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乾清門廣場穿過隆宗門向西走不遠就來到了慈寧宮區。這裡是太后、太妃們養老的地方。當皇帝駕崩後,他的皇后、妃嬪就要搬離東西六宮,遷至西路的慈寧宮和壽康宮居住。失去丈夫的皇太后、太妃、太嬪,大部分都風華正茂,都得在這裡過著近乎隱居的生活。每天卻只可以在慈寧花園散步,或者禮佛燒香,過乏味的寡婦生活,所以被稱為紫禁城的“寡婦院”。在她們人生大部分的時間裡,也只是守在這樣的院落裡,聽晨鐘暮鼓,看花開花落,所有的悲情,早已換作黯然神傷,滿腹惆悵,孤獨終老。慈寧宮區主要建築有慈寧宮、壽康宮、慈寧宮花園等。
慈寧門為殿宇式大門,面闊5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坐落於漢白玉須彌座上,周圍環以石雕望柱、欄板。門前出石階,當中設龍鳳御路石。階前左右陳列銅鎏金麒麟各1。門內接高臺甬道與慈寧宮月臺相連。門前兩側為“八”字形影壁。
慈寧宮
慈寧宮位於內廷外西路隆宗門西側。慈寧宮始建於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清順治十年(1653年)重建。清乾隆元年(1736年)進行修葺並改建周圍建築。乾隆十六年(1751年)均加以修葺,將其作為皇太后居住的正宮。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興工將慈寧宮正殿由單簷改為重簷歇山頂。
正殿慈寧宮居中,前後出廊,黃琉璃瓦重簷歇山頂。面闊7間,當中5間各開4扇雙交四椀菱花槅扇門。兩梢間為磚砌坎牆,各開4扇雙交四椀菱花槅扇窗。殿前出月臺,正面出三階,左右各出一階,臺上陳設銅鎏金香爐4座,日晷、嘉量各一,銅龜、銅鶴各一對。月臺前兩側陳列銅缸各一。東西兩山設卡牆,各開垂花門,可通後院。
如今,慈寧宮已經改建為陳列故宮歷代雕塑的“雕塑館”。 雕塑館陳列的文物主要涵蓋陶俑、畫像磚石、佛像三大類,展出45件文物,皆為故宮博物院雕塑類藏品中遴選出的精品,尤為值得關注的是東漢永和五年石羊、北齊石佛像及菩薩像、唐開元二年陶俑、北宋木雕彩繪貼金觀音像、清代銀鎏金六世班禪像等,均為難得一見的稀世珍品。
明朝慈寧宮為前代皇貴妃所居。據《明宮史》記載:萬曆年間慈聖李太后,泰昌元年(1620年)萬曆帝鄭皇貴妃、昭妃等人曾在此居住。天啟七年(1627年)明熹宗卒,其皇貴妃等人移居此處。
清朝順治十年(1653年),慈寧宮迎來了它在清朝的第一位主人——孝莊文皇后,自此成為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的住所,太妃、太嬪等人隨居。孝莊,蒙古科爾沁部貝勒寨桑之女,13歲時其父安排將她嫁給34歲的皇太極為妻。孝莊天生麗質,稱得上清朝前期的絕代佳人,也是一個英明睿智的女人。孝莊作為清太宗皇太極的妻子、順治帝的母親、康熙帝的祖母。她一生經歷太宗、世祖、聖祖三朝,輔佐兩代幼主,是一位兼具美貌與智慧的傳奇女性。
