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上海復斯管理諮詢公司研究併發布。)
接上《如何在技術承接中勝出?——以京東方和上廣電為例(一)》
上廣電:日臺模式翻版
上廣電與京東方其實有著很大相似性,在進入TFT-LCD產業之前它們都已經在顯示器或彩電行業經營多年,事實上同樣是對CRT顯示器或CRT電視將被淘汰的擔心,以及對液晶顯示器及電視前景的樂觀預期讓上廣電做出了進軍液晶產業的決定。為進入這一產業,上廣電瞄準的第一個目標也是已被京東方收購的韓國Hynix旗下的TFT-LCD業務,據悉當時是因為外匯管制等方面原因使上廣電未能如願。後來上廣電從日本找到了NEC,並與其組建合資公司生產第五代TFT-LCD液晶面板,上廣電持股75%,NEC持股25%。
當年日本將液晶產業轉移到臺灣後,日本企業中繼續向液晶產業大規模投資的只剩下夏普一家,而像NEC這類企業,擁有舊的第3代及更低代際生產線、也擁有大量的液晶技術專利和研發實力,但由於缺乏持續投入在液晶市場已沒有太大競爭力,經營狀況日益惡化。在這種情況下,它決定甩開液晶業務的包袱,而上廣電自然成了理想的合資夥伴。這其實正是當年日本大規模向臺灣轉移液晶技術的重演,不過這一回只剩下NEC和上廣電。
2004年10月8日,在上廣電與NEC正式簽訂液晶專案合作協議30個月後,雙方共同投資約10億美元興建的第五代TFT-LCD生產線試驗投產,上廣電搶在京東方之前成為國內第一家擁有大型液晶面板生產線的企業。很快2004年11月25日5款SVA品牌的LCD顯示器就投入了銷售,上廣電開始了它的液晶之旅。
然而,在一開始上廣電就遇到了麻煩,直至投產3個月後,生產線的良品率才超過70%,且產量也一直未能充分釋放。其陸續上市的幾款顯示器產品基本上沒有價格優勢,銷量很不理想。而關於顯示器的另一個插曲是,最初它們大量做15寸顯示器,但隨後發覺這一尺寸價格太低,於是轉做17寸,卻由於液晶屏的切割工藝未能很好掌握,使得對面板切割尺寸的轉換花費了很大周折。與NEC的這種合資模式,其所帶來的技術轉移與學習遲緩並不讓人驚奇。上廣電內部員工透露:NEC的技術人員一般比較保守,溝通困難,很難從他們那裡學到技術。也有外部人士指出:NEC在液晶產業上已停滯多年,它們能給上廣電帶來的技術原本就有限。
不過自2004年未開始,上廣電的進步足跡仍清晰可見:其五代線的良品率已從最初70%左右上升至80%以上;在銷售方面,自進入8月以來公司訂貨量已超過產量;同時,上廣電正與友達等臺灣面板廠密切接觸,以期獲得面板設計等方面的相關技術。雖與京東方相比,上廣電在技術、銷售渠道等方面的差距都十分明顯,但是透過合資上廣電仍然成功進入了液晶產業,而經過長時間學習與積累後,上廣電在生產、銷售這些基本環節方面正逐漸擺脫最初的被動局面(相關研究詳見《復斯諮詢 | 創新發展規劃:短技術週期下競爭結構與發展方式》一文)。
(未完,待續)
****【上海復斯管理諮詢公司/品科創說管理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