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登臨安徽省和縣雞籠山頂,居高望遠,山下一片蔥綠。陣陣南風吹來,鼓脹起寬鬆的衣袂,飄飄然有逍遙世外之感。
山腰上的鳳林禪寺巍峨壯觀。從寺內傳來的唱經時隱時續,禪音嫋嫋,猶覺山寺更幽。雞籠山亦叫歷山、亭山、鳳台山。
傳說歷陽有一位老嫗,常行善事。忽一日,一少年過門求食,老嫗待他非常客氣。少年臨走時,叫她常去縣衙,若看見縣衙門檻有血,就去山上避難。一日,她見門檻上有血,就拎著雞籠子躲上山了。當晚,歷陽縣城陷落成湖,而她手裡的雞籠子變成了雞籠山。
雞籠山下、歷湖岸畔,不知何時建起一渡口,也不知過了多少年,這裡商鋪林立,鐵匠鋪、木匠鋪、石匠鋪、銅匠鋪、豆腐鋪、麻油坊、酒肆等,宛然一幅《清明上河圖》在歷湖岸畔徐徐展開,盛家口的麻油、西埠的大雪棗、豐樂雲片糕等傳統食品在這兒應有盡有,也由歷湖水運或經豐樂古道陸運流向埠外。
這裡,文化元素處處得以顯現,餐桌上的方形碟,分明是一幅展開的書法冊頁,端看其上: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再看圓碗,也題有《陋室銘》,想來唐代和州刺史劉禹錫曾遊歷不高的亭山、泛舟不深的歷湖,居陋室揮毫寫下千古絕唱。碗碟蘊含天方地圓。天地間,我輩存乎其中,較之雞籠山,人生不過須臾而已,而被稱為江北小九華的道家“四十二福地”的雞籠山卻屹立不朽。
站在山頂,見山腳下一條小道蜿蜒向東,或隱或現於山林間,這是一條春秋末期伍子胥過昭關後走過的古道,它曲曲折折通向吳頭楚尾歷陽漁邱渡口。千年古道,一塊塊青石板自西向東蜿蜒鋪就,潔白的板面被無數的腳步擦磨得光滑發亮,樹縫中漏下的斑駁細碎陽光灑在衣上,穿行叢綠,沾衣欲溼。這條被稱為豐樂的古道如今有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全國最美鄉村路”。
高處觀古道,彎彎曲曲似一條飄帶隱映在蒼松翠柏中,更像一條巨龍游走於蒼莽雲壑間。歷湖不深,有龍則靈。這裡人傑地靈,李白、劉禹錫、趙匡胤、歐陽修、王安石等都曾經過這裡。留下的詩文為亭山增輝,為歷湖添秀。朱元璋在歷陽建立反元根據地,戰場上氣吞萬里如虎。
如今滄海變桑田,歷陽處處綠意盎然,生機一片。雞籠山下,歸耕隴畝的山民在亂石穿空山高水遠的貧瘠不毛之地上,開墾荒地,植樹造林,以山為家,與野鶴為鄰,與山中香樟、松柏、雪松、桂花、紫薇、杜鵑為友。山民樂淘於世外桃源,像一個隱者,其實更像一隻鯤鵬,翱翔在雞籠山的上空。
蝶翩翩飛來,輕靈地落在桃花瓣上。遠遠望去,桃花灼灼。這粉牆黛瓦的鄉村掩映在“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中。老榆樹前,桂花樹旁,一帶石拱橋如長虹臥波在清清河面上,楊柳依依。居桃柳福地,人成畫中人。
依水而建的一座徽派建築風格的和含支隊紀念館掩映在綠樹叢中。在這塊土壤上,誕生出馬鞍山最早的黨支部——皖東支部,點點革命火苗以燎原之勢,迅速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燃燒,並燒過長江,使這裡成為百萬雄師橫渡長江的前沿陣地……
細細想來,莊子筆下的解衣盤礴者,舔筆和墨,在帛上任意馳騁,不過是得自然之形而已。而安徽和縣以大地為紙,寫意潑墨畫出豐樂古道,畫出鄉村振興,畫出和諧幸福新畫卷,得自然之意、之趣、之味,乃天地間真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