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O2O概念的線上線下相互導流模型,發展到目前,比較雞肋。想要把線上線下做成一體化的一門流量生意,比較困難。
問題出在哪呢?
當下市場,從線上往線下導流,導到最後發現到店率還是比較低,商場還是沒什麼人氣。
這是因為線下過往的交易場景在新生代消費者面前已經失去吸引力。
線上的交易效率則更高,它把交易解決掉了,它把它流量池中的新生代消費者的消費力也透支了。加上線下差異化不足,品項豐富度和購物便利性比不過線上,線下有的線上都有。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即便線上把流量往線下導,之於線下來講,還是沒什麼交易,沒什麼人氣。
之於線上,它想透過線下渠道再賺一道流量變現錢,可能也想多了。
從線下往線上導流,當下的問題則在於只是做線下存量業務的線上化,那麼,你把客流導到線上,那線下客流就少了,並沒帶來太大增量。
所以,現在像物美集團董事長張文中最近會說,如果線下像大賣場這樣的業態,還是把自己當成一個平臺去經營,那就是死路一條。
《商業觀察家》對此的理解是,線下需要有“造血”能力,如果還是基於過去商業地產價值下的“二房東”流量變現平臺經營思路,肯定會很難。無論怎麼做數字化改造,可能作用都有限。
一
流量
對於實體零售業,現在的關鍵點是重塑流量價值,也就是造血重建進店理由。
那麼,消費者未來會因為你的數字化而來嗎,顯然不是,電商已經是數字化了的,線下即便做好了數字化,跟線上比,也沒什麼特別的。
消費者是因為資訊而來,因為特別的商品資訊而來,也就是因為你有差異才會來。
在沒有線上的時候,大賣場活得很好,因為大賣場能提供非常豐富的商品,為消費者帶給最豐富的商品資訊。消費者進而可以在大賣場一站式購齊,並獲得其居住生活圈範圍內無法得到的商品資訊。
簡單說,當時的大賣場有商品資訊優勢。資訊則自帶流量,因此,大賣場可以憑藉資訊優勢獲得低成本流量,進而來做“二房東”的流量變現生意。
但電商的出現,讓大賣場的美夢破滅。
相比大賣場,電商提供了更豐富的商品資訊,實現了百倍、千倍於大賣場的商品資訊優勢,所以,過去有市場人士常說,社群業態對大賣場只是分流,但電商是“鯨吞”。
那大賣場到現在為什麼還活著,沒有馬上掛掉?
因為生鮮。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電商都做不出線下生鮮經營的豐富度,或者說商品資訊優勢。
尤其是肉品和葉菜品類,傳統的B2C電商做不了,這些商品對時效要求高,一兩天就可能會變質壞掉,B2C電商在消費者下單後,要入大倉再分撥再到配送履約,成本高時效性差,做不了這樣的短保商品。導致其整體生鮮經營的豐富度實際比不過線下。
線下則透過強化生鮮經營能力,在過去5、6年時間裡,靠生鮮填補了其他品類市場的下滑,憑藉生鮮依然能吸引大量顧客前來,獲得了喘息。
不過,發展到現在,市場似乎又有變化。
電商的進化突然讓市場發現,生鮮的門檻好像也沒有那麼高了,一些市場人士甚至在談,生鮮品類,線上未來都能做,不會有門檻了。
比如前置倉生鮮電商的出現,它經營的生鮮品項豐富度,比線下差嗎?
已經不差了,所以,它能高成長,但由於履約成本太高,加上做1小時達到家的前置倉模型,需要將商品前置到離消費者近的倉庫,對單個前置倉的管理本質上也是門店管理,其所能經營的生鮮品項豐富度不可能倍差於線下,所以,只是增長但沒有出現顛覆。
還比如社群團購,理論上這個模型能經營的生鮮品項豐富度,有可能會遠遠超過線下,而且它的履約成本很低,由此,它成為了當下對線下“傷害”最大的一個線上業態,只是它現在還不夠成熟,還有路要走。
那麼,線下未來怎麼辦?
生鮮如果不再成為優勢,你現在的流量盤肯定保不住。要繼續做流量生意基本是妄想。
二
造血
目前來看,擺在線下的唯一出路,是造血重建進店理由。
因為生鮮的經營門檻,及資訊優勢,目前來看,線下未來可能也不會有了。
因為生鮮商品是大流通的產物,你沒有定義標準,你也不可能把中國的土地都包了去自種,那生鮮就不具有稀缺唯一性,那麼,當線上架構出更高效的流通基礎設施後,你的生鮮資訊優勢就可能不會有了。
這種情況下,出路到底在哪?或者說,還有哪些領域可以讓你保持商品資訊優勢?
《商業觀察家》想來想去,發現對於商超市場來說,可能只有一條路。
就是即食市場——做初期農產品(生鮮)的加工升級。
由於中國人的熱餐飲食習慣,導致中國人飲食口味多樣、非常不標準,對於食物好不好吃則要求很高。加上加工後的生鮮在口味上會釋放出海量差異,不同溫度都有不同味道與口感。因此,在這個領域你總是能找到差異性,產生自己獨有的商品資訊與資訊價值。
即食市場對價格的敏感度相對生鮮也比較低,因為有自己獨特的味道,有一道加工服務環節,導致它受價格戰的影響,或者說受資本的影響很小。
就是說即便你賣得比周邊都要貴一點,但是味道好,消費者還是會買你的。
《商業觀察家》認為,即食市場將是支撐實體零售業下一輪發展的藍海。
因為在消費端,老齡化及社會少子化會帶來家庭飲食不便,對即食需求會上升。新生代消費者則會因為更“懶”的生活習性,而擁抱相比餐飲更便宜的即食商品。
在產業端,中國生鮮市場過去這二十年,實際還沒有做過一次系統性的升級,發展滯後於其他品類市場,因此,在鄉村振興戰略之下,初級農產品市場也將可能迎來一輪升級契機。
因此,這個市場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會有流量,產業端的基礎配套則正在形成氛圍與大勢,賽道寬有差異化空間能養活海量個體。這些讓其有可能於未來構成進店理由。
而當構建了這樣的進店理由與流量場景,那流量生意可能還能做。甚至,你還可以把流量賣給線上。
只不過這個市場當下肯定還需要培育,需要耐心與堅持,因為目前來看,即食市場仍然非常難做。損耗控制、品控、如何提升人效等等是難題,《商業觀察家》過去對此也說過很多,在此就不多贅述了。
但可以說句大道理。
難,是因為你還活著,所以,再難也得幹。否則,掛了,你就不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