順治帝為慶祝母后的生日,寫下了30首詩獻給孝莊太后。康熙主政以後,孝莊太皇太后在慈寧宮頤養天年,康熙帝也數十年如一日地奉養太皇太后。據史料記載,康熙帝就是在慈寧宮,經常為太后舉行各種儀式宴會,特別是太后壽辰時,康熙更是親自率眾行禮,並與近支皇戚一同綵衣起舞,禮節十分隆重。康熙皇帝極為孝敬自己的祖母,孝莊得病時,這位不信神的皇帝曾祈求上天,讓自己減壽換得祖母康復。慈寧宮,寓意著仁愛和靜謐,曾見證了皇家的至尊禮儀和溫馨親情。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孝莊75歲時去世,康熙悲痛欲絕,將棺槨停放於慈寧宮,並想就此將慈寧宮改為孝莊停靈的享殿,只是被眾多大臣勸阻,認為沒有這樣的規制,最終只好作罷。後來,孝莊被安葬在河北清東陵的昭西陵。
從清朝順治十年(1653年),到孝莊去世,她在慈寧宮度過了34年的時光。這個寂寥的院落,對外界來說充滿了神秘感。孝莊去世後,據說這裡便頻頻發生靈異現象,比如到了晚上會聽見奏樂聲,還有人看見牆上有宮女太監排隊走過的影子。傳說越傳越玄,以至於後來的太后、太妃們都不敢住在這裡了。她們向皇帝進言,孝莊皇太后的功績太大,後人覺得自己的身份始終無法與這座宮殿匹配。皇帝無奈,只好為她們另闢它所。從此,慈寧宮再無人居住,而隨著清王朝的沒落,這裡漸漸無人維護,慢慢走向了寂靜與衰落。
孝莊病歿後,此後的太后、太妃們都覺得自己的身份有點“壓”不住這座令人敬畏的太后宮,所以這裡就再沒住過人了。慈寧宮成為專供舉行典禮的場所,主要是為太后舉行重大典禮的殿堂,凡遇皇太后聖壽節、上徽號、進冊寶、公主下嫁,均在此處舉行慶賀儀式。
大佛堂
大佛堂,即慈寧宮後殿,為清代太后、太妃禮佛之所,可能因其是清宮眾多佛堂中體量最大者,俗稱為“大佛堂”。大佛堂面闊7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歇山式頂。殿前月臺陳設香爐、香筒。殿內裝修考究,佛龕、供案、佛塔、佛像、經卷、法物、供器等陳設眾多。“佛教造像館”展室位於慈寧宮後殿的大佛堂明間及其東暖閣。大佛堂西廡為“磚石畫像館”展室。
壽康宮
在熱播劇《甄嬛傳》中,壽康宮就是嬛嬛最後的住所。而在真正的歷史中,位於紫禁城外西路的壽康宮是乾隆皇帝為生母崇慶皇太后而建造的頤養起居之所。鈕祜祿氏(1693—1777年)為乾隆皇帝生母,乾隆皇帝即位後,母以子貴的鈕祜祿氏被尊為皇太后,徽號崇慶。乾隆皇帝的生母鈕鈷祿氏是雍正皇帝的妃子。鈕鈷祿氏,在清代正史中為滿洲鑲黃旗人,原為四品典儀官、一等承恩公凌柱之女,13歲入雍王府,康熙五十年(1711年)生皇子弘曆即乾隆。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參加雍親王家宴時,見到了12歲的皇孫弘曆,十分喜愛,遂召見鈕祜祿氏,稱她是有福之人。雍正元年鈕鈷祿氏封熹妃,旋進皇貴妃,弘曆登基後,以父皇遺命,尊其母為崇慶皇太后。歷史上對這位鈕鈷祿氏的前半生記載不多,當她出現在紫禁城中的壽康宮時,已經是一位極盡尊崇的皇太后了,她恪守婦道,從不幹政,母憑子貴,九上徽號。乾隆對她十分孝順,乾隆皇帝多次出遊都帶她隨行,領略江南美景,三山五嶽,萬歲千秋奉壽康。
雍正繼承皇位後,當年就秘密確定乾隆為皇儲,令鈕鈷祿氏住進康熙皇帝生母住過的景仁宮。一直到乾隆繼位鈕鈷祿氏被尊封為崇慶太后,才遷到專門供太后養老的慈寧宮。這是可能是雍正帝的有意安排,因為只有他知道將來由誰繼承他的皇位。乾隆帝的生母崇慶皇太后也不願意住在慈寧宮,乾隆帝決定把慈寧宮西側的外牆拆掉,專門為自己的生母建造一座寢宮,就是壽康宮。
