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眾所周知,監管層多次明令禁止銀行貸款違規流入樓市,華夏銀行北京一家支行客戶經理卻無視監管,頂風作案。”
作為北京市屬唯一一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也是最大的市屬金融機構,華夏銀行被抱以很高期待。然而,無論是內部管理或是經營業績,華夏銀行近幾年的表現均不盡如人意,可謂內外交困。
對內,在經營層面長期以綠色金融為特色業務的華夏銀行,在各大行踐行國家所提倡雙迴圈大戰略的背景之下正面臨被同行趕超的巨大壓力。同時,從銀行業披露的中期報告中不難看出,華夏銀行在資產規模、淨利潤、資產質量等多個重要指標方面在上市股份行行列中處於下游位置。
對外,華夏銀行今年第二季度各項業務投訴量均有成倍增長態勢。9月9日,中國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釋出的《關於2021年第二季度銀行業消費投訴情況的通報》顯示,2021年第二季度,華夏銀行投訴量同比增長137.8%,信用卡業務投訴量同比增長148.8%,個人貸款業務投訴量同比增長102.0%……
更為令人擔憂的是,在分支行的內控管理方面,華夏銀行還有待健全與完善。眾所周知,監管層多次明令禁止銀行貸款違規流入樓市,華夏銀行北京一家支行客戶經理卻無視監管,頂風作案。其在明知客戶貸款的目的是繳清購房首付的情況下,依然向客戶推薦“菁英貸”這一產品,並明確表示若有其他用途可提前一個工作日預約櫃臺提取現金,銀行便不稽核資金用途。
或是該業務員個人合規意識與綜合素質有待提升、或是因為該支行受KPI誘惑而採取“違規操作”,都反映出華夏銀行在分支行的內部管理機制上有待健全。
特色業務不“特色”
綠色金融表現差強人意
要說起華夏銀行的真正特色所在,的確讓人頗感為難。但按照該行自己的提法,便是綠色金融最為拿得出手。
《農金研究》瞭解到,華夏銀行是國內首家提出自身碳中和目標的銀行,較早構建並在持續完善綠色金融工作機制。早在2017年,華夏銀行便將推動綠色金融特色業務作為全行戰略規劃重點,2019年加入聯合國負責任銀行原則(PRB),深化國際合作,探索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綠色金融創新發展之路。
現在看來,這一戰略無疑是契合國家大政方針的,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已把碳達峰、碳中和作為“十四五”乃至2035年國家戰略目標。路徑選擇是正確的,但當之成為國家戰略之時必將引起其他大行的重視。這樣一來,華夏銀行的綠色金融相比之下便不再那麼“突出”,無論是綠色貸款餘額還是增幅,已經被興業銀行、浦發銀行、招商銀行等越來越多的股份行超越。
從各家銀行2021年中期業績報告來看,興業銀行綠色貸款餘額為4127億元,為股份制銀行之首,其次浦發銀行綠色貸款餘額為2729億元,招商銀行綠色貸款為2387.43億元,華夏銀行為2015.12億元位列第四。中信銀行、光大銀行、浙商銀行、平安銀行、渤海銀行上半年綠色貸款餘額則分別為1290億元、1127億元、846.62億元、368.59 億元、265.89億元。
綠色貸款餘額增幅上,華夏銀行也不具備明顯優勢。具體來看,平安銀行綠色貸款餘額較上年末增長 62.5%霸佔榜首,中信銀行綠色貸款餘額較上年末增幅55.3%位居第二,渤海銀行綠色信貸餘額較上年末增長33.74%,位列第三;興業銀行綠色貸款餘額較年初增長29.19%,排第四;招商銀行綠色貸款餘額增幅 14.46%,位居第五;華夏銀行綠色貸款餘額增幅11.92%,僅位列第六;其次是光大銀行綠色貸款餘額較年初增長8.7%、浙商銀行綠色貸款餘額增幅7.81%、浦發銀行綠色貸款餘額增幅3.84%,民生銀行未披露綠色金融相關資料。
明明那麼早便提出綠色金融的戰略,華夏銀行為何沒能在股份行中拔得頭籌?歸根結底,還是因為規模,而做大規模也是華夏銀行一直以來的夙願。只不過至今這一夙願至今未能實現。
人均營收、淨利潤墊底
規模、薪酬、資產質量處下游
理想是美好的,現實卻是骨感的。早在2018年華夏銀行便提出要建設“大而強”、“穩而優”的銀行,然而從上半年該行重點業績表現來看,離目標還有一定差距。
2017年4月,李民吉履新華夏銀行董事長,令業界頗感意外。因為李民吉此番算跨界任職,此前他擔任的職務是北京國際信託董事長,更早前歷任首創證券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北京國際信託總經理助理兼北京科技風險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裁,北京市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委員、董事、副總經理等,並無任何銀行業從業經驗。
