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開國大典前夕,毛主席收到了一封特殊的來信,寄信人是革命烈士楊開慧的哥哥楊開智。
自從楊開慧去世,毛主席一直忙於革命事業,很少有機會與楊家人聯絡,這次收到楊開智的來信,毛主席非常欣喜。
在信中楊開智簡單地交代了家中的現狀,又表達了自己對毛主席和毛岸英、毛岸青兩兄弟的思念之情,在信的最後又詢問了自己女兒楊展的下落。
毛主席仔仔細細地讀完了這封信,在看到自己的師母兼岳母向振熙老夫人身體很不錯的時候,毛主席從心裡感到高興,但是當主席看到楊開智向他詢問楊展的下落時,主席沉默了半天,不知如何給楊開智回信……
建國之後,楊開智又給毛主席寄來了一封信,在這封信裡,楊開智表示希望毛主席能關照關照他,給他安排一個廳長的職務,在湖南或者北京都可以。
看到這裡,毛主席內心有些許不悅,作為我國的開國領袖,毛主席一生清廉、兩袖清風,最反對“搞特殊”,更不允許在工作中搞“裙帶關係”,毛主席一直都以身作則,從未利用職權之便給自己及家人謀私利。
雖然楊開智是楊開慧的哥哥,還曾冒著生命危險照顧過毛岸英、毛岸青兄弟倆一段時間,但是在原則問題上,不論是誰,都不能“搞特殊”。
毛主席提筆給楊開智回信,信中主席直抒胸臆、句句肺腑,給了楊開智非常明確的答覆。當後人看到毛主席的這封回信時深受感動,偉大的毛主席不論在什麼時候,內心都永遠惦記著國家和人民。
楊開智,出生於1898年8月25日的湖南長沙縣板倉鄉,是近代著名教育家、倫理學家“板倉先生”楊昌濟的兒子。
作為楊昌濟的兒子,楊開智的教學資源一直都很好,在學校和父親的雙重教導下,楊開智有著一身的學識和才華。
1914年楊開智考入了長沙長郡中學,後來又進入雅禮大學預科,當時父親楊昌濟在湖南第一師範執教,很多青年才俊都很欽佩楊昌濟的才華與思想,家中時常門庭若市,毛澤東、蔡和森等進步青年學生都是楊昌濟門下的學子。
在這種開放自由的環境中,楊開智、楊開慧、毛澤東等人經常在一起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革命理念,幾人也因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後來楊昌濟去北大任職,楊開智、楊開慧都跟著父親去北京學習生活。來到北京後,楊開智在北京匯仁學校學習,毛澤東等進步學生也來到了北京鬧革命。
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楊開智逐漸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妹妹楊開慧還成為了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同時期的毛澤東,則正在組織進步青年赴法勤工儉學,還順便在北京大學圖書館擔任圖書管理員。
在長期的革命活動中,毛澤東和楊開慧從志同道合的戰友轉變成了戀人,楊開智因此成了毛澤東的大舅子,不過楊開智比毛主席年紀小,實際上楊開智更像是毛澤東的“小跟班”。
所以說,楊開智和毛澤東之間不僅有革命友情,還有親情、友情與知己之情!
