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想要毀掉一個企業家,就讓他去建博物館。”
這個企業家,就是樊建川。
在過去的15年時間裡,他在中國各地遊走,花費近80億購置抗日文物,建了十幾座博物館。
迄今為止,他名下的各類文物有800萬件之巨,數量位列全國私人收藏之首。
而他收藏這些文物的目的,也並非是為了牟利,純粹是“用愛發電”。
樊建川說:“中國13億人,12.5億都該過平淡正常的生活,但也該有人挺起脊樑,敲響警鐘,我就想做一個敲鐘人。”
為了敲響這座鐘,他辭掉了大學教授的工作,丟掉了副市長的烏紗帽,散盡20多億家產。
馮小剛評價:他是個夢想家、冒險家,也是個實幹家。
但有些人對他嗤之以鼻,認為他就是個瘋子,是個被夢想耽擱的企業家。
“做人要有股子拼勁!”
對於樊建川而言,他才不在乎。
1、“拼”出來的前半生
1957年,樊建川出生在四川宜賓,父母都是從革命戰爭扛過來的老兵。
繼承父母灑脫的性格,樊建川小時候就不安分,不光調皮搗蛋,還經常跟村裡的小孩打架。
與普通家庭不同,對樊建川打架這件事,他的父親從未苛責過他。
不光不苛責,他的父親還會在旁邊給他鼓勁,打贏了以後,他的父親還會誇他。
“做人就要有股子拼勁!”
在這樣的教育下,樊建川漸漸長大,什麼事都本著敢拼敢幹的心態,像是個冒險家。
1975年,高中畢業的樊建川響應國家號召,到了宜賓縣的一個公社當了知青。
那個階段的公社,已經開始逐漸暴露出弊端,大食堂的供給常常跟不上,餓肚子是常有的事。
但無論是吃飽還是沒吃飽,樊建川都不會吝嗇他那一身的力氣,每次都是田裡面最賣力的那個。
甚至不惜暈倒在田間地頭。
他的真誠和努力,大家自然都看在眼裡,他的事蹟在公社裡面口口相傳,成為了知青的模範。
1976年冬天,為繼承父母軍人的意志,樊建川離開了鄉村,打算去當兵。
可在那個年代,除了知識分子,入伍過程中幾乎無法選擇自己的兵種和服役地區,陰差陽錯之下,樊建川被分到了內蒙古。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南方人,忽然被丟到了冰天雪地當中,對於樊建川而言,無疑是一場煎熬。
好在這場煎熬並沒有維持多久,1977年全國恢復高考,部隊中的樊建川得知這個訊息後,也開始猶豫起來。
擺在樊建川面前的有兩個選擇:要麼留在部隊中當連長,安安穩穩地往上爬;要麼去參加高考,挑戰一下那個80:1的機率。
作為“冒險家”,樊建川自然選擇了後者。
事實證明,樊建川是幸運的。
從部隊離開,樊建川順利的進入了西安政治學院進行學習,畢業以後,又被分配到了重慶第三軍醫大學教書。
“工作穩定、收入高、被人尊重。”
在多數人的眼中,樊建川的工作堪稱完美,即使一輩子不升遷,也可以過上體面的生活。
可樊建川是何許人也,每天面對著千篇一律的教案,再加上幾平米的辦公室,怎能關得住他的野心。
於是,在這所大學任教五年後,樊建川再次辭職,轉業到了地方,成為了一名基層公務員。
那年樊建川30歲,意氣風發,全然不顧世俗的眼光,即使是個小公務員,依然敢做敢說。
他做事果敢的風格,很快引來了“伯樂”的目光。
這位“伯樂”,便是時任宜賓市委書記的孫文啟。
2、不要“烏紗帽”,也不要“金錶”?