壽康宮位於內廷外西路,慈寧宮西側。始建於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二月,竣工於乾隆元年(1736年)十月,是乾隆皇帝為其生母崇慶皇太后建造的頤養起居之所。“壽康”一詞出自《尚書·洪範·五福》,意為長壽健康。
壽康宮南北三進院,院牆外東、西、北三面均有夾道,西夾道外有房數間。院落南端壽康門為琉璃門,門前為一個封閉的小廣場,廣場東側是徽音右門,可通慈寧宮。
壽康門內正殿即壽康宮。殿坐北朝南,面闊5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前出廊,明間、次間各安三交六椀菱花槅扇門4扇,梢間為三交六椀菱花槅扇檻窗各4扇,後簷明間與前簷明間相同,其餘開窗。殿內懸乾隆皇帝御書“慈壽凝禧”匾額,殿堂對聯“玉琯應陽春,祥開南極;璇宮呈麗景,慶洽西池”。
殿前出月臺,臺前出三階,中設御路石,月臺左右亦各出一階。東西梢間闢為暖閣,東暖閣是皇太后日常禮佛之佛堂,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崇慶皇太后去世後,乾隆皇帝為紀念母親特製的金髮塔即供奉在此。
壽康宮以北是第二進院,後殿為壽康宮的寢殿,是皇太后的起居之所。寢殿面闊5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前簷出廊,明間安裝有步步錦槅扇、玻璃風門,次間、稍間安有窗戶,上為步步錦窗格,下為玻璃方窗。室內用槅扇分成五間。後簷明間開有槅扇門,接疊落式穿堂,直通後罩房。後罩房位於寢殿以北,為第三進院的正房。
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二月,乾隆帝即位伊始,便下旨拆除了慈寧宮西側的宮牆,闢地新建壽康宮。乾隆元年(1736年)十一月,乾隆帝正式迎接其生母崇慶皇太后入住壽康宮中。電視劇《甄嬛傳》中甄嬛最後搬入的就是壽康宮。因此,無論是史籍記載,還是如《還珠格格》、《甄嬛傳》等演繹劇情,當提到皇太后居住於慈寧宮時,準確地說應當是壽康宮。正殿是皇太后接受朝賀之所,後殿是日常起居之地。正殿東暖閣為佛堂。崇慶皇太后在慈寧宮生活了41年,太后在壽康宮居住的日子裡,乾隆帝每天或者每隔一兩天就會前往壽康宮問安。逢年過節還率領王公大臣到慈寧宮向太后致賀。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十一月是崇慶皇太后80壽辰,乾隆率領兒子孫子,女兒和孫女在慈寧宮辦理壽筵。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崇慶皇太后去世後,葬於清西陵的泰東陵。崇慶皇太后去世後,乾隆皇帝仍於每年聖誕令節及上元節前一日至壽康宮拈香禮拜,瞻仰寶座,以申哀慕之情,為了紀念母親特製的金髮塔即供奉在此。
壽康宮最初是乾隆皇帝為其母后崇慶皇太后建的寢宮,崇慶皇太后之後,壽康宮就順理成章地成了太后的養老之地。到了晚清時期,壽康宮成為了太妃、太嬪們的養老居所,隨著皇帝的駕崩,他們的遺妃們也從東西六宮遷居於此,壽康宮為清代太皇太后、皇太后居所,太妃、太嬪隨居於此,乾隆朝孝聖憲皇太后、嘉慶朝穎貴太妃、道光朝的孝和睿太后、咸豐朝康慈皇太后都曾在此頤養天年,連權傾朝野的慈禧太后為彰顯自己的皇太后身份,也在壽康宮小住了一段時間。