1920年,楊昌濟先生因病離世,楊開智扶柩(jiù)回湘,在料理完父親的後事發奮苦讀,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國立北京農業專門學校,與鄧中夏、蔣文等人共同建立了國立北京農業專門學校社會主義研究小組,開始專門研究馬克思主義。
楊開智在《自述》中說道:
“由於我的父親、胞妹、堂弟都是思想先進、富有革命人生觀的烈士,過去受了他們的感化,加之常常聽到先父的得意學生毛澤東、蔡和森、鄧中夏等革命同志的言論,因此,我早有革命意識。”
從這個時期開始,楊開智便成為了一名堅定的革命者,成為了楊昌濟先生的接班人,畢業後繼續從事教育事業,同時還兼顧著革命事業。
隨著革命形勢的轉變,毛澤東、楊開慧四處奔波,在各地宣傳革命思想,楊開智則一直留在湖南從事教育事業,見毛澤東的機會也越來越少。
雖然楊開智沒有將自己的全部事業重心都放在革命上,但他還是給毛澤東提供了很多幫助,只要妹妹、妹夫有需要,楊開智第一個站出來伸出援手。
1930年,楊開慧被捕,她和孩子都被敵人抓走了,楊開智知道訊息後立馬帶人家人前去營救楊開慧。楊開慧在獄中飽受敵人折磨,面對敵人的酷刑寧死不屈,最終不幸犧牲。
反動當局釋放了楊開慧的三個孩子,8歲的毛岸英、7歲的毛岸青和3歲的毛岸龍,楊開智冒著生命危險從監獄接回了孩子。
反動當局釋放孩子的目的就是為了引誘毛澤東上鉤,所以毛岸英、毛岸青兄弟倆一出來就被特務盯上了,楊開智夫妻倆身邊自然也潛伏著很多的特務。為了孩子,楊開智夫婦整日提心吊膽、小心翼翼地生活,面對敵特的重重壓力,夫婦倆卻從未想過放棄楊開慧的孩子。
1931年,中國地下交通員送來了毛澤民的指示,要求楊開智將毛岸英三兄弟送到上海,楊開智就讓自己的母親和舅媽扮成了走親戚的樣子,帶著毛岸英三兄弟坐上了前往武漢的火車,又改乘輪船前往了上海,最終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龍三兄弟重新回到了黨的懷抱。
楊開智有一個女兒,名叫楊展,在抗戰時期為了掩護隊友壯烈犧牲了,犧牲的時候年僅21歲。
楊展像極了她的姑姑楊開慧,從小就是一個很有骨氣的女孩子,楊開慧犧牲的時候,楊展只有10歲,小小年紀的她在得知姑姑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曾憤怒地表示要把自己的姑媽揹回來。
楊開慧犧牲後,楊開智夫婦為了照顧毛岸英三兄弟,將楊展送到了長沙外祖父家,楊展的外祖父與楊昌濟先生一樣都是當時反帝反封建的先進知識分子,老先生經常會收留一些遇到危險的革命者,或多或少地提供一些幫助,以身作則地教育楊展,跟著外祖父生活的那一段時間裡,楊展對於革命事業越來越嚮往。
抗日戰爭爆發後,楊展積極投身於抗日洪流之中,她主動團結同學,開展了許多抗日救亡活動,還秘密組織了讀書會,研究馬列著作。
楊展還給毛澤東寫過一封信,表達了自己的革命苦惱,得到了毛澤東的親切關懷,楊展在信中寫道:
“在鄉下一切都感到困難。單獨一個人做宣傳工作,只好隨時隨地找人談話……”
楊展向毛主席訴說了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煩惱,比如向一些文化水平較低的農民同胞們宣傳革命思想的時候,他們一開始都很有興趣,但是付諸行動的時候大多對中國革命失去了自信,楊展很不喜歡這樣,她希望中國農民能更加自信、自強!
毛澤東很喜愛這個侄女,也十分看好楊展。後來楊展出任了周南女中黨支部書記,帶領學生積極開展抗日救亡運動,周南女中的學生們走上街頭髮表激動人心的演講,放聲高歌抗戰歌曲,還舉辦了婦女識字班,積極投身於婦女解放運動。
1938年,楊展準備前往延安繼續抗日,臨行前楊開智十分捨不得女兒,楊展還有一個學期就高中畢業了,楊開智希望女兒不要這麼著急,先在學校上完最後一個學期拿到畢業證後再走,但是楊展卻不這樣想,國家內憂外患之際,有志青年不應該拘泥(nì)於個人發展,要勇敢且無畏地投身於革命事業!