最開始,孫文啟只是被這個年輕人身上的活力吸引,但調查過後,卻發現這小子沒那麼簡單。
50年代的紅二代,70年代的模範知青,80年代的大學生,入編之前竟然還是個大學老師。
摸清樊建川的底後,孫文啟如獲至寶,直接破格將樊建川提拔為了他的秘書。
在之後的幾年時間裡,樊建川更是如魚得水,屢屢負責重要的專案,政績頗豐。
五年過後,這個35歲的年輕人,便從一個基層公務員提為了宜賓市的常任副市長。
1978年,有位老人在廣東畫了一個圈,在此後的十年時間裡,改革開放的春風源源不斷地灌入內地。
樊建川就任的那幾年裡,宜賓市恰好興起了改革的勢頭,為了摸清楚市場經濟其中的優劣性,他索性也換上大褲衩,到基層與老百姓們一起擺攤。
可人的精神生活總要補充,四處摸索之下,樊建川找到了一片屬於他的天堂——古玩市場。
回顧樊建川的仕途,幾乎囊括了“天時、地利、人和”,順利的不能再順利。
1993年,在群眾的擁護之下,上級找到了樊建川,想要提拔他做宜賓市的市長。
對於普通官員而言,得知訊息恨不得高興的睡不著覺,可到了樊建川這,卻是愁的睡不著覺。
深思熟慮了許久後,他終究還是拒絕了這根“橄欖枝”。
在擔任副市長的這幾年裡,眼看著市場經濟逐步完善起來,樊建川也開始動了心思。
於是他索性連副市長的職位也一併辭去,籌集了一部分資金,拉上幾個朋友,準備下海經商。
1994年,“建川房屋開發公司”正式成立,樊建川任董事長。
不得不說,樊建川的目光的確是有前瞻性的。
隨著福利房的逐漸取締,商品房成為主流居住用房,購房作為多數中國人的剛需,消費潛力必然會進一步開發。
在此後近十年的時間裡,樊建川憑藉著出色的商業頭腦,以及敢拼敢闖的性格,愣是把這家白手起家的公司做到了幾十億的市值。
把目光放回同時期的東北,王健林還在為資金的週轉而日夜奔波,負債無數。
站在上帝視角來看,若樊建川繼續拓展他的地產帝國,或許他的名字,將會先一步名滿全國。
只是,就在樊建川的事業順風順水之時,他又開始了“抽風”。
這次“抽風”,都不是轉行轉業那麼簡單的事情了。
2001年,樊建川開始瘋狂變賣自己旗下的資產,開始了“收破爛”之旅。
而他收破爛的目的,是要蓋座博物館。
3、“收破爛”的企業家
其實樊建川“收破爛”的習慣,在他上大學的時候就有了。
礙於時代的侷限,那時候的年輕人,其實並沒有太多可去的娛樂場所,也沒有什麼娛樂活動。
可人的精神生活總要補充,四處摸索之下,樊建川找到了一片屬於他的天堂——古玩市場。
作為十三朝古都,西安的古玩市場上幾百年的老玩意自然遍地都是,但樊建川並不鍾情。
他偏愛的,是抗日時期的文物。
在那個時代,這些東西其實並不能算作特別“老”,畢竟只有幾十年的歷史,但在那個炮火連天的年代裡,想要找到無瑕疵的物件,也並非是難事。
碰上自己喜歡的東西,樊建川無論如何都要買下來。
有次,樊建川帶著媳婦出去逛街,偶然間看到了自己喜歡的物件,便笑嘻嘻地對著妻子說:“你把錢先借我,我下次再給你買。”
等到所有的手續都批了下來,所有的資金都到位後,已經是2004年的年底了。
直到他當了商人以後,才開始肆無忌憚地購買。
某次,樊建川聽說有個地方有個抗日碉堡要拆除,立馬打電話過去保了下來,而後長途跋地涉將這座50噸的碉堡運回了四川。
除了這些“硬核”的文物,其他的只要是關於抗戰的物件,樊建川都是有多少就收多少,就算是一張報紙,他也會收。
可隨著收購的文物越來越多,樊建川也開始遇上了頭疼事。
隨著國家的文物保護制度越來越完善,有很多文物變得難以交易,先不說那些雜七雜八的檔案,有些甚至交易都要被判刑。
隨著這種事越來越多,樊建川氣急了,一巴掌拍大腿上——我自己蓋個博物館!
