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居住的房間,一定程度上昭示著我們的品行和習慣。
乾淨整潔的房間,往往都居住著一位一絲不苟,嚴於律己的主人。
而邋遢骯髒,一片狼藉的房間,它的主人也往往浮躁馬虎,懶惰成性。
俗話說:“久入蘭室不聞其香,久住髒屋不覺其亂。”
看房間便能看出一個人的習慣和性格。
而習慣和性格,往往決定著人的命運。
房間整潔的人,勤勞踏實
如果一個房間一塵不染、乾乾淨淨,那麼它的主人一定是一個勤勞踏實的人。
收拾房間其實是小事,但是小事中最能看出一個人是懶惰還是勤快。
常用的東西,用後需歸原位,講條理。
不常用的,更得時時打掃,以免堆積灰塵。
看似簡單的內務整理,其實對人的“勤”要求更高。
要不訓練新兵時,內務整理都是一門繞不開的重要課程呢。
韓愈曾說:“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勤奮的人,更能把握自己的命運,爭取自己想要的東西。
曾國藩是晚清時期的四大名臣之首,創立了湘軍,鎮壓了太平天國。
但同時,他又是一個資質平庸的人。
他之所以能夠取得後來的功績,全在於他將“勤”奉為興家立業的根本。
有一天晚上,曾國藩正在書房中用功苦讀,渾然不覺有一個盜賊已經偷偷潛入家中。
小偷本想等曾國藩背完書便偷偷行盜竊之事,可是等了許久曾國藩也沒有背下那篇文章。
那小偷便從樑上下來,怒斥曾國藩愚笨,自己當著他的面背出了那篇文章。
由此可見,曾國藩的資質真是非常一般。
但也由此可見,勤奮會給人帶來多大的改變!
曾國藩多年堅持以勤立身,透過自己日積月累不斷地學習,成為了清朝後期舉足輕重的權臣,又被歷史譽為“千古第一完人”。
曾國藩根據自己的人生經歷有了這樣的感悟:
“百種弊病,皆從懶生。懶則弛緩,弛緩則治人不嚴,而趣功不敏,一處遲則百處懈矣。”
的確,人一旦懶惰,人生便開始下行,許多本該屬於自己的東西也終將錯過。
而如果一個人選擇了勤奮,即便是資質一般也能收到命運的眷顧,人生之路也能越走越順。
越努力的人,越是幸運!
房間整潔的人,嚴於律己
房間是隱蔽而私密的,不會時常有人來造訪,房間裡最頻繁的來客,就是你自己。
所以房間的整潔程度,對映的是內心不為外人所見的內心世界。
即便無人知曉,也要保持居室的乾淨整潔。
就像沒人能看見我們的內心,但依然要保持良心的光明磊落。
因此,一個時刻保持房間整潔的人,是一個在無人處也能照看好自己良心的人。
即便不為人所知,也會一以貫之地嚴格要求自己。這樣的人,想不優秀都難。
楊震前往東萊上任太守時經過一個叫做昌邑的地方,昌邑的縣令名叫王密,這個王密是經過楊震的推薦才當上官的。
王密想送他黃金,遭到了楊震的嚴詞拒絕。王密悄悄說:“現在以是深夜,無人知曉。”
楊震聽罷說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會無人知?”王密聽說後十分羞愧。
深夜無人時,楊震抵抗誘惑,不為金錢所動,慎獨自律的精神,留下了千古美談。
人,欺騙別人容易,欺騙自己卻太難了。
高層次的人品,不是表演,不是作秀。
而是固守本心,無謂旁人的目光。
能夠在沒有旁觀者的注視時依然堅守本心,保持清醒,就像即便少有客來也將自己的房舍打掃得乾乾淨淨,井井有條。
這樣的人物,具有最高階的人生修養。
房間整潔的人,關注細節
《習慣說》中寫道:“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
窗明几淨,心情也會明亮。
高堂素壁,胸襟也會開闊。
你居住的環境,就是你內心的對映。房間中的一張紙,一塊布,都透露出你生活的情趣,行事的習慣。
而看似小小一堆不起眼的垃圾,其實也是積累弊病的開始
但凡存在一小塊邋遢的地方,之後有了垃圾便都想往這裡仍。於是小垃圾便成了大窟窿。
因此能將整個房間打理得纖塵不染,一定在細節上下了足夠的功夫。
而善於著眼於小事的人,幹起大事來也一定不簡單。
曾經的臺灣首富王永慶在創業初期,做的只是買賣米糧的小本生意。
由於這門生意門檻低競爭大,王永慶一開始做得非常不順利。
王永慶面對冷清的生意,並沒有灰心喪氣,反而是將目光投向每一顆小小的米粒。
原來王永慶發現由於當時收割和儲存的技術尚不發達,米粒中夾雜著許多石礫渣滓,每次煮飯時都需要反覆淘洗。
王永慶關注到這一細節後,便從此處著手,改進自家大米的品質,常常自己動手篩除沙粒。
由於他米店的米質量最好,最乾淨,生意也漸漸紅火起來了。
《中庸》中有云:“致廣大而盡精微。”
能將大事做成的人,一定給予了細節足夠多的關注。
當這種關注內化成了習慣,便會在他人生的各處落下種子,開花結果。
因為關注細節,所以才能將房間的各個角落打掃得乾淨整潔。
也因為關注細節,所以也將擁有乾乾淨淨、有條不紊的人生。
▽
房間是我們生活的歸巢,旅途的港灣。
它既代表著我們生活最樸素最本真的模樣。
也反映著我們的人生修為和道德品行。
可以說,房間是生活的縮影,是品格的窺鏡。
它及裝載著個人的生活方式,也蘊含著整個家庭的福氣。
打理一個乾淨整潔的房間,也是整治一段晴朗明亮的人生。
白居易有詩曰:“棲鳳安於梧,潛魚樂於藻。”
願我們都能整理好自己的屋子,迎接屬於自己的福氣!
同意的點個在看,請您轉發分享,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微信公號:國學生活】
*作者:珏奕 來源:國學生活(ID:gxsh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