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丁
太丁,在位3年,武乙子。他在位時,周侯季歷(姬昌的父親)聲威較鎮,太丁忌憚,殺之。
文丁,商朝國王,亦作太丁,姓子名託。商王武乙之子,於公元前1112年即位,卒於公元前1102年,共在位11年。死後由其子帝乙繼位。文丁繼位以後,為了解除周人的威脅,採取懷柔政策。周侯季歷毫不客氣,看看中央沒動靜,就征伐山西長治地區的餘吾戎,餘吾戎敗而降周。周侯季歷向文丁報捷(獻上俘虜和戰利品)。文丁嘉封季歷為“牧師”,牧師有地方伯長的意思,專征伐權。文丁希望季牧師幫他安定邊陲。季牧師於是又徵始呼戎,始呼戎敗而降周。過了幾年,季歷再次打敗翳徒戎,把三個翳徒戎大頭目送給文丁獻捷。文丁看看季歷越來越厲害,感覺不是好事,乾脆突然下命囚禁季歷,並殺了他。而季歷的兒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周文王。他在位時也曾經出兵征伐歸國,但並沒將其征服。
在甲骨文中作文武丁,《史記》裡稱太丁,姓子名託,中國商朝第30任國王。前任國王武乙之子。
根據《竹書紀年》,他在位13年,在位期間,周侯季歷(姬昌父)伐戎有功,太丁忌憚,先嘉其功而殺之。
帝乙
帝乙,在位37年,太丁子。帝乙時期,商朝更加衰弱。以和親的方式與姬昌媾和。
帝乙,商朝國王,姓子名羨,商王文丁(太丁)之子。文丁死後繼位,公元前1101年即位,公元前1076病卒,葬於殷。在位26年,死後由其子辛(即大名鼎鼎的紂王)繼位。帝乙在位期間,商朝國勢已趨於沒落。當時,江淮之間的夷族又強盛起來,準備大舉進攻商朝。帝乙在位的第九年,出兵征伐島夷和淮夷,半路上受到孟方(今河南省睢縣附近)的截擊。帝乙率領諸侯伐討孟方,得勝。第二年,帝乙繼續南下征伐夷族,到達淮水流域的攸國。帝乙和攸侯喜合兵攻伐夷族,於第二年得勝而歸,帝乙在位的第十五年,再次率領諸侯南征夷族。
帝乙在位末年,遷都於沫(即朝歌,今河南省淇縣)。
商紂王帝辛
帝辛(前1075年--前1046年),名受,號帝辛,帝乙之子,後人亦稱殷紂王。商代最後一位君主,都是朝歌。帝辛少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才力過人,手格猛獸”,是一個能文能武很有本領的人。
帝辛繼位後,勵精圖治,銳意改革,不殺奴隸,發展生產,更新觀念,不事鬼神。曾在深山練兵,鑄造兵器,率重兵征服東夷。他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使先進的中原文化向淮河、長江流域傳播,為中華民族的統一奠定了基礎。殷朝征服東夷後,疆土擴大,農業發展,財糧增多,帝辛便修建倉庫,儲糧聚寶。《史記》雲:“厚賦銳以實鹿臺之錢,而盈鉅橋之粟”。
征服東夷的勝利,使帝辛逐漸驕傲恣肆,專橫跋扈,特別是晚年,好酒淫樂,不理政事。曾在朝歌設肉林、酒池,尋歡作樂。群臣進諫不納,為此其叔父比干被殺,庶兄微子逃離,太師箕子佯狂。但寵愛妃子妲已,唯妲已之言是從,肆意殘殺無辜。
後來,周武王聯合庸、蜀、羌、 微、彭、濮等族,帶兵數萬,與帝辛兵會戰於牧野(朝歌城南至衛輝市)。帝辛倉皇組織奴隸兵應戰,前徒倒戈,敗回朝歌,登鹿臺蒙珠玉衣0而死。其子武庚將其葬於淇河西岸,今遺址尚存。
紂在中國歷史上長期以來被認為是暴君,與夏桀並論。這一段歷史,後人加上幻想元素,寫成了《封神演義》,又稱為《封神榜》。不過,有觀點認為,很多對帝辛的方面評價,存在歷史遞增性。先秦文獻對他的指責並不多,甚至有些文獻稱讚紂王聰穎勇武、才華橫溢,是難得的英主。但隨著時間的推進,各種各樣對他不利的指責越來越多。子貢也說過:“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此言有一定道理。
蘇妲己
