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多年前,有一位偉大的旅行家窮盡畢生之力走遍了中國的萬水千山。在縱覽了許多秀美壯麗的山河後,有一天,他來到了黃山。儘管他已經看過許多名動天下的山川,但當他第一眼看見黃山時