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如今的球迷之中開始衍生出了這樣一群“不健康”的球迷。他們不再關注比賽的過程,更喜歡直接去得知比賽的結果,然後從一堆常規資料和網友的評價中,自然而然的去主觀評價一個球員的比賽表現。
印象流主導了較大的部分,但現在有一項資料在其中扮演著更為重要且直觀的角色,那就是——正負值。
“東契奇什麼時候這麼拉了,正負值倒數。”
“塔圖姆鐵歸鐵,但正負值還不錯,說明在場的時候球隊還是贏分的。”
“威少近8場的正負值為+39。”
“近二十年,只有鄧肯的場均正負值和庫裡是在一個檔次的。”
……
有太多關於引用正負值的評論了,上述摘取的數句話還算正常,一個正負值否定年薪幾千萬美元水準的,比比皆是。到底什麼是正負值?它又能體現出球員多少的表現呢?
首先,大家要明白什麼是正負值。通俗點講就是,一個球員在上場的時間內,球隊的整體比分輸贏差值。而換成那些“不健康”的球迷簡單理解就是:正負值為正,該球星上場不輸分,表現還行;正負值為負,球隊還輸球了,這鍋那就得背好咯。
顯然這樣的判斷是非常片面的,如果你看了比賽,也就能結合比賽的過程給出更加客觀的評價。因為這樣的正負值,很難將自身實力和表現從團隊中剝離出來。如果你上場的時候正好趕上對手瘋狂追分,或者隊友手感不好,即便自己表現還行,但正負值依舊還是負分。
另外,像一些所謂的空砍群群主,他們作為球隊的核心球員,基本要在比賽上打滿至少35分左右的時間,而一旦球隊輸球,即便他們資料不俗,往往他們的正負值也不太理想,甚至是負的 。
說到這,大家是不是開始對這個正負值有所質疑,它的存在似乎無法衡量一個球員的表現,到底對球隊提供了多少貢獻?感覺上場的時機和運氣很重要。
實際上,正負值還是有它一定的價值的。大多數情況下,它還是能體現分值越高,越能體現球員對於球隊的幫助,無論是進攻端,還是防守端。
而且早些年國外就有關於正負值一項資料統計,公佈了自2000-01賽季以來球員單賽季季後賽個人正負值前十排名:
- 庫裡+245(2016-17賽季)
- 格林+228(2016-17賽季)
- 科比+213(2000-01賽季)
- 詹姆斯+209(2015-16賽季)
- 本-華萊士+202(2003-04賽季)
- 詹姆斯+199(2011-12賽季)
- 詹姆斯+195(2016-17賽季)
- 克萊+192(2016-17賽季)
- 格林+192(2014-15賽季)
- 吉諾比利+191(2002-03賽季)
可以看出來,除了排在第七的那一年詹姆斯沒有奪冠(但這一年詹姆斯同樣也打進了總決賽),其餘九位排名的球員所在的球隊都奪得了當年的總冠軍。
所以正負值在大資料之下一定是有用的,但是對於單場比賽來說,它更需要整場比賽的情況來支撐它的價值。
所以為了彌補正負值的缺陷,後來ESPN推出一個名為“真實正負值”的資料(也稱RPM),該資料的演算法要更為複雜,成功分離出每一個球員單獨的正負值貢獻,努力真實的呈現球員對於比賽的影響。
在講RPM之前,需要給大夥科普一下PER,簡單來說也是衡量一個球員在賽場上效率的資料,=得分+籃板數+助攻數+搶斷數+蓋帽數-運動戰投失次數-罰球投丟數-失誤數。然而這項資料有一個很大的缺陷,無法體現出球員在防守端打出的表現,所以後來引進了RPM。
RPM是指透過估算出一個球員在場上時,每100個回合平均下來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球隊每100回合的淨勝分。相比於PER,真實正負值在進攻效率、防守貢獻方面的評價更為全面。
那麼PRM是不是就沒有短板了呢?也不盡然。PRM是要更長的週期去評價和計算樣本的,避免偶然性發生。球員也是人,總有低谷期和爆發期,但從長期的週期來說都將歸於一個水平線。所以這項資料往往對於剛進入聯盟的菜鳥而言,並沒有太大的參考價值。
此外PRM並不是一個衡量球員價值的資料。兩個薪資相差千萬的球員,他們有著相近的PRM數值,這是不是意味著他倆是同處一個水平呢?並不是。PRM數值確切來說是反應了球員在其司職的位置上打出了更加合理的表現,對球隊提供了正確的貢獻和幫助。
總而言之,任何資料單憑“一面之詞”是無法評判球員的表現,更加無法體現球員的價值。如果你想更客觀的評價一個球員的表現,透過看比賽能比任何資料都要來得更直觀。
【“球”同存異,我是右手邊的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