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與節日
文/王樹民
人這一生,究竟能度過多少個節日?這其實是一個腦筋急轉彎的問題。如果按正常思維考慮回答,永遠不會得到準確的答案,因為人的壽命有長有短,長短不一也就註定了答案的不同。那麼,用另一種思路解答,就會恍然大悟,迎刃而解了。
人的一生不出意外的話,只能過四個節日,即兒童節,青年節,父親節(母親節),重陽節,第五個節日“清明節”就會陰陽兩隔,接受他人為自己過節了。仔細想來,此言不無道理,它既揭示了人生的短暫,又提醒人們一定要珍惜生命和時間。
回望身後,我們不無感慨多多:
“兒童節”雖距甚遠,但那種幼稚快樂的生活仍可憶起。初涉人世,處於懵懂無知,對於過節沒有多少體悟,只是喜歡那一份熱鬧和口福。上小學時,每逢“六一”,多數放假一天,可瘋狂一天,盡情釋放一下天性。有時在老師的帶領下,參加一些有意義的集體活動。不管是哪一種形式,都在幼小的心靈裡留下了美好的記憶。可誰知,轉瞬間就長大了,隨著身體的發育,頭腦也開始複雜起來,對一些人和事有了自己獨立的思考和判斷,雖有失偏頗和錯誤,但很難在得失之間進行正確的選擇。幼稚和幻想成為了這個階段的專利品,不著邊際的臆想,不分黑白的模仿,不受拘束的性格,讓成長的道路上充滿了許多不確定性,製造出了一輩子都難以忘懷的寶貴經歷。
“青年節”,我們度過的最多,最激情,最亢奮,最難忘。因為它清晰地記錄了我們成長、成熟、成功的不平坦歷程。青年是希望,是未來,是力量,正如毛澤東主席所說的那樣:“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歸根結底是你的。你們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託在你們身上。”我們誰都不會忘記,青年時期的自己,充滿著激情,充滿著力量,敢於想象,敢於拼搏,敢於創造,讓生活多了憧憬,讓現實多了嚮往,讓生命多了顏色。那時的你我,憑一腔熱血,懷一世雄壯,眼裡無障礙,面前無困難,用信念支撐行動,用剛強踏平征途,跌倒,爬起來,再跌倒,再爬起來,在永不服輸中走向成熟,在大風大浪裡成就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和輝煌。每一個“青年節”都承載著歷史的擔當與責任,每一個“青年節”都記錄下了一大串不朽的經典故事。
“父親節”,對我們而言,既是一個人生階段的紀念,又是一個人生角色的重大轉換。從單身到雙人世界,再到升級為父親,箇中的經歷和滋味,讓人歷久彌新。不養兒不知父母恩,為人之父後,在長期哺育兒女的艱辛中,無不深深感到嘔心瀝血的不易。從而,切膚地體驗到了自己父母含辛茹苦的艱難歲月,許多原有的不滿意和抱怨,也隨著做父親的程序而得到了釋懷和消融。“父親節”的興起,雖是近年之事,可它讓我們新鮮、新奇、感動。新鮮新奇的是:父親過去只是一個責任,一份擔當,一座靠山的代名詞,從沒有想竟然會當成一個節日予以紀念。感動的是:孩子們透過這個節日,從小就懂得理解父親的艱辛和無私,對所有的付出深知關愛的厚重,從而在心靈裡種下知恩當報的“種子”,昇華親人間的純潔感情。同時,所有已為人父者,在一聲聲深情的“父親節快樂”中,感受到來自於兒女們的溫暖尊重,在幸福的徜徉中,將父親應有的責任擔當得更加堅定。
“重陽節”,又稱“敬老節”,“登高節”,其實就是“老年節”、“老人節”。這個節日源自對天象的崇拜,起始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在歷史發展演變中,更多地糅合進了許多民俗文化元素。像九月初九的“九”字,在數字中為最大,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2006年5月20日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孝老的光榮傳統重要性。毛澤東主席曾作過一首“採桑子、重陽”的詩句:“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抒發了一代偉人博大胸懷的豪邁壯志。記得有一首古詩讓我回味無窮:“九九重陽黃花瘦,常常回望君子胖。但願人間情長久,夕陽晚照也輝煌。”有人戲謔地說“重陽重陽,不能久長。今年重陽,明年陰陽。”極其形象地反映了部分人群的悲老心態。
晚年,是我們人生之路上必然經過的一個階段,無論你是喜是厭,還是你怕或怨,都不能改變它的執行軌跡。“重陽節”,不管這是最後一個節日也好,還是生命最後輝煌的時段也罷,這個“課題”需要每個人都要給出自己的“答案”。登高望遠,總結人生,淡薄名利,坦然心境,消化怨恨,釋懷慾念,一切歸於自然和平靜,才算是自我人生的真正開始……
作者簡介:
王樹民,筆名山之子。1955年出生,河北沙河市人。自幼酷愛文學,後參軍入伍,長期從事文字工作,曾在一些報刋雜誌上發表過通訊、小說、詩歌、散文等作品。人生信條:釋放自我,陶冶情操;放飛心靈,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