理之中。
諸葛玄的事蹟雖少,且記載舛謬,不過透過對有限史料的輯錄梳理,仍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還原這一家族的流徙始末,並更好地理解諸葛兄弟的立場問題。
我是胖咪,頭條號歷史原創作者。漫談歷史趣聞,專注三國史。從史海沉鉤中的蛛絲馬跡、吉光片羽,來剖析展開背後隱藏的深意。
Thanks for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