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一級方程式(F1)阿爾法羅密歐車隊官宣,中國車手周冠宇正式加盟該隊,成為中國歷史上首位F1正式車手,也寫下了中國汽車運動濃墨重彩的一筆。
F1中國第一人的出現牽動著每個喜愛賽車運動的國人。從2004年F1中國大獎賽落戶上海,這項運動的影響力逐漸攀升,而中國面孔即將登上賽場的訊息更是掀起了一場全民討論。將鏡頭對準賽車場上的幾位普通人,從他們的故事中,我們試著尋找,F1車手那條充滿荊棘與鮮花的道路……
圖說:賽車場旁,機械師整備車輛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蕭君瑋 攝(下同)
成為車手的條件
週末的上海國際賽車場卡丁車賽道上引擎轟鳴,在沒有F1賽事的日子裡,這裡依舊熱鬧。十歲的張曦嶽和父親張兢在車庫裡調教賽車、研究引數,父子倆在此練習專業卡丁車已有一段時日。張兢打趣道,陪娃練車太操勞,這幾年他已經從曾經的“小張”,變成了滄桑的“老張”。“兩年裡每個月來兩三次,一次就是週末兩天,要練習六七百公里。”張兢把賽車運動比作爬塔,越往上走越艱難。
賽車給人最直觀的印象就是“燒錢”,每跨越一級,花費開銷也是直線上升。“但是光有錢也沒用,更重要的是天賦。”小車手張曦嶽與賽車結緣,與父親對賽車的熱愛分不開。“我五歲的時候就開始看F1了,那時候還是車手塞納的時代。現在我兒子是漢密爾頓的車迷,恰巧漢密爾頓最崇拜的賽車偶像就是塞納,這可能也算一種傳承吧。”
張兢坦言,現在的孩子比他們幸福得多——不單可以看,還能上手玩。一次偶然的機會,張曦嶽坐上了卡丁車,並一發不可收。小朋友在這條道路上越玩越認真,越練越專業。小童娛樂車、成人娛樂車……當娛樂車再也不能滿足張曦嶽之後,他們進入了專業卡丁車的領域,開始了定期訓練的生活。
然而,練的時間越長,張兢越看到瓶頸所在。國內的車手培養體系並不完善,現在在國際上跑出名堂的車手,大多在年幼時就出國深造。張兢能找到的資料不少是國外的,父子倆常找來國外知名車手的比賽資料,去琢磨一些門道。但這幾年張兢也看到,國內練車的孩子明顯變多了,競爭也激烈起來。他告訴記者,隨著中國整體經濟實力和家庭平均經濟能力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家庭正嘗試讓孩子走入賽車這個領域。
中國面孔的意義
李英健、程叢夫、江騰一、董荷斌、馬青驊、方駿宇……這場幾代中國賽車手的接力賽,終於由周冠宇完成了最後一棒。無疑,中國面孔出現在F1賽場對於熱愛這項運動的人來說是一種振奮。
在浦東康橋的流光速卡丁車俱樂部,雖然夜色漸濃,這裡的氣氛卻越來越火熱。這天,有一場月賽要進行。參賽車手們從四面八方聚來,其中不少是忙完白天工作,來賽車場跑圈“爽兩把”的愛車之人。今年三十歲的曹雨楓早早來到場地,換上了賽車服。他的本職工作是醫生,戴上頭盔,則化身為圈子裡的資深車手。玩賽車多年,他悟出一個道理,賽車運動更多是和自己作鬥爭 : “旁人看賽車就是一圈一圈跑,而坐在駕駛位上的人需要超越常人的冷靜。”
近幾年,各地的卡丁車場如雨後春筍般冒頭,甚至在商場空地上也能看到各式各樣的小小卡丁車訓練營。“周冠宇奪取F1席位”的重磅訊息,無疑更是在商業的“池塘”裡砸出水花、泛起漣漪。“據我所知,半年來上海就新開了十條卡丁車賽道。”曹雨楓分析,有人入局,意味著參與者多了,關注者多了,商機也變多了。
“周冠宇進入F1,可以說是天時地利人和的事。除了他在賽車上的成就,各方也是看中了他背後廣闊的中國市場。”曹雨楓介紹,自己每年在娛樂車、專業車、耐力賽等種種比賽中要投入十萬元左右,“大家是有消費慾望的,每年的F1大獎賽也有很多人去參與。如果說F1有周冠宇這樣一位中國車手,再加上越來越多的卡丁車賽車場,越來越多的人去玩。我覺得,這可能是這項運動在國內近二十年來最好的一個時段了。”
而在上賽場的卡丁車跑道旁,小車手張曦嶽準備好了車輛。
一腳油門,賽車發出轟鳴,駛上了賽道。父親張兢叮囑完技術要領,轉身走上觀賽臺,倚靠在欄杆上,望著兒子的行車軌跡出神。選擇了賽車這條艱難的道路,確實讓他憔悴了許多,但也收穫了和孩子一同成長的寶貴時間。
“孩子在自己十歲的時候找到了自己的愛好。我想,任何一個家長都會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去支援他的。”張兢說。(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蕭君瑋 記者 董怡虹 實習生 曹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