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什麼垃圾?”
自上海實行垃圾分類以來,這句話已經成為街頭巷尾日常交際的開場白。
來自上海大媽的靈魂發問
短短几個字包含暖意的問候,帶著熟稔垃圾分類的自信,象徵泱泱大國在文明創舉上的重大改革,民間也由此出現了許多有關垃圾分類的小竅門。
報道稱,全球平均每年產出約21億噸固體廢棄物。過去六七十年裡,人類已製造約83億噸塑膠垃圾……然而垃圾處理的節奏卻始終趕不上人類生產垃圾的速度。
有人說,今天我們遭的罪,不都是前人埋下的禍根?老祖宗表示——我們絕不背鍋,因為早在千年前,中國就已在環境保護的長河上揚帆起航了。
...
挖坑刨土,就地掩埋
古時候人們受條件所限,製造的垃圾多為廚餘、糞便。不過由於民間多數人吃不飽飯,即便是廚餘,也不存在過多浪費。
人們常把廚餘垃圾轉移到城外“無人區”堆放,有時興致好也會挖個坑埋上,待這些廢料降解,化為土壤的養料。
現代考古發掘時有時會挖到這樣的垃圾坑,學界稱之為“灰坑”。但由於我國考古界約定俗成“是個坑不知道它是幹嘛的就管它叫灰坑”,因此灰坑“生前”也不全是垃圾坑。
灰坑主要分兩種,一種人工挖成,一種自然形成,有坑以後人們就往坑裡放垃圾。除了垃圾,有的也會埋些寶器以作殉葬陪襯,還有人在其中儲存生活用品。
圖中是金沙遺址挖掘出的灰坑,坑中出土了一些碎陶片,經拼接復原成了圖中的大口陶甕
灰坑因為垃圾沉積,久而久之土壤會變色,考古專家可以從土壤的顏色分層來判斷這是什麼年代形成的殉葬坑或垃圾坑。
至於廢棄的紡織物、木材等可燃物,一把火燒掉就完事了。古代的垃圾沒有殘餘汙染,多數可以算是純天然,燃燒還不會給環境帶來太大壓力。
...
豬和垃圾處理的淵源
什麼垃圾適合掩埋,什麼垃圾適合燒燬,老祖宗們依據生活經驗有效執行。但是垃圾處理也是一個極富創造力的行為,就比如糞便這個東西——就讓人覺得挺棘手的。
小豬佩奇能不能吃的垃圾分類圖
今天人類以“小豬佩奇試吃”來判斷垃圾應屬分類,孰不知在古代,豬早已被拉進垃圾處理專案組了。
古人為牲畜修建豬圈和牛欄,家畜的“產出”不斷堆積,再由人來集中處理。
成都出土的豬圈模型
商代有一位政治家,叫伊尹。這位先生教會了老百姓以糞為肥,澆灌農田。
“湯有旱災,伊尹作為區田,教民糞種,負水澆稼。區田以糞氣為美,非必良田也。”
——《汜勝之書》
人們知曉了用糞土施肥的妙法,很快就用到了之後的“豬圈”搭建上。我們可以從字形中窺得一二道理。
《說文解字》中說道:“溷,廁也,從豕在囗中也。”
甲骨文中的溷字
圂讀作“hùn”,字形上看是把豬關在圍欄裡。它既可指豬圈也可做廁所。
豬圈需要經常清理,囤積在圈內的家畜糞便好收集,人們拾糞肥田,就能成功變“糞”為寶。
雖知糞便施肥有功,你大概沒想到它還能賣錢吧!
...
金錢如糞土,糞土賺萬貫
西晉皇帝曾出售官位,以貼補私用,想來已經很是奇葩了。而唐朝一位叫裴舒的內府官員,更具創新精神——倡導賣馬糞賺錢,擴充國庫。
裴舒做過一次調研,奏請朝廷說,宮內的馬糞一年可創收二十萬緡,也就是2億文錢。
不過當時上級表示,馬糞天子傳予後世,實在不雅,此事便由此作罷。但現在想來,此法既能解決宮內汙物,又能大賺一筆,真是一筆不虧的買賣。
清末小說《市聲》裡也有段故事,說當時一位民間婦女包氏,勸慰丈夫去開糞廠賺錢,專門收糞,販給鄉下,足見這一買賣的合理性。
人說金錢如糞土,卻不知糞土教人賺萬貫。轉眼看看今日糞土的市場價,不知是否還有讓人一夜暴富的商機呢?
...
亂扔垃圾,律令嚴懲
先秦時百姓經歷了“垃圾圍城”的痛苦,《韓非子》記載瞭解決妙法。
來自韓非的凝視
“棄灰之法”,源於商朝,在商朝的大街上倒垃圾(灰)會被砍手。《韓非子》裡是這樣說的:
一曰:殷之法,棄灰於公道者斷其手。子貢曰:“棄灰之罪輕,斷手之罰重,古人何太毅也?”曰:“無棄灰,所易也;斷手,所惡也。行所易,不關所惡,古人以為易,故行之。”
前腳灰倒出去,胳膊可能就先於揚灰一秒落地了。子貢心想這算什麼規定,於是跑去問孔子。孔子解釋說:不讓你倒垃圾,這很容易吧。說要斷手,這讓他們很厭惡吧。做他們容易做到的,又不觸犯他們厭惡的,古人覺得可行就這樣做了。
《漢書·五行志》中也有記載,“商君之法,棄灰於道者,黥。”
黥,就是在人臉上刺字並塗墨汁。因為扔垃圾被臉上刻字,受刑者大概會留下一生的陰影,不敢再犯了。
何為黥刑?