妲己,為中國殷商王朝最後一位君主商紂王的寵妃,人稱:一代妖姬。傳說姓蘇,不過有關蘇的來源有不同說法:一種說法認為其父親乃是諸侯蘇護;另外一種說法是,妲己來自一個叫蘇的部落。
妲己,冀州侯蘇護的女兒,而蘇家正是出自河南省焦作市溫縣蘇莊。商紂王子辛的愛妃,有美色,又能歌善舞。《史記•殷本紀》記載,殷紂王“好酒淫樂,嬖於婦人。愛妲己,妲己之言是從”。他“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授受,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在後代,人們常將-之君的過失與女色聯絡起來,因此,夏之妺喜、商之妲己、周之褒姒就成了詛咒的物件。
商紂王征服有蘇氏(今河南省武陟東)。有蘇氏獻出美女妲己。紂王迷於妲己的美色,對她言聽計從。妲己喜歡歌舞,紂王令樂師師涓創作靡靡的音樂、下流的健蹈,在宮中朝夕歡歌。妲己伴著靡靡之音起舞,妖豔迷人。於是紂王荒理朝政,日夜宴遊。紂王還在衛州(今河南省淇縣)設“酒池”,懸肉於樹為“肉林”,每宴飲者多至三千人,令男女裸體追逐其間,不堪入目。九侯(封地在今河北省臨漳)有一位女兒長得十分美麗,應召入宮,因看不慣妲己蘇妲己劇照的0被殺,九侯也遭“醢刑”,剁成肉醬分給諸侯。
妲己喜觀“炮烙之刑”,將銅柱塗油,燃以火炭,令犯人行其上,跌落在火紅的炭中,腳板被燒傷,不時發出慘叫聲。妲己聽到犯人的慘叫,就像聽到刺激感官的音樂一樣發笑。紂王為了博得妲己一笑,濫用重刑。
紂王的無道,激起人民的反抗。周武王乘機發動諸侯伐紂,在牧野之戰,一舉滅商,紂王逃到鹿臺0,妲己也被斬首而死。
不窋
不窋(bù zhú),姬姓,華夏族,后稷(姬棄)之子 、夏朝太康時期周部族首領、周朝先祖。
不窋:夏朝時期周部族首領,其先祖為夏啟農官,時稱后稷(jì)。
他襲父職,繼任農官,時太康德衰,諸侯叛之",致使朝綱大亂。他遂失官,率部族奔慶陽一帶。到此後,以慶陽為根據地,開始了先周早期的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活動。
他教民改地穴式居住為窯洞,重農耕,種莊稼,還提倡養豬、養牛、養鵝,植樹種花,為慶陽早期的農業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
為保證部落安全,他經詳細勘察,修建了不窋城(今慶城縣城)。故城遺址在今慶城縣城東南3裡處。縣城東山為不窋當年居住地。
他死後,葬於慶城縣帽盒山巔。其後,歷代為之立碑。
說到周祖陵,也許會有人疑惑,周朝的始祖不是叫"后稷"麼,那麼周祖"不窋"又是誰呢?
其實,不窋便是"后稷"的兒子,這還得從后稷的故事講起,相傳有邰氏部族有個叫姜媛的少女在野外郊遊,途中看到一個碩大的腳印,一時好奇便在腳印之上踩上一腳,誰成想這一腳踩下去便受孕生下一男嬰,未婚先孕當然不好了,於是,家人瞞著姜媛偷偷將男嬰遺棄,可是,無論丟到哪裡,男嬰都有鳥獸為其遮風擋雨,眾人驚奇,奉之為神,遂迎之回家,因被數次棄之,所以名之為"棄"。
棄的母親姜媛踩的腳印便是五帝之一的"帝嚳(kù)"留下的,因在天山巡遊看到姜媛活潑貌美,心中喜愛,便留下腳印,於是便有了後來神奇之子--棄,棄年少時便表現出傑出的稼穡(jià sè)之術,成人後,帝堯便請他作"稷",專門負責農事工作,舜時,被封為"邰"地之主。
稷去世後,不窋繼位為稷,繼續負責農事直到晚年,而此時的夏後不重農事,不窋因此丟官流浪到了戎狄之地,也就是甘肅省慶陽市慶城縣境內,不窋死後便葬在慶城境內的東山之巔,而不窋的後世子孫也都繼續進行著農業生產活動直到周文王、武王的崛起,因此,可以說慶陽是周朝事業的醞釀隆興之地,也是我國農耕文明的發祥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