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緊急專案執行主任邁克爾·瑞安7日告訴法新社,沒有跡象表明奧密克戎變異株會比德爾塔毒株導致更嚴重的疾病。他還表示,現有疫苗應該能對奧密克戎感染者免受最壞情況起到保護作用。
受此訊息鼓勵,標普500指數幾乎收復了上週的全部失地,道瓊斯指數完全收復了此前的失地。
但歐洲的防疫政策在過去數天內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短暫的放開戛然而止,多國密集出臺收緊措施。美國也收緊了國際入境規定,並將公共交通的口罩令延長到明年3月。
雖然加強封鎖等措施引發了強烈不滿,荷蘭、比利時、法國、奧地利、克羅埃西亞、義大利等國都爆發了示威抗議活動。但對歐美來說,“躺平”政策持續下去的風險實在太大。
醫療系統早已不堪重負
資料不會騙人。
在發現奧密克戎之前,歐洲就是全球大流行的中心,每天每 100 例新感染病例中就有 66 例來自歐洲國家。
據統計,截至12月6日,歐洲地區共有11個國家的新冠確診總數超過了200萬例。其中,英國報告的病例總數在該地區最高,已經突破千萬,其次是俄羅斯聯邦、土耳其、法國和德國。
儘管一再有訊息稱,新冠病毒的毒性正在減弱,但從歐洲部分國家的動態資料看,重病患者的人數再次出現上升趨勢。
11月初,德國因新冠病毒而住進ICU的患者數量為2054人,而到了11月底,這一人數增至4451人,與去年德國重病患者人數高峰值(5745人)僅差1294人。
荷蘭的新冠重症患者數量也在近一個月內不斷攀升。11月28日,荷蘭每百萬人中ICU患者的數量達到32人(去年最高值為81人),而11月1日這一數值僅為13人。
住院尤其重症病例的上升,對醫院造成了很大壓力。12月3日,法國流行病學專家帕裡克·羅蘭在新聞釋出會上表示,每週住院人數不斷增加,將超過第四波的峰值。
德國重症監護醫學組織(DIVI)的主席Gernot Mart也表示,ICU床位的需求在不斷增長,過去一週中,已增加1400名患者在尋找ICU床位。並且他估計這一數字在聖誕節時將達到6000,超過2020年冬天德國第二波疫情的峰值。
世衛區域主任漢斯·克魯格告訴BBC,除非整個歐洲加強措施,否則到明年春天可能會有50多萬人死亡。
美國的情況可能更糟糕,從Our World in Data官網釋出的資料來看,美國新一輪(第五波)疫情正在逐步形成,現在還處於早期階段。
自進入12月以來,美國單日新增病例數不斷攀升,均在10萬例以上,12月6日更是超過了15萬例。按照七天滾動的平均值來看,創下了近兩個月以來的最高紀錄,每百萬人中便有超過360人感染。這也是繼今年9月份(每百萬人中有514人感染)德爾塔毒株肆虐時期之後,疫情的再一次反彈。
12月的單日新增死亡數均在1600例上下浮動,沒有明顯的下降趨勢。而在12月2日,單人新增死亡人數達到3801人,接近單日新增死亡人數的最高值(4442人,於2021年1月20日)。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資料顯示,2020年美國新冠肺炎死亡總人數為385343人。截至目前,美國2021年的新冠肺炎死亡人數已超過2020年的總死亡人數的一倍,是流感引發肺炎的死亡率的6倍左右。根據美國華盛頓大學健康計量和評估研究所預計,到2022年3月,美國新冠肺炎累計死亡人數將達86.3萬人。最壞的情況下,會有將近200萬人死於新冠肺炎。
居高不下的病例數讓一些疫情嚴重的州ICU病房持續滿員。據美國衛生計量與評估研究所(IHME)10月15日報告得出結論,美國各州衛生部門已經不堪重負,需要再增加約8萬名公共醫療工作者才能繼續提供基本衛生服務。
日益增長的病例對美國醫療體系也造成了巨大的負擔,據彭博社報道,由於數百萬美國人失去了工作單位或僱主所支付的醫療保險,醫院的收入受到影響,這種狀況反過來又加劇了醫療資源的不足。
在兩難中艱難平衡
對歐美來說,政策的兩難在於如何平衡人命和經濟。
據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BEA)資料,今年三季度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按年率計算環比增長了2.1%,增長率低於市場預期。此前路透社調查的經濟學家曾預測將增長2.7%。
三季度的GDP增長率相比於今年二季度的6.7%也顯著放緩,為去年二季度以來最低增速。
歐洲多國此前解除封禁後,經濟在第三季度曾有復甦跡象。
據歐盟統計局釋出資料,第三季度歐盟GDP環比增長2.1%,歐元區GDP環比增長2.2%,分別比第二季度快0.1個百分點。
然而隨著疫情變化,歐洲的經濟不確定性又增加了。
