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
地球的地理地貌豐富,從高山高原到平原河流,從湖泊江河到汪洋大海,各種森林雨林,沙漠溼地,怪石嶙峋,看起來著實奇妙。我們總能夠在各個地方看到不同的風景,欣賞到令人心曠神怡的景色。
而在海洋領域,除了島嶼火山外,還有被侵蝕的海岸形成的獨特拱橋。人們能夠在大海看到海洋裡各色的生物,還有一些奇特的面貌,像那些尋常人不敢深入前往的地帶——深海海溝,一般都是深達上千米,一眼望去便是充滿黑暗的深淵,充滿著未知。
年代久遠的海溝
海溝的形成主要是陸地板塊與板塊之間相向運動造成的,大洋板塊相對於大陸板塊的水平位置要低一些,板塊之間的相互運動使得大洋板塊衝到了大陸板塊下,兩個板塊之間的溝渠便形成了海溝。
在這一過程中,大陸板塊還容易形成海岸山脈,近海附近形成島弧鏈。海溝大都分佈在大洋邊緣,而且與大陸邊緣相對平行。
而目前對於海溝的定義,有兩種不同的看法,簡單海溝學說一方認為,海水水域深度超過6000米的條形窪地都屬於海溝範疇;而另一方的觀點認為海溝應該與火山弧相伴而生。
據瞭解,海溝一般長度在500~45000千米,寬40~120千米,兩側的地貌具有階梯狀且地質結構複雜,大洋地殼和陸地地殼間的接觸過渡帶,沿海溝分佈的地震帶是世界上最強烈的地震活動區域。
大洋地區、環太平洋地區附近的大陸邊緣為海溝的主要分佈地帶,大西洋以及印度洋也有部分海溝,基本上海溝形態都相仿,不會有特別大的區別。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世紀20年代左右,歐洲科研團隊的梅因納斯首次發現了海溝裡存在的重力負異常帶,在均衡調整作用下,重力負異常帶有上浮而使海溝消失的趨勢,但板塊的俯衝沉潛作用與均衡上浮力相對抗,讓海溝的地形維持了下來,這也從側面證明了俯衝作用的存在。
最深海溝
在眾多海溝中,最備受矚目和關注的海溝就是馬裡亞納海溝。
馬裡亞納海溝位處菲律賓東北、馬里亞納群島附近的太平洋底,從硫磺島至西南雅浦島,全長2550千米。馬裡亞納海溝的形成也非常久遠,已有六千萬年的歷史。
馬裡亞納海溝的海底地質運動非常活躍,海溝位處板塊俯衝地帶,海溝最深的地方達到了11千米,是目前已知海洋的最深處。可想而知,在深不見底的海洋裡,不僅水壓高,沒有任何光源,而且溫度和含氧量也非常低,惡劣的環境顯然難以讓生物在這裡生存,而且食物資源匱乏。
但這並不意味著馬裡亞納海溝裡沒有生物。這個海溝深處存在有不少魚類,除了烏賊、章魚、蝦等常見的海洋生物外,還有抹香鯨、大王烏賊這類大型的深海魚獸;
到了兩三千米水深的地方還能發現成群的大嘴琵琶魚,甚至到了水下八千米,也依舊能發現魚類的蹤跡。
從馬裡亞納海溝被發現以來,就一直有各種科研團隊想要挑戰這個世界深淵。像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瑪峰,全世界就有不少探險家涉足,還有平流層外的太空,也有來自世界各國的宇航員在太空上面工作,可能夠進入馬裡亞納海溝的人卻屈指可數。
因為要進入海溝深處,首先就得克服深海帶來的巨大壓力,海溝深處的水壓是標準大氣壓的1000倍,需要非常結實的潛水器和載人儀器來進行下潛;
進入深海後沒有任何光源,必須要克服心理上的障礙,才能繼續不被未知的恐懼所吞噬。
而隨著技術發展,在第三次和第四次的海溝下潛挑戰中,美國的探險家維克多·維斯科完成了這一壯舉,他乘坐世界上第一個商用、且可重複利用的潛水器進行了兩次下潛。
當然了,除了將潛入馬裡亞納海溝當成一個挑戰,人們也十分關注這個海溝的自然地質活動。在2015年,美國國氣象局在對馬裡亞納海溝的檢測傳回來的資料中,多次回饋到一種怪異的聲響,且一直持續了二十多天。
而經過科學家對海溝探測器傳回來的資料進行仔細分析後,科學家認為這是海溝底部的“吞水”活動。
“喝水”的海溝
科學家們分析表示,馬裡亞納海溝發出的怪響其實是因為海溝深處有巨大的缺口在進行“吞水”,而海水在不斷灌入缺口時,會與空氣發生劇烈的摩擦,而發出的怪響便是這個摩擦過程產生。
要知道,馬裡亞納海溝處於地震多發的俯衝帶,而當地球的構造板塊相互俯衝活動時,大量的水便會被吸入地球內部。
而為了徹底探究海溝下面到底有多少水被吸入了地球,研究人員利用了馬裡亞納海溝中部的地震感測器網路收集回來的資料,資料顯示海溝深處地震和地震的聲音在地殼中迴盪,聽起來像鐘聲在一樣迴盪。
而且在對地震發生速度的追蹤中還發現,地震傳播速度的減慢表明岩石中有充滿水的縫隙,這些巖縫能夠將水鎖在巖礦晶體中形成充水礦物質。
此後透過對減速現象的資料的計算,研究人員計算出馬裡亞納海溝的俯衝帶每一百萬年會有3000萬億噸的海水被吸入進地殼。
最令人奇怪的是,這個現象從馬裡亞納海溝形成起就已經這樣運作了32億年,而這並沒有導致海平面有明顯的下降。
科學家推斷被海溝吞進去的海水應該會以另一種方式回到地面來。
經過分析,我們瞭解到海洋裡面這種迴圈效用最為明顯的就是海底熱泉,還有海底火山噴發。地球透過這些方式讓吸入的水重新回到大氣層並透過降雨的方式又迴圈進海里。而這種動態的自然平衡維持著海平面的一個穩定。
迴圈的破壞
當然,儘管馬裡亞納海溝的吞水並不會把地球的海水給吞噬掉,但海溝底部的地質板塊活動同樣值得注意。
日本就對海溝地底活動訊息非常敏感。日本地處板塊交接處,陸地板塊活動本就頻繁,再加上日本列島每年都在以10釐米的速度滑向馬裡亞納海溝,頻繁的地質活動可能會加速日本列島向馬裡亞納海溝的沉沒。
不過如果換一個方向來看,日本列島也有可能會變得越來越大。
在地址板塊活動劇烈的地方,太平洋板塊、菲律賓板塊所屬的大洋板塊下部區域的熔岩也許會移動到大陸板塊的邊緣,從而使大陸板塊的邊緣地殼變厚,不斷活動的地殼也會使大陸板塊邊緣進一步抬升,日本列島進而就會變大。
事實上,關於馬裡亞納海溝,人類的探究不僅如此,畢竟很早以前,人類就已經來過這裡了。早在1998年,就有資料表明海溝深處有人類活動留下來的垃圾。
近十多年的時間裡,歐美國家利用深海潛水器對深海海底進行垃圾調查報告,發現了海底大量的垃圾和塑膠製品。
到了2019 年,在探險家維克托潛入馬裡亞納海溝的深海潛水器的挑戰中,不僅重新整理的深海潛入記錄,在深達上萬米的海溝同樣發現了人類丟棄的垃圾存在,例如幾張類似糖紙的包裝和幾個塑膠袋。
這些塑膠垃圾捷足先登到達了人類耗費幾十年努力才到達的深海,可以說垃圾帶來的影響已經不容小視。
要知道,塑膠垃圾不僅無法降解,還會帶來海洋生態的破壞,除了淺海地區被影響的生物如海龜、海豹這些,深海處的塑膠垃圾還給海葵提供了生存環境,原本無法附著在柔軟基質上的海葵,藉助塑膠垃圾便可以棲息在此,這很有可能會影響到深海原有的生態。
而現有的研究結果也直接表明,在馬裡亞納海溝2000~10000米左右地段的海水,微塑膠含量也超出的普通的標準要求,數量對比其他開放大洋表層中的微塑膠還要高出數倍,馬裡亞納海溝的堆積物裡,所存在的微塑膠也高於大多數的深海沉積物水平。
也許未來某天,這個深不見底的海溝吸入的就不止是海水,更多的可能還有垃圾,而垃圾迴圈可能會帶來新的危害。
上升
不過話又說回來,馬裡亞納海溝吸入海水其實並不是個例,海溝所在的俯衝帶都會有海水吸入的現象,而全球有30條海溝,這些被吸入的海水還遠遠不止。
上文也有提到,海洋裡有大量的海底熱泉,這些深處的噴泉就像煙囪一樣,能夠噴射出大量水氣物質,同時海底火山每一次噴發也會帶出大量的物質和水蒸氣,而水蒸氣佔據火山噴發物質的60%左右,最後透過降水讓海水重新迴歸到了海洋中。因此海平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不會上升或者下降的。
可是近年來逐年上升的海平面從側面表示出這種自然迴圈的狀態已經被打亂,大量的冰川和積雪融化,給海洋帶來了更多的水量,冰川冰塊的融化直接導致了海平面的上升,即便有馬裡亞納海溝這樣的深淵巨口一時間也難以消耗。
南北兩極至今仍在不斷地升溫,冰川也在繼續消融,以目前的狀態繼續進行下去,在未來不久,南北兩極的冰川可能會完全融化,海平面將會上升六十多米。
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可知,人類透過一系列的調查和研究發現,馬裡亞納海溝的鐘聲怪響並不是什麼奇特的神秘現象,所吸入的大量海水也不會導致海平面下降。
是地球自身特有的一種運作方式,讓整個自然平衡運轉,維持著整個生態圈正常執行。
在這之中發現的一系列汙染問題和人類的影響,這個世界最深的海溝開始給我們帶來思考,如果未來人類繼續對自然肆意的破壞,那麼下一個奇怪聲響可能就不是來自像馬裡亞納海溝這種自然的現象,而是人類種下的惡果。
對環境的破壞已經影響到了如此深的海底,我們應當好好反思我們的行為究竟為自然帶來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