除了當朝明文規定的法律條令,古代還有不少職業“街道清理人”。《周禮》就記載了一種古老的職業——條狼氏。
“條狼氏下士六人,胥六人,徒六十人。”
條狼氏是古時候的街道清理人,更是一種官職。“條”實指“滌”,“滌除道上之狼扈,而使之潔清”,何為“狼扈”?也就是道路上一些雜物,賈公彥解釋為“謂不蠲之物在道,猶今言狼藉也”。
舊時描述條狼氏出街,是這樣的畫面:
掌執鞭以趨闢,王出入則八人夾道,公則六人,侯、伯則四人,男、子則二人。
——《周禮·秋官·條狼氏》
條狼氏道路清理進行得井井有條,路上行人紛紛退避。
除了有專業守衛街道的人現身執法,舊時還有早期的公共廁所——“匽”,以供老百姓使用。
根據《周禮·天官》記載,“官人為其井匽,除其不蠲,去其惡臭”,此處的“匽”,即路廁,一般設定在人們的活動場所附近,和公共廁所功能無異。
時光荏苒,到了唐朝,環境投資人應運而生。有人憑藉清理垃圾,贏得家財萬貫。
“河東人裴明禮,善於理業,收人間所棄物,積而鬻之,以此家產鉅萬。”
——《太平廣記》
別叫我“破爛王”,請叫我環保回收員
一位沒財沒資本的小老百姓,憑著一顆發財致富的商人頭腦,頓時身價倍增,這就是裴明禮的奇蹟人生。
裴明禮
早先裴明禮以擅長垃圾分類“聞名”鄉里。他出一趟門就帶回不少廢品,等到屯夠了量,再反手轉賣。但這只是初級的廢品回收。
很快裴明禮開始走大運了。他買了塊地,在當中立了一根木杆,在杆上掛了一個筐,然後讓路人撿地上的石塊往中間扔。於是廢地上的碎石瓦礫很快被拾掇乾淨了。接著他又購回了很多羊,羊吃完地上的草,排下的糞便還能改良土壤。
後來裴明禮賣掉這些羊,翻了土,在這裡種上了樹,等到豐收時節他賣了果子,一來二去賺了不少錢。用這些錢,他在這塊土地上,蓋起了房子,種上農作物,還空出地方來養蜜蜂。
由於賺錢有道,裴明禮在貞觀年間,升任殿中御史,最後做到太常卿,輕輕鬆鬆一路高升。
可惜,並不是滿大街的唐朝人都有這樣明智的求財之道,唐朝針對那些對垃圾回收沒什麼想法的人,還是走了嚴格的法律辦法——不僅處罰亂扔垃圾的人,其主管部門監督不力也將一同獲罪。
《唐律疏議》
其穿垣出穢汙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論。主司不禁,與同罪。疏議曰:具有穿穴垣牆,以出穢汙之物於街巷,杖六十。直出水者,無罪,主司不禁,與同罪。
——《唐律疏議》
意思是,在街道上隨便傾倒垃圾的人,會被打六十大板,倒水者無礙。執法者如果縱容居民亂丟垃圾的行為,與亂丟垃圾者同罪。
到了北宋,東京汴梁承載著百萬人口,但當時城市格局仍然緊密,道路以井字形方格網狀排布,除了當中四條御街,其他小路縱橫交錯,小攤小販沿路落座,汴梁可謂人滿為患。
清明上河圖區域性,熱鬧的汴梁街景
在沉重的人口壓力下,城市環境衛生更難於管理。好在宋朝出了一個街道司,和從前的“條狼氏”頗有相似,負責監管城市的街道環境,就好比今天的“城管”。
街道司規模更大,還行的是“責任制”。他們對於分內職責有明確規定,包括整修道路、疏導積水、清理街道,整頓市容。
街道司約有五百人,每人月薪“錢二千,青衫子一領”,總的來說宋朝早期的“市政部門”,是比唐朝要成熟的。
南宋的《夢梁錄》裡記載著一種名為“傾腳頭”的職業,具體幹嘛呢?專業掏糞。到了春天,“官府差僱淘渠人沿門通渠;道路汙泥,差僱船隻搬載鄉落空閒處”,所以當時臨安街頭還算整潔。馬可波羅到達臨安(今杭州)時也曾盛讚臨安是“世界最美麗名貴之城”。
《夢梁錄》
清末時期城市的垃圾尤其多,且“道路則任其傾圮,汙穢則任其堆積”,當時作為皇城的北京,朝廷瀕於傾塌,帝都景象悽慘,處處破敗,人心惶惶,生活排汙甚重。
如果沒有專業的道路清掃者,城市就會變成一個大型垃圾回收站。
好在到今天,人們的環保意識大有提升,街頭景象足見我們自身的成長。
參考資料
1.《韓非子》
2.《唐律疏議》
3.《什麼是“灰坑”?》
4.《垃圾處理極簡史》
5.《中國古代城市是怎樣處理垃圾穢物的?》
6.《處理垃圾被逼瘋?古人是如何處理城市垃圾的?》世界華人報
7.《產出垃圾是世界平均水平3倍,這個國家成頭號垃圾製造者》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