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數娛夢工廠,作者 | 徐冰
進入2021年最後兩個月份,網際網路老饕們過得格外饜足。
先是12月6日《人生一串3》釋出活動海報,正式官宣了六城圍爐流動放映會,接著是《風味人間3》宣佈定檔12月19日,兩個訊息的接連釋出,令無數美食愛好者歡呼雀躍。
無論是時隔兩年和一身江湖草莽氣的《人生一串3》在熱辣火熱的燒烤桌上重逢;還是與專攻海鮮珍品的《風味人間3》在週末相約。無縫銜接的兩部網生美食紀錄片,都將給吃貨們貢獻一場網際網路式的美食狂歡。
時值年末,回顧過去一年,藉著最近兩部網生美食大IP為紀錄片市場帶來的升溫勢頭,數娛君想來談一談2021年幾大長短影片平臺的國產網生紀錄片的發展以及趨勢。
美食題材內卷,真人秀紀錄片起勢
作為紀錄片必爭之地的美食領域,素來傲視各大平臺的騰訊,卻在今年被B站反超兩部。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截止到12月6日,優酷騰訊B站三家平臺已經推出了44部自制出品的國產紀錄片,其中美食題材佔了總數量的三分之一高達15部,相比2020年的8部,數量呈現翻倍的增長。其中B站以7部的數量和兩部評分8分以上的美食紀錄片超過了騰訊,位居美食品類出品自制第一位。
不僅如此,從上文的表格中,可以發現,如今美食紀錄片的分類越來越趨於細分垂直。各平臺關於火鍋、麵食、串串、燒烤、早餐、晚餐、宵夜等細分題材早已經開始有了“內卷”的趨勢。
儘管看起來內容撞車,但其實各大平臺的側重均有不同,出品方和製作方更多還是在依靠自身平臺的特點優勢,進行品牌IP宣傳,打造更深層次的垂類內容。比如雖然騰訊和B站都瞄準了宵夜領域。分別推出了《向著宵夜的方向》和《來宵夜吧》,但兩者的玩法和定位卻並不相同。
騰訊影片的《向著宵夜的方向》,與《早餐中國》、《開動吧!海鮮》、《沸騰吧!火鍋》都是由陳曉卿監製,是陳曉卿在《風味》系列外,為騰訊影片打造的新的美食品牌“一日之食”。騰訊影片也在依託“舌尖”團隊,透過這兩大美食IP,深化平臺的美食標籤。
而B站則是根據平臺上的使用者,聯合有豐富製作經驗的製作團隊,呈現出更加多元的內容矩陣。比如今年B站推出的7部美食紀錄片,有以幽默風趣的旁白見長的《人生一串3》;以多元視角奇特分類出圈的《奇食記》;以及更注重平臺UP主個人化表達的《小城夜食記2》等。這些作品更具話題互動性,可以令平臺上的使用者踴躍討論,形成熱度。
除了一直髮展良好的美食紀錄片,緊隨其後的是崛起勢頭明顯的真人秀紀錄片。
真人秀紀錄片相比傳統紀錄片在紀實觀察的同時,加入了娛樂綜藝元素。在綜藝《爸爸去哪兒》火遍大江南北後,加入了紀錄片元素的娛樂綜藝節目和加入了娛樂綜藝元素的紀錄片就成了兩股新興勢力,彼此不斷融合成長。而真人秀紀錄片正是介於紀錄片和綜藝節目之間微妙曖昧的中間線,在兼具娛樂性的同時,也沒有失去紀錄片紀實真相的核心。
此類紀錄片自從B站出品的《守護解放西》、《小主安康-寵物醫院》等作品成功出圈後,也成為資本下注的重點方向之一。
比如今年真人秀紀錄片數量就攀升到了11部,不僅佔據整體的近四分之一,相比去年的5部,數量上也翻了一倍,可以說真人秀形式紀錄片已經成長為了虎視眈眈的後起之秀。
其實對於這個趨勢,《舌尖》導演陳曉卿早在2018年時就表示,紀錄片綜藝化的趨勢是擋不住的。在他看來紀錄片這些年來最大的變化是創作在方方面面“遷就觀眾”,充分滿足觀眾的視聽感受,因為只有這樣,才會吸引更多觀眾選擇去看紀錄片。
儘管許多“頑固派”對於此類紀錄片紛紛表示不看好的態度,但無數從業者依然努力在保持紀錄片紀實真相核心不變的情況下,加入更多創新元素。比如更幽默的臺詞或者更新穎的角度切入,更直觀的畫面呈現等,使作品能夠更吸引年輕人的注意。