隨後楊展又跟父親吃了一頓飯,沒想到,這頓飯,竟是父女二人的最後一頓飯。
楊展來到延安後,被分配到陝北公學栒(xún)邑分校,她刻苦學習政治、軍事知識,積極參加了延安開荒種田的大生產運動。
當時延安的條件非常艱苦,學生們在小樹林裡上課,坐在地上聽老師講課,宿舍則是在窯洞裡,幾個人住一間窯洞,衣食住行都很缺乏。艱苦的環境鍛鍊了楊展,她從來沒叫過一聲苦。
1939年,中共中央發出號召,倡導廣大青年學生要勇敢地“到敵人後方去”,楊展便跟隨著大部隊準備向敵後挺進,出發前,毛澤東在窯洞裡特意接見了楊展,楊展眉眼之間有幾分神似楊開慧,看著眼前的侄女,毛澤東感觸頗深,向楊展噓寒問暖,給予了楊展莫大的鼓勵。
1941年,日本侵略者在晉察冀邊區發動了慘無人道的“掃蕩”,危急時刻,大部隊決定轉移到深山之中。有一天,一股日寇秘密插進了校部一部分機關的隱蔽地,等警衛連發現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
楊展跟隨著隊伍緊急轉移,隊伍來到了一處懸崖前,地勢十分險要,有幾位身體病弱的同志有些跟不上大部隊,楊展為了掩護戰友不幸失足墜崖。
等到大家在懸崖底部找到楊展的時候,她已經奄奄一息了,隊長急忙將楊展抱在懷裡,將自己水壺中的水一點點餵給楊展,楊展強撐著睜開雙眼,對隊長交代,自己犧牲的訊息,等到抗戰後再告訴自己的父母。
就這樣,楊展犧牲的訊息一直沒有告訴楊開智一家,一直到了革命勝利,毛主席都沒有找到機會告訴他們,所以當楊開智寫信主動問毛主席楊展的下落時,主席一時不知該如何回答。
自1949年建國後,毛主席便經常收到故人寫來的信,有的人是問候、敘舊,有的人則是希望毛主席可以念及舊情,幫他開開後門。
還有一些人則更為直白,他們請求毛主席幫他們解決經濟上的問題,甚至是工作生活上的問題,這些人思想改革不夠徹底,他們對革命理念和中國共產黨都知之甚少,大多是小民小利思想。
毛主席寫給他們的回信中,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不要來北京!”
不管是誰給毛主席寫信,毛主席都一視同仁,堅持原則,一絲不苟地按規矩、流程回覆。
1949年,毛主席收到楊開智的信時,內心是很高興的,尤其是在得知楊開智的母親仍健在時,毛主席內心十分欣慰。後面楊開智詢問楊展的下落時,毛主席內心既傷感又為難,思索再三,毛主席提筆寫下回信。
這封信的內容很簡短,但是面面俱到。首先毛主席表達了自己在得知向振熙老夫人健在的訊息時的喜悅之情,又向思念毛岸英、毛岸青兩兄弟的楊開智講述了兄弟倆的現狀,讓楊開智儘管放心,最後毛主席猶豫再三,還是如實交代了楊展的犧牲,肯定了楊展的功績,安慰楊開智不要過於難過,為了革命中國有數百萬犧牲者,楊展是他們中的一員,我們應該為烈士感到驕傲和自豪。
在信的最後,毛主席關心了楊開智一家人的生活狀況,詢問楊開智家是否需要幫助。
說實話,對於楊家人,毛主席內心一直都很尊敬和懷念,當年楊昌濟先生健在的時候,多少青年才俊聚集於板倉先生家中暢談革命未來,那時恰同學少年,多麼意氣風發,如今楊家只剩下楊開智和老夫人冷冷清清,主席內心也時常為此唏噓不已。
楊開智收到信後,既欣喜又悲痛,他欣喜於毛主席百忙之中竟然會給自己回信,又悲痛於女兒楊展的犧牲,白髮人送黑髮人,楊開智一時間悲傷難抑。
這一年,楊開智已經年過五旬,格外渴望親人的陪伴,於是他產生了前往北京與毛主席和外甥毛岸英、毛岸青生活的想法,他又給毛主席寫了一封信,在信中提到了自己希望前往北京生活的願景。
除此以外,楊開智還在信中提到了希望毛主席可以幫他謀個廳長的官職,其實楊開智在原來的工作崗位上乾得很不錯,是有能力勝任更高的職位的,但不論什麼身份,毛主席一向最反對“搞特殊”,最反對在工作中搞“裙帶關係”,自然不會同意楊開智的請求。
此前毛主席房叔毛貽華也曾希望毛主席可以在工作上幫幫自己,毛主席一樣拒絕了,在回信中寫道:“工作事尚望就近設法解決。”
此時楊開慧哥哥楊開智給毛主席寫信求官職,主席在回信中嚴辭拒絕了楊開智的要求,讓楊開智不要有任何奢望,要服從組織的安排,不要給政府添麻煩!
相比較前一封回信中毛主席溫柔的語調,這封信的用詞顯然有些太過於嚴厲了。此前楊開智確實幫了毛主席很大的忙,當年毛主席在湖南組織工人運動,經常被反動勢力追殺,楊開智多次出手相助,掩護毛主席脫離險境。
楊開慧犧牲後,楊開智一家人更是冒著生命危險救下了毛岸英兄弟,盡心盡力地照顧三兄弟,最後又將三兄弟平安送到了上海地下黨組織的手裡。
不說這些,光憑楊昌濟是毛主席的恩師,楊開智是毛主席的大舅子,毛主席都會不遺餘力地幫助他。
但是在這封信裡,楊開智提出的要求實在是太過分了,甚至有些令人失望。作為一個曾經參加過革命,學習研究過馬列著作的進步青年,楊開智怎會不明白革命真理,怎會不明白中國共產黨的原則!