有了這個念頭以後,樊建川生意也不好好做了,一門心思撲在這件事上。
身邊的朋友都來勸他,讓他三思而後行,這博物館蓋起來可就是個無底洞。
但樊建川並不在意,他開始瘋狂變賣自己的資產,跑遍整個四川去選址。
每次找到一塊合適的地,他都會去找相關部門希望能批准,但屢屢受挫。
原因也很簡單:張口就要塊500畝的地,還說要蓋個博物館,換作哪個領導都不敢信。
加上他房地產商人的身份,更是讓他的購地動機變得撲朔迷離。
樊建川脾氣也大,不批就拉倒,那我就去找下一塊地。
折騰小半年後,他終於從成都的大邑縣成功買下了蓋博物館所需的地皮。
在樊建川的設計當中,在這塊地上,他要蓋足足五個博物館。
朋友知道了以後,差點沒氣到吐血,直接問他:“你這是要幹啥,你也想當個烈士?”
樊建川不理會,依舊瘋狂變賣著名下的財產,將所有的資金一股腦地投進這項“大工程”。
在他的規劃裡面,這五座博物館不僅要蓋起來,還要在2005年8月15日之前蓋起來。
為什麼?
因為這天是抗日戰爭勝利90週年。
可留給他的時間,並沒有那麼多。
等到所有的手續都批了下來,所有的資金都到位後,已經是2004年的年底了。
也就是說,等到正式開工的時候,留給他的時間不足半年。
為了完成這個夙願,樊建川撇下了手頭的所有事情,在工地現場立了一個倒計時的大螢幕,每天親自監工,與工人們同吃同睡。
於是在那幾個月的時間裡,工地上除了作業聲外,就是樊建川的罵聲。
無論是這邊裝電梯,還是那邊裝玻璃,所有的環節都要他親自過。
為了趕時間,有的建築頂都沒有封,就已經開始了場館內的裝修,到了工程後期,甚至連展櫃都搬到了工地上。
經過半年的折騰後,五個場館終於順利開張。
每個到場參觀的歷史專家無不大吃一驚,樊建川的博物館,簡直可以用“海納百川”來形容。
30噸手寫資料,40萬封家書,2萬本日記,幾萬枚勳章......
後經專家鑑定,在樊建川的博物館中,能夠評上國家一級文物的便有足足153件。
而這些文物,只不過是樊建川博物館的冰山一角。
在“抗戰老兵手印廣場”上,4000多枚鮮紅的手印分層羅列,為了收集這些手印,樊建川幾近跑遍整個中國。
有些手印,樊建川甚至追到了太平間。
在“援華美軍館”中,樊建川找到了248位飛虎隊成員的照片,並將他們澆築為瓷板像。
為了找到當年飛機的殘骸,樊建川登上過很多座山,最終在汶川的寶頂山完成了殘骸的收集。
在“壯士群塑廣場”,200多名抗日戰士被製成鐵像,位列最前端的,便是在抗戰中犧牲的左權將軍。
他的女兒來到這時,抱著父親的雕像哭的不能自已。
對於樊建川而言,他的確鑄就了一個屬於他的理想王國,但對於全體中國人而言,這卻是不可多得的文化印記。
4、中華民族之魂
造訪過樊建川的博物館後,以色列的駐華大使曾評價:“他是一個平凡的人,卻做了一件偉大的事,他留住了一個民族的苦難。”
現如今樊建川的博物館,每年都能夠有百萬的客流量,收入高達千萬。
但樊建川卻說:“等我死了,博物館捐給國家。”
他想做的事,是將這些歷史傳承下去,他也很清楚,想要做到這一點,單憑他自己是遠遠做不到的。
除此之外,他還說過,等到他死後讓別人把他的皮做成軍鼓,遊客拍一下,他就從電視上出來給大家唱一首歌。
但這麼做的前提是,這位遊客需要向博物館捐贈1000元的運營資金。
在樊建川的後半生,幾乎都在與博物館打交道,他給自己定下的目標是:有生之年建100座博物館。
接觸過樊建川的人,都對他報以最崇高的評價:有操守,有德行,有風骨。
更難得的,是他那份在和平年代中的民族情懷。
他所修建的,不僅僅是回顧歷史的視窗,更是一座照亮民族未來的燈塔。
他保留下的,雖是歷史的印記;傳遞的,卻是人們對於和平的嚮往。
唯有這樣的志士,才稱得上中華民族之魂。
他,就是樊建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