有需求才能有產出,影片平臺紛紛出品真人秀模式的紀實紀錄片,一方面說明了觀眾厭煩了帶著濃厚嚴肅說教氣的傳統紀錄片;另一方面也表明如今的觀眾更好奇一些貼近生活貼近眼前的現實主義題材。作為目前成長狀態強勁的紀錄片型別,真人秀紀錄片正在成為除美食品類外,最受矚目的紀錄片品類之一。
紀錄片賽道:造價更低,口碑更好
儘管看起來美食、真人秀似乎毫無干係,然而兩種作品增多都體現出了一個相同的特點:即影片平臺都在試圖深挖成熟題材下的細分領域,也越來越更傾向於尋找個人身邊的細節。
不論是一日三餐式的美食分類還是360行的職業觀察,這些紀錄片之所以獲得觀眾關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貼近現實生活,容易與觀眾產生共鳴,引起話題討論。因此更容易成為平臺投資出品的方向。
特別是關於大眾傳統認知中戴著嚴肅和神秘面具的公檢法行業,嚴肅不失活潑的作品尤其會產生反差萌的奇妙化學反應。既體現娛樂性質也不失教育意義,這是目前一大堆職場紀實紀錄片之所以取得高分成為流行的原因,也是許多影片平臺堅持自制出品紀錄片的原因之一:高話題度。
儘管大多數紀錄片很難進行商業化衍生,但對於影片平臺來說,高話題度能為平臺帶來極高的流量和討論度以及拉新。並且相比於影視劇,紀錄片的成本普遍較低。
據一位紀錄片導演向數娛君透露,目前的國產紀錄片(單季)極少有成本超過三千萬。而獨立紀錄片成本甚至可以壓縮到幾萬至幾十萬。如果是職業真人秀成本在幾百萬之間,而如果是美食紀錄片,成本大概是幾百萬到一兩千萬之間。最貴的紀錄片是那些製作了精美的服化道,且邀請了明星拍攝劇情的題材。
相比動輒上億製作成本的影視劇,紀錄片的成本非常良心。並且紀錄片的受眾範圍雖然相對狹小,但反而有著非常鮮明的優勢,即對比同成本的影視劇,觀眾容忍度會很高,更容易取得高分,創造熱度。
據統計,截止12月6日,2021年豆瓣上9分以上的紀錄片共25部,而八分以上的紀錄片高達96部,其中國產紀錄片20部,同樣分數範圍內,8分以上國產電視劇僅僅11部,且成本造價要幾倍高於紀錄片。
價廉質優,用較低的成本為平臺打造高品質標籤。或許是目前絕大多數平臺看中並佈局紀錄片的另一原因。而在此之中,B站的動作明顯要更活躍。
對於騰訊優酷這些傳統娛樂向的長影片網站,紀錄片的作用更多體現在補全平臺上的內容生態上。紀錄片對其能吸引到的觀眾群體數量相對影視綜藝可能沒有那麼大。
然而作為中短影片平臺的B站則不然,B站的重點在求優勢突出,特點突出,有強勢品類,能夠迅速吸引來新的目標使用者群體,然後再利用B站超強的社群屬性將吸引而來的圈層使用者進行同化。
就目前而言,B站僅在動畫領域保持著優勢,長內容競爭力還較為薄弱。因此非常需要一個鮮明的長內容標籤,在大眾層面進一步開啟知名度。而在所有的內容品類中,符合B站使用者口味的紀錄片成為最優解。
今年11月,B站以“記錄即有光”為題在上海舉辦了首屆紀錄片釋出會,公佈了今年末至2022年全年即將上線的21部紀錄片新作。在釋出會上,B站公開了紀錄片在平臺上取得的成績:截止9月,B站一共上線了3000部紀錄片,出品了106部,獲得107個國內外獎項。
這些數字毫無疑問是B站與紀錄片相性極佳的良好證明,也意味著標著嗶哩嗶哩出品的紀錄片將在未來成為B站知識區最鮮明且無可撼動的旗幟。
紀錄片UGC趨勢下的短影片機遇
在紀錄片創新性競爭大潮下,獨立個人紀錄片也成為一股頗具潛力的新力量。
儘管拍攝水平遠低於傳統紀錄片,但個人紀錄片在保持持客觀記述故事的同時,還可以更大程度地迎合觀眾。一方面它們具備目前觀眾希望更貼近煙火人生的親和力;另一方面,它們也同樣具備客觀真實的紀錄片特性,且成本更低,更容易把控內容基調,這些都是獨立紀錄片的優勢競爭力。
