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裡,小張垂頭喪氣地坐在凳子上,他手中拿著昨天剛做的體檢單,上面的一些資料讓他擔心異常:
膽固醇偏高、竇性心律不齊、肺結節、血液白細胞數量上升……
每一樣異常都猶如一把尖刀,刺在小張的心裡,他哀嘆自己的身體怎麼這麼多毛病。很快主治醫生就叫到了他的名字,小張走進了診療室,把體檢報告單交給醫生。
醫生看了一會說:總體來看還可以,可是你要好好注意身體了,小問題不少啊。
小張有些意外,這些資料每一樣都那麼可怕,為什麼醫生卻說沒什麼關係?是自己不懂體檢報告單嗎?
事實上,90%的人都看不懂體檢報告單,分不清哪些資料表示危險、哪些表示問題不大。在此,醫生就為大家解讀4個常見的體檢指標,有沒有病一看就知道。
一、白細胞上升,問題不大
看過驗血報告的人,都知道有白細胞指標這一欄,大多數人的白細胞指標都有一個上升的箭頭,然後他們就很擔心:“哎呀這個白細胞上升,是不是有問題啊”……
其實大多數是沒問題的。白細胞正常值在4~10×10^9每升,如果超過了10×10^9每升,就可以被認定為白細胞升高。能引起白細胞升高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劇烈運動和飽餐之後,就會引起白細胞升高,所以一般驗血之前醫生都會要求不要吃早餐和劇烈運動。
還有一些細菌感染(如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球菌)、病毒感染(如艾滋病、梅毒)等,以及一些風溼性疾病也會導致白細胞上升。
如果上升的幅度很大,就要小心是不是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急性白血病、惡性癌症。不過一般都不會出現這種問題,除非白細胞升高值過於誇張。
二、結節不是癌症,但有可能變成癌症
大家對結節都很怕,以為肺結節就是肺癌、甲狀腺結節就是甲狀腺癌,其實二者是有差別的,當我們身體出現了炎症或者其他原因導致了機體損傷後,留下的各種形狀的包塊就是結節,有大有小。如果有惡變的誘因,有可能變成癌症。
1、肺結節
據統計,臨床80%以上的肺結節都是良性的、不會增長的,只要定期做好複查就不會引起癌變。但是如果肺結節大於8mm,且伴有邊界不清、針刺樣改變就要小心。還有如果肺結節是磨玻璃樣的、實物性的,也要小心。
2、甲狀腺結節
甲狀腺結節的惡變機率比較低,患者大多不用擔心甲狀腺結節變成甲狀腺的問題,但是如果它出現了邊界模糊、實變、回聲不均勻、淋巴結異常的問題,就有可能是癌變的前兆,醫生要根據預後、影響、結局判斷要不要切除。
3、乳腺結節
乳腺結節指的是揉捏乳房時,感覺乳房內部有硬塊,當然有可能是乳腺增生,所以需要超聲影像學的輔助。
乳腺結節基本和乳腺癌無關,但是如果患者有內分泌、情緒、雌激素等方面的異常,就有可能導致乳腺結節發生癌變,所以乳腺結節需要定期複查。
體檢報告上如果出現了乳腺結節鈣化、邊緣不清、毛刺樣改變、血流豐富等字眼,就意味著乳腺結節癌變的機率非常高,患者需要小心注意。
三、囊腫危不危險,要看位置、性質
囊腫形成的原因也比較複雜,但是大家只需要知道大多數器官都有可能出現囊腫。
1、腎囊腫
腎囊腫的危險性還好,如果小於5cm且沒有對腎小球、腎小管等造成影響,就可以不管,定期複查即可;如果大於5cm,還壓迫了周圍組織,就需要做囊液抽吸術縮小囊腫,如果囊腫大於10cm,就有切除的必要。
2、卵巢囊腫
卵巢囊腫和激素有關,如果直徑小於5cm且會自行消失,就不需要過多治療,定期複查即可。如果囊腫存在超過3個月以上,患者就需要在醫院做個評估,看看是囊腫還是腫瘤,不過囊腫大多數是良性的。
多囊卵巢綜合徵可能會影響生育,需要額外注意。
3、肝囊腫
曾有段時間,我國某地區頻發肝囊腫的問題,後來發現那是肝吸蟲導致的肝囊腫,這件事情也引發了一定的轟動,讓大家開始關注寄生蟲的問題。
事實上肝囊腫分為寄生蟲性和非寄生蟲性,寄生蟲性囊腫危害比較嚴重,有可能導致肝硬化、肝性腦病等嚴重的疾病。如果是非寄生蟲性的肝囊腫,大多數是良性的,只要不長大、無症狀就可以終身不切除,做好複查即可。
4、腦囊腫
腦囊腫的形成有很多原因,但基本以良性病變為主。
根據腦囊腫的性質可以分為蛛網膜囊腫、上皮樣囊腫、脈絡叢囊腫等,患者出現腦囊腫後會有噁心嘔吐、抽筋乏力的症狀,當然也有可能無症狀。
至於治療方式,首選內鏡下囊腫開窗剝離術和囊腫腔分流術,如果不及時處理腦囊腫,可能會對周圍腦組織、患者智商造成一定的影響。值得一提的是,腦囊腫可以出現在嬰幼兒腦中,因此需要醫生做好早期的檢查。
四、竇性心律不齊,嚴不嚴重?
很多人看到自己竇性心律不齊,都覺得問題非常嚴重,其實不然,因為現在已經有很多人有竇性心律不齊的問題了,主要和人們的作息規律、生活方式有關,不少老年人也患有竇性心律不齊的問題。
簡單來講,竇性心律不齊指的就是心臟沒有節律地跳動,時快時慢,導致它這樣的原因有很多,情緒緊張、過度勞累、喝太多提升飲料等。
竇性心律不齊問題並不嚴重,只要不影響正常生活,患者就可以不理會竇性心律不齊的問題。不過如果患者有基礎心臟病,竇性心律不齊就有可能變成催命符。
總結:
以上幾點,是醫生認為比較常見的出現在體檢報告單中的問題,很多患者對這些不是疾病的疾病深感恐懼,其實沒必要。有很多都不需要治療,只需要密切監視即可。因此下次看不懂化驗單的時候找醫護人員,讓他們帶你解讀,不要自己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