另外,無論歐洲還是美國,通貨膨脹都在成為一個越來越難以忽視的問題。
歐元區的情況同樣不容樂觀。
一方面是通脹,另一方面,種種資料又表明消費的疲軟。
美國全國零售聯合會 (NRF) 表示,從感恩節到網路星期一的五天內,估計有 1.8 億美國人在商店或網上購物,購物人數低於去年的 1.86 億和 2019年的1.9億。
此前,德勤在9月份的研究表明,近12%的美國消費者表示,他們不打算在感恩節假期(包括黑五大促)進行額外購物。這也是自德勤開始跟蹤該指標的歷史新高。
彭博新聞趨勢功能顯示,"滯漲"(Stagflation)一詞的使用量在近幾個月飆升至自 2011 年 9 月以來的最高水平。經濟增長降速、消費信心下降與通脹率升高等多種現象之下,"滯漲"風險正在成為美國及歐洲地區日益擔憂的問題。
在這種前景不明的情況下,一點點的風吹草動都會引發市場的震動。
奧密克戎被發現後,美國股市一度大幅收低,道瓊斯工業指數和標普500指數都錄得數月來最大單日百分比跌幅。歐洲股市也接連下跌。
華爾街恐慌指數(VIX)在美國當地時間12月1日上漲15個百分點,來到了31點的上方,為今年2月份以來的最高水平。
對這種心態,Equiti Capital市場分析師David Madden說得很到位,“只要Omicron的訊息仍不明朗,我們就將維持這種一天漲一天跌的模式。”
在這種脆弱的市場心態下,任何社交隔離和區域性封鎖政策都要投鼠忌器,11月初,美國重新開啟邊境,便是在經濟壓力下的無奈之舉。但隨著疫情一天天嚴重,經濟還是人命,這道送命題越來越難選。
政治拉扯令情況雪上加霜
頻繁變動的抗疫政策,背後還牽扯不同黨派和政治群體之間的撕裂與利益糾紛。
在"是否需要佩戴口罩"、"是否需要強制接種疫苗"、"是否需要定期進行核酸檢測"等問題上,美國民主黨與共和黨都可以吵上一架。
比如,11月4日,拜登釋出最新的疫苗強制接種令,要求員工數量在100人以上的所有企業,必須在2022年1月4日前為員工接種完新冠疫苗,不願接種的員工,需要每週進行一次核酸檢測。
隔天,便有至少26個州對拜登的這項決策提出訴訟。
密蘇里州總檢察長埃裡克•施密特在訴訟時表示,強制接種令是違憲的,是非法且不明智的,並且他要求各州政府享有獨立制定疫情政策的權利,不受聯邦政府的干預。
從去年至今,美國的防疫政策反反覆覆,時松時緊,至今未達成統一,小至佩戴口罩、接種疫苗,大到入境管理、封閉政策。
反覆之下,民眾對政府的信度也不斷下降。
歐洲的情況更為複雜一點。
最近新的防疫政策下,歐洲大陸各個城市抗議活動的次數和人數日益增多,似乎成了頗為重要的一種社會新現象。
雖然主要參與者是與右翼和極右翼有聯絡的團體,但對現實不滿的青年人群代表也混雜在其中。他們或堅決反對某些抗疫措施剝奪他們的自由,或譴責主要跨國疫苗生產商借機獲取鉅額利潤。
有媒體評論說,短短18個月內,新冠帶來的健康危機及其經濟、社會、法律和制度後果也引發了新的政治行為,並引發意識形態方面的質疑。“一種新型抗議誕生了,一個新的社會群體開始形成,他們可能在不久的將來為在選舉中爭奪機構權力配額的右翼和極右翼政治勢力的基礎提供支援。”
最後的救命稻草
疫情、經濟、政治……各種因素交錯下,現在看來唯一的救命稻草就是疫苗了。
根據世衛組織的統計,研究發現,從2020年12月到2021年11月,歐洲地區新冠疫苗接種直接挽救了至少47萬條生命。
在過去的2個月裡,歐洲的新增病例和死亡病例都增加了一倍多,但死亡人數仍然低於此前的高峰期。如果不接種疫苗,死亡率會更高。
儘管世衛歐洲區域主任克魯格表示,強制接種新冠疫苗應該是“在用盡所有提高接種率的可行方法後才使用的最後手段”。但在奧密克戎的威脅下,歐洲紛紛出臺更嚴格的疫苗接種政策,對不打疫苗者作出了種種限制。
在美國,紐約市市長比爾·德布拉西奧也宣佈,紐約市將實施新的新冠疫苗接種規定,要求所有的私營企業員工必須接種新冠疫苗。據悉,該規定將於12月27日生效。
據Our World in Data統計,截至12月4日,僅有59.47%的美國人完成兩針新冠疫苗接種,11.38%的人僅接種了一針。歐洲和中亞地區55%的人已經完全接種了疫苗,53個國家中的43個國家現在為其最脆弱的人群提供額外的加強注射。但各國差異較大,俄羅斯的接種率低於全球平均水平。
世衛組織強調,奧密克戎如何傳播,是否會有更強的傳播力,會產生更大還是更小的嚴重性,尚有待觀察。有關該變異株的資訊也處於初步階段,而且在不斷變化,包括疫苗、診斷和治療方法等應對措施是否有效。
但世衛組織建議,各國的防控措施應從應急模式轉向常態模式。包括:提高疫苗接種率;注射加強針;將室內戴口罩的比率提高一倍;為擁擠的空間通風;以及對重症採取嚴格的治療方案等。
欄目主編:張陌 文字編輯:連俊翔
來源:作者:連俊翔 何書瑤 袁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