中國共產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政黨,人民領袖來自人民,最終又將回歸於人民,毛主席的權力都是人民賦予的,主席又怎會擅自濫用權力為自己謀私利?
一些生活上的困難,毛主席一直都是能幫就幫,主席經常用自己的工資和稿費去補貼生活困難的同志和老鄉,但是像楊開智這樣的要求,毛主席從未同意過,哪怕是自己的親生兒子,毛主席都是一視同仁。
自從毛主席參加革命以來,長期活躍在一線戰場上,為革命事業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和熱血,將自己的個人命運緊密地與國家命運相連,一個將中國、將中國人民從深淵中拉回來的偉大領袖,卻從未麻煩過國家一件小事,從未謀過一分錢的私利。
有這樣的國家領袖,實乃中國之幸、人民之幸!
看完毛主席給楊開智的回信,嚴辭背後卻是毛主席那顆為公為民的赤誠之心,讓人深受感動!
當時楊開智還有些不死心,找到了自己的表弟向三立又給毛岸英寫了一封信,希望毛岸英可以勸一下毛主席。
楊開智想著毛岸英應該會顧及兒時的恩情,幫自己勸勸主席,但他沒想到毛岸英的覺悟一直都很高,他是毛主席最引以為傲的兒子,岸英非常理解自己的父親。
在收到向三立的來信後,毛岸英洋洋灑灑地寫了三千多字的回信,毛岸英深知中國共產黨與封建時代的集權統治存在著根本上的差別,毛岸英希望楊開智可以早點明白毛主席的一番苦心,明白那個仗勢發財的時代已經過去,多勞多得的時代已經到來!
毛岸英的回信讓楊開智非常愧疚,沒想到岸英一個晚輩都能看得如此透徹,二十多歲的人比自己五十多歲的人都要有覺悟,楊開智感到十分愧疚,便再也沒有提及此事。
給楊開智回信以後,毛主席又提筆給湖南省政府主席王首道寫了一封信,囑咐他:
“楊開智等不要來京,在湘按其能力分配適當工作,任何無理要求不應允許。”
主席擔心王首道等湖南領導同志會礙於楊開智與自己的關係,給楊開智特殊關照,才專門寫了一封這樣的信。
王首道收到信後,根據楊開智的個人能力和工作經驗,安排他在湖南從事農業技術研究方面的工作,對於這樣的安排,楊開智欣然接受了。
在收到毛主席的回信後,楊開智細細思索了毛主席的話,他後悔自己怎麼會做這麼糊塗的事,對主席說出這樣的糊塗話!此後楊開智堅守工作崗位,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發光發熱、無私奉獻。
1950年,楊開智母親80大壽,毛主席體諒楊開智對毛岸英、毛岸青兄弟的思念之情,特地派毛岸英拿著禮物去賀壽。
毛主席不僅親手寫了賀詞,還準備了人參、鹿茸等珍貴禮物,送給老夫人。
毛岸英拿著禮物和賀詞來到了楊開智家中,得到了楊家人的熱情歡迎,老夫人在看完毛主席寫的賀詞後,高興地說道:“過去我常給他做些好吃的,現在不能做了……”
當年楊昌濟先生健在的時候,毛澤東、蔡和森等人常去楊昌濟先生家,老夫人就做一大桌好吃的招待孩子們,毛澤東很喜歡吃師母做的菜,可惜時光易逝,再也回不去當年了。
毛主席是個非常尊師重道的人,對於師母也非常尊敬,1962年老夫人去世的時候,毛主席傷心不已,還專門給楊開智寫了一封信,哀悼師母的離開,另外還拿了一些錢,聊表心意。
毛主席作為國家領袖,必須要守住這條底線,一旦開了先河,那麼必然還有第二次、第三次……到時候國家風氣受到影響,我們怎能對得起那些為了國家、為了勞苦大眾而犧牲的革命先烈們,我們怎能安享今日的幸福繁榮?
1982年1月26日,84歲的楊開智與世長辭,一生清貧樸素的他沒有辜負毛主席對他的囑託,堅守住了內心的那條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