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駐巴西里約熱內盧總領事 李楊
韜聞得到李楊領事特別授權原創釋出,其中圖片由韜聞配上,來自網路。
#外交官聊世界# 之“國產品牌 為啥要取洋名字?!”
從巴西回京以後,家裡面又簡單收拾了一下,換了幾樣傢俱和電器。倒是真方便,網上搜索,下單訂購,送貨上門,安裝啟用!幾天之內,用北京話講,那就,齊活!
可有一件事,倒是讓我平添了許多感慨。快遞小哥送到家的這些東西,傢俱也好,電器也好,我選的都是國貨,但細看了看品牌,卻基本上起的都是洋名字。為免討人嫌,就不說這些產品的“真名實姓”了,反正都是些什麼特、什麼斯、什麼登之類的。我猜了半天,沒一個洋名字的讀音,能跟代表美好寓意,或某個名詞或形容詞的外文單字相吻合。也許,我的外語學得還不到家!
這種感慨,可以說越看越想,越是揮之不去!週末,跟愛人孩子去附近的大超市,轉了一圈就發現,只要是有牌子的國產日用品,特別是製成品,相當多數的牌子,起的都是洋名字。比例到底有多大,沒有統計,不好亂講,但我敢說確實不少!是什麼邏輯,支撐著生產商、製造商這樣做呢?
我可以理解的是,商家無不希望其商品,享有較高的品牌知名度。他們在著力提升產品質量的同時,自然要在品牌命名上動腦筋。
國內至今屹立不倒的百年老店,以及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眾多知名大廠,在這方面有太多神來之筆、過人之處。不管是店鋪名稱,還是註冊的商品品牌,都有朗朗上口、形象易記、辨識度高、討人喜愛的特點。同仁堂,老鼎豐,王麻子,狗不理,還有“上海”牌手錶,“永久”牌腳踏車等等,這些民族品牌,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可謂家喻戶曉!他們的共同之處是,用的都是中國人喜聞樂見的“土名兒”,只在深厚的中華文化土壤中淘金。
中國人從十九世紀末開始,不得不被迫使用越來越多的洋東西,但很多洋品牌的名字,卻被我們成功地“中國化”了。可口可樂汽水、“賓士”牌汽車的品名中譯,還有幾十年前引進化纖衣料“的確涼”的定名,均堪稱經典!可見,中國文化同化力太強,中國人很擅長以土化洋。外國東西,要想在中國市場上站住腳,存活下去,都不得不“以土養洋”。
給本土產品取洋名,並漸成風尚,見於我們主動開啟國門以後。這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那時候我們的很多東西,確實方方面面不如人家。這個“器不如人”的時間,持續了數十年,讓一些國人形成了一種“心理慣性”,總覺得洋貨就是比國貨好。乃至有些國內商家,為了讓其產品在市場上好賣,總想把它弄成“假洋貨”,若沾不上“洋貨”的光,也要沾上“洋氣”的光。國產品名洋化,就此大行其道!
但在國貨整體崛起,中國已然成為製造業大國甚至強國,幾乎是以一國產品供應全球的今天,再有這種心理,就顯得不合時宜了!現在的中國商品,在國際上已不是低劣產品的代名詞,而越來越享有價廉物美的好名聲,取個堂堂正正的中國名字,不但不掉價,反而可能增色不少!
我在里約工作時就發現,當地人對華為和小米手機認知度非常高。因為華為手機不在巴西出售,很多巴西人都買小米手機。有一次週末逛市場,看到一個巴西小夥子,手裡舉著他的小米手機,在一排賣包裝件的小攤前,逐個問攤主,有沒有“小米”手機外套。他把“小米”兩個中國字說得清楚極了,一點兒都沒覺得走味,攤主們也都聽得很明白。這說明,小米手機並沒有因為取了箇中國名字,而影響它在國外“打天下”。
不想給誰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但有一點我們還是應該明白,中國發展到現在,早已今非昔比,每個中國人都有足夠的理由自信起來。今天的自信不是強裝顏面,是以我們強大的國力、卓越的表現為支撐。對於洋人洋貨,我們無需仰視,也不俯視,平視即可。我們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喊了多年“國貨當自強”,當國貨已然強起來的時候,我們不少人卻還在給它取那些不倫不類的洋名子,企圖把它變成“假洋鬼子”,恐怕真正需要強起來的,就是我們的內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