在網路紀錄片越來越傾向於綜藝化娛樂化之後,紀錄片的嚴肅外殼漸漸被剝離,對於一部分紀錄片愛好者而言,這或許是對於紀錄片是一種價值損害。但一些行業內從業人員對於這種趨勢反倒樂見其成,對於他們而言更在乎的是紀錄片本身的內容,只要保持住紀錄片客觀真實的特徵,無論是真人秀還是互動式,形式其實並無意義。
為了吸引觀眾拓寬紀錄片的受眾群體,國產紀錄片的形態正呈現出多元化探索。傳統紀錄片+真人秀模式、傳統紀錄片+劇情體驗模式、傳統紀錄片+互動模式、擬人動畫等形式紛紛出現,邀請明星配音旁白也逐漸成為流行。
比如《第一餐》邀請了梅婷等女明星;《但是,還有書籍》邀請了胡歌;而潘粵明為《塞倫蓋蒂第二季》配音;《求偶遊戲》則邀請的孟非。都表現出平臺希望在不失紀錄片客觀的特性下更大程度地迎合觀眾的想法。但同時這些紀錄片也由於明星的加入而不可避免地增加了成本和爭議,以及不得不延長作品的製作時間。
因此在裝置成本日益下降,觀眾對於拍攝技術要求也逐漸放寬,同時UGC平臺成為大勢後,內容更靈活的個人獨立紀錄片的優勢開始顯現。這幾年間一些傳統紀錄片很少涉及的行業,或者個人拍攝vlog形式的紀錄片,比如《冒險雷探長》、以及聚焦工廠流水線的《偉大的製造》等不斷湧現。
這不由得令人想要探究,在如今UGC平臺快速發展,個人意識越來越強硬的現在,以個人為主拍攝紀錄片形式是否會在未來掀起一股浪潮?尤其是具備第一人稱微紀錄片特性的vlog,能否會成為未來獨立紀錄片的主流?
以《小城夜食記》為例,這一部紀錄片是由B站的up主進行主導拍攝的作品,甚至一定程度可以作為B站紀錄片區和美食區甚至生活區的聯動。畢竟作為UGC平臺,B站上的up主既可以透過二創投稿幫助長內容做細枝末節的補充,優質短影片也同樣可以成為長影片內容的靈感來源。許多觀眾可以發現B站很多紀錄片中出現了不少UP主的身影如《寵物醫院》,甚至推出了UP主紀錄片,比如《可以去你家吃飯嗎》、《不負熱愛》等。
如果這樣的風格形成潮流,不僅對於B站,對於短影片平臺的抖音快手來說,都有可能成為一項新的機會。同樣是透過真實客觀的鏡頭,展示生活和人生是紀錄片的意義。人人都可以拍攝紀錄片的話,抖音快手平臺甚至更貼近普羅大眾。
不過就目前來看,儘管紀錄片行業已經發展出了微短紀錄片形式,但新興短影片平臺的抖音快手,其實對於紀錄片尚未佈局。
就抖音而言,僅有的部分紀錄片要麼是圍繞平臺上的UP主進行的推廣《走丟的神仙們》、《老手》;要麼是明星網紅微生活紀錄片《每個我》;以及商業品牌贊助的紀錄片《我要更好》。而這些都是看中紀錄片的形式,而非看中紀錄片的價值本身。
相比之下,快手的微短紀錄片相比抖音要更豐富一些,除了講述平臺故事的《新留守青年》、音樂人紀錄片《真金白銀》、十週年紀錄片《星辰之光》。2020年推出的自制人文紀錄片《國產藝術凌凌捌》也在豆瓣取得了7.5分。
值得一提的是,快手與新華社合作的全民紀錄片《比V中國》等作品,已經顯現出了平臺鼓勵使用者拍攝個人紀錄片的趨勢。而在今年7月,快手還與影視劇紀錄片中心紀錄頻道聯合共同推出紀錄片《中國微名片世界遺產》(第一季)。雖然作品總體仍以輕、快為主,但顯然快手對於紀錄片行業的態度更為積極。
不過儘管快手對於紀錄片領域的態度要比抖音更加積極,但兩者都並無企業戰略層面做紀錄片的想法,對於兩者來說,微短紀錄片價值更多體現在對商業化綜藝化的嘗試上。因此抖音快手目前更偏向於為自己平臺上的大up主拍攝真人紀錄片,其次是追隨社會熱點做一些解說式紀錄片。
因此雖然個人獨立紀錄片未來有可能成為一股新興力量,但目前的發展仍然很難預料。不過在目前的國產網生紀錄片不斷創新、不斷向煙火人生貼近的情況下,假以時日,個人式獨立式全民紀錄片未必不能在UGC平臺上,碰撞誕生出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