隨著滿清沒落,壽康宮變得蕭條落寞,最後一個住在壽康宮的人,並不是太后身份,她是同治皇帝的遺孀瑜妃赫舍里氏。她年輕時姿色嬌好,冰肌玉質,花容月貌,而且聰明機敏,精通文墨,琴棋書畫無所不能。宣統皇帝三歲即位,由隆裕太后撫養,隆裕太后死後,瑜太妃便接著撫養退位後的溥儀。1924年11月5日上午,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溥儀及其妻妾被逐出紫禁城時,瑜太妃和瑨太妃以年老不便,得以暫留紫禁城。瑜太妃在紫禁城的最後日子就是在壽康宮度過的。1924年11月24日,隨著這位老太妃的離場,壽康宮的大門也轟然關閉,直到2015年10月11日,才重新對外開放。
慈寧宮花園
慈寧宮區域開放後與緊鄰慈寧花園的考古發掘現場相互依託,目前在此區域修一個木棧道,觀眾走棧道到達慈寧花園門口,同時還在廊內參觀考古發掘的過程。在這裡不僅可以看到清代華麗宮殿,也可以看到元代歷史遺址。
慈寧宮花園位於內廷外西路慈寧宮西南,始建於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改建。慈寧宮花園是明清太皇太后、皇太后及太后妃嬪們遊憩和禮佛之處。花園南北長130米,東西寬50米,佔地面積6800平方米。園中現有鹹若館、慈陰樓、吉雲樓、寶相樓、延壽堂、含清齋、臨溪亭等9座建築。
園中的建築集中於花園北部,南部則蒔花種樹,疊石壘池。花園南部有一東西窄長的矩形水池,當中橫跨漢白玉石橋,橋上建亭一座,名曰臨溪亭,北與鹹若館相對。臨溪亭東西兩側池畔環以漢白玉望柱欄板,池水清澈見底,池中游魚自得,蓮花芬芳。臨溪亭是慈寧宮花園內主要建築之一。始建於明萬曆六年(1578年),原名臨溪館,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五月更名臨溪亭。臨溪亭處於樹影碧波環繞中,意境清雅,是皇太后、太后妃嬪們遊園休憩、賞花觀魚的絕佳場所。
臨溪亭南北兩端各設一座花壇,裡面種植著牡丹、芍藥等花卉。園中樹木以松柏為主,間有梧桐、銀杏、玉蘭、丁香,集中分佈在鹹若館前和臨溪亭周圍。慈寧花園裡一切都是那麼精緻優雅,靜謐宜人。
鹹若館
鹹若館位於慈寧宮花園北部中央,是園中主體建築,為清代太后、太妃禮佛之所。明代初建時稱鹹若亭,萬曆十一年(1583年)更名曰鹹若館。清乾隆年間先後大修、改建,即今所見形制。鹹若館坐北朝南,正殿5間,前出抱廈3間,四周出圍廊。正殿為黃琉璃瓦歇山式頂,抱廈為黃琉璃瓦捲棚式頂。館內裝飾考究別緻:梁檁上的龍鳳和璽彩畫燦然生輝,頂部的海墁花卉天花清麗淡雅,並陳設龕、案、佛像、法器、供物等。鹹若館以北為慈蔭樓,東西兩側為寶相樓與吉雲樓。
紫禁城裡的女人,最是得寵的是皇帝的後宮佳麗,而最是受尊重的則非皇太后莫屬。行走在慈寧宮花園,探秘風雲變幻的慈寧宮,住在這裡的女人曾是權傾朝野的太后,也曾是風華正茂的豆蔻少女,但離了君王的婚姻生活,她們只能獨處宮殿別院,觀花、賞月、修身、禮佛、看風雲變幻……
孫克勤撰文和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