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是當選首屆“東亞文化之都”(2013年)的中國城市。7月25日,在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6處世界遺產。
宋元時期,泉州被譽為“東方第一大港”。大量的絲綢、瓷器、茶葉等中國特色商品從那裡經由“海上絲綢之路”輸往世界。而充滿異域風情的貨品與文化也跟隨著外國商人源源不斷地匯聚泉州。
時至今日,大多數去過泉州的人都會留下一個印象:這是一座“半城煙火半城仙”的古城。“仙”源於當地多元化的宗教群,“煙火”則泛指文化氣息濃厚的理想生活。而這種鮮明特點正是中外商貿與文化曾經的大交匯在泉州留下的印記。
海上絲綢之路舶來的世界宗教博物館
陣雨過後,清淨寺愈發清幽寧靜。奉天壇內殘留的一根根石柱,如同剛沐浴完的穆斯林,虔誠地面朝正西方向的米哈拉布牆。阿拉伯文刻寫而成的《古蘭經》在牆上清晰可見。
韓天明(32歲)佇立一旁,耐心地教6歲的兒子誦讀牆上的文字。“我們是來自青海的撒拉族,信仰伊斯蘭教。去年舉家搬到福州後,朋友推薦了泉州的清淨寺。”他感嘆道,“沒想到在我們國家東南沿海地區會有儲存如此完好的千年清真寺。”
清淨寺的興建,與“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密不可分。宋元時期,泉州依託海上絲綢之路,發展成了“東方第一大港”。許多來自印度、阿拉伯、歐洲的商人將本國貨物運到泉州販賣,再從當地採購陶瓷、絲綢和茶葉等商品運回去。其中也有不少商人選擇定居泉州,他們信仰的印度教、摩尼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宗教也隨之落地生根。
公元1009年,客居泉州的阿拉伯穆斯林出資,仿照敘利亞大馬士革伊斯蘭教禮拜堂,建造了名為“艾蘇哈卜寺”的清真寺,又名“聖友寺”。1310年,來自波斯(今伊朗)設拉子的穆斯林重修寺院。如今的清淨寺就是重修後的遺存,其建築風格與伊朗的清真寺相近。據說當時參與建寺的阿拉伯人後裔,不少仍居住在清淨寺周邊。有趣的是,清淨寺附近還坐落著尊崇儒家學說的文廟和通準關岳廟。
“在泉州穆斯林後裔家族中,蒲、丁、郭三姓人數最多。他們在不斷融入泉州文化的同時,也保留著部分伊斯蘭文化傳統。”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副館長林瀚介紹。
桑樹開出蓮花?
海外的文明之花經由海上絲綢之路漂到了泉州。而泉州本地也有一段宗教之“花”的傳說,千百年來交口相傳至今。它緣起於泉州最大的佛寺開元寺。
開元寺位於泉州古城繁華的商業街西街。古寺始建於唐朝垂拱二年(686年),10世紀時奠定了今日的主體格局,總佔地面積約8萬平方米。
南宋理學家朱熹曾到訪泉州。他驚歎於泉州宗教的多元性,一語道破:“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這句評斷後由弘一法師手書成了開元寺的山門對聯。
通往大雄寶殿的石板路兩旁,一棵棵參天榕樹蔚然成蔭。“花”的傳說被濃縮成四個大字,寫在了大雄寶殿的匾額之上——“桑蓮法界”。
開元寺原是唐代富商黃守恭的桑園。相傳黃守恭夢見一位和尚乞地建置道場。他雖樂善好施,卻捨不得獻出桑園,於是推脫:“須園中桑樹三日內開出白蓮花方願施捨。”不料第三天,滿園桑樹竟真的開出了雪白的蓮花。被這一神奇景象感化的黃守恭毅然獻地建寺。這片桑園被後世雅稱為“桑蓮法界”,所建道場得名“蓮花寺”,後改名“開元寺”。如今,大殿西側碩果僅存的千年桑樹相傳便曾開出過蓮花。有後人曾就這一傳說專門考證,並得出結論:黃守恭很可能是把寄生在桑樹上的白木耳錯當成了蓮花。
佛寺裡的獅身人面像
大殿另一個令人歎為觀止的景觀,是其月臺須彌座束腰處的73方獅子與獅身人面石刻。根據泉州史學界研究,那些石刻與南印度朱羅時期印度教的獅身人面石刻風格非常相似。據考證,該須彌座是明代重修開元寺時,從元末廢棄坍塌的寺院移用至此的。這說明最晚至元代,泉州曾興建過中國其他地方罕見的印度教寺院。而明代重修大殿時使用印度教主題的建築構件,是一種非常奇特的文化現象。
往大殿西南方向步行約5分鐘,始建於1228年的仁壽塔(西塔、高約45.06米)赫然聳立於前。正東方向與之遙相呼應的是始建於1238年的鎮國塔(東塔、高約45.06米)。作為13世紀中國石構建築技藝的代表作,開元寺的東西塔是中國現存最高的一對宋代石塔。
東西塔塔身均刻有大量栩栩如生的佛經故事,但在當地人眼中,它們更像是精神圖騰。相傳舊時泉州古城的地形酷似一條躍龍門的鯉魚,因此泉州古稱“鯉城”。美中不足的是,與它相隔百里的永春桃城的地形卻像一張撒向“鯉魚”的大漁網。為解救“鯉魚”,當地人決定修建兩座沖天巨塔,“刺破”漁網。於是便有了700多年來,屹立不倒,守護泉州一方水土的東西塔。時至今日,當地人形容精氣神時,總說:“站如東西塔。”足見雙塔在泉州人心中崇高的地位。
宗教多元化與“無為而治”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泉州古城北的清源山便是一座因“仙”聞名的山。山上既有道觀,也有佛寺。最有名的當屬老君巖造像。
老君巖位於清源山南麓,像高5.63米,厚8.01米,寬6.85米,是道家創始人老子的石雕像。它由天然巨石雕刻而成, 坐北朝南,遠眺泉州古城。“老君”徜徉空山幽谷之間,憑几微微傾坐,時而凝視,時而聆聽。石像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將道家“有物混成”“道法自然”的思想表現得淋漓盡致。
老君巖周邊出土的石建築構件經考證與開元寺的東西塔所使用的南宋石材相通。這間接證明了老君岩石造像為宋代遺物。
宋代歷代帝王治國理政,推崇道教。當時中國各地建造了大量道觀,追封大批道教神祇。作為中國現存最大的道教石雕造像,老君巖便是在宋朝政府官方重道的背景下產生的。宋元海上絲綢之路鼎盛時期,泉州本土宗教之所以能與舶來的異國宗教相安而興,或許也與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有關。
日文連結:
東アジア文化都市·泉州(1) 絹の道が伝えた異國文化
http://www.peoplechina.com.cn/whgg/202108/t20210802_800254645.html
東アジア文化都市·泉州(2) 桑の木に蓮の花が咲く?
http://www.peoplechina.com.cn/whgg/202108/t20210802_800254646.html
東アジア文化都市·泉州(3) 仏教寺院の「スフィンクス」
http://www.peoplechina.com.cn/whgg/202108/t20210802_800254647.html
東アジア文化都市·泉州(4) 宗教の多様化と「無為而治」
http://www.peoplechina.com.cn/whgg/202108/t20210802_800254649.html
文:木越 袁舒
攝影:陳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