在證券、信託、基金等各類金融機構擔任過高管,在實體經濟企業也有豐富的任職經歷的李民吉自信託跨界到銀行之初,便躊躇滿志。2018年12月,李民吉在接受《中國金融家》雜誌採訪時曾明確提出,華夏銀行要追求“大而強”,確保“穩而優”。
然而,三年多時間過去,華夏銀行距離這一願景還相去甚遠。日前,華夏銀行披露2021中期業績報告。報告期內,該行總資產 35176.36億元,較上年末增長 3.47%;在資產規模上,華夏銀行僅高於浙商銀行、渤海銀行兩位股份制銀行“新生”,位列倒數第三。
盈利指標方面,華夏銀行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481.13億元,僅同比增長1.12%;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 109.80 億元,增長 17.60%。兩項指標與總資產規模一致,位於股份行倒數第三。值得一提的是,北京銀行、上海銀行上半年分別實現淨利潤125.83億元、122.78億元,已超越華夏銀行。
事實上,華夏銀行上半年的職工薪酬及福利總額為75.90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0.75%,高於10家上市股份行上半年薪酬漲幅。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10家股份行的員工費用合計達1264.6億元,同比增加116.37億元,增幅為10.13%。同時,華夏銀行上半年員工薪酬增幅僅次於增幅13.57%的招商銀行和增幅13.38%的平安銀行以及增幅11.69%的民生銀行位列股份行第四。然而,相較於較快的薪酬上漲速度,該行上半年人均營收和人均淨利潤均在股份行中墊底。
資產質量方面,上半年華夏銀行不良貸款餘額 384.78億元,較上年末增加5.02億元;不良貸款率 1.78%,比上年末下降0.02 個百分點,依舊承壓。該行中期報告顯示,受產業結構調整疊加疫情衝擊影響,該行京津冀、中東部和東北地區風險暴露較多,不良貸款率分別為2.78%、2.27%和 5.73%。其中京津冀區域風險主要集中在津冀。受個別對公大戶不良生成影響,中東部和東北地區不良貸款率比上年末有所上升。
投訴量同比增長137.8%
引導客戶提取現金逃避監管
種種跡象表明,華夏銀行在經營層面上的問題正在逐漸浮現,從成倍增長的投訴量便可以窺得一二。然而,比投訴更為嚴重的是,華夏銀行一支行員工無視監管,誘導客戶辦理個人信用貸以付購房首付,並引導客戶提取現金逃避監管。
9月9日,中國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釋出《關於2021年第二季度銀行業消費投訴情況的通報》。在此次銀保監會披露的第二季度銀行投訴總量以及信用卡業務、個人貸款業務上,華夏銀行投訴量增幅均超過100%。
2021年第二季度華夏銀行投訴量達1855件,同比增長137.8%,增幅僅次於光大銀行和恆豐銀行,位列股份行第三;信用卡業務投訴方面,華夏銀行第二季度投訴量為1535件,同比增長148.8%,增幅僅次於光大銀行、恆豐銀行和渤海銀行,位列股份行第四;個人貸款業務投訴量層面,華夏銀行198件,同比增長102.0%,增幅僅次於中信銀行、百信銀行、渤海銀行,位列股份行第四。
這些投訴的最直觀體現則是銀行員工在業務的違規辦理上。
據報道,一記者以客戶身份表明自己需要辦理貸款用以購房首付,助貸人士幫其聯絡到了華夏銀行北京一支行客戶經理,客戶經理向記者推薦“菁英貸”。據華夏銀行官微介紹,“菁英貸”為一款個人信用貸款產品。
針對該貸款是否可用於購房首付、銀行是否查詢貸款資金用途等問題,華夏銀行支行客戶經理則表示:只要在辦理時貸款資金用途填“購買商品”即可,使用者若有其他用途,可提前一個工作日打電話預約櫃臺提取現金,銀行便不稽核資金消費用途。該客戶經理補充道,“該貸款不能轉賬,若轉賬則需提供消費用途憑證”。
這樣一來也可以解釋為,華夏銀行客戶經理告知客戶,貸款只有轉賬才需要提供消費用途憑證,如若提取現金那麼用作購房首付銀行便無從考證。而長期以來,監管明令禁止銀行貸款違規流入樓市,華夏銀行無異於頂風作案。
根據華夏銀行2021年中期業績報告資料,截至6月末華夏銀行房地產貸款佔比為20.86%,較2020年末的20.14%上升了0.72個百分點,雖然數值在第二檔銀行中處於中下游,但該行成為今年上半年A股41家上市銀行中房地產貸款佔比增幅最大的一家銀行。此外,該行上半年個人住房貸款佔比為13.94%,較上年末的12.88%上漲1.06個百分點。
房地產不良貸款方面,雖然華夏銀行金額較低,為2.56億元,但其房地產不良貸款金額較上年末相比,增速高達1728.57%,翻了17倍有餘。
在2021年年報中李民吉依舊錶示,要加快建成有特色、有質量、有競爭力的全國性股份行。然種種跡象表明,“特色”、“質量”、“競爭力”這三方面華夏銀行均尚未佔據明顯優勢。對於華夏銀行而言,這一美好願景還有足夠長的時間去實現,但對於現年56歲的李民吉而言能否在退休前實現這一理想還要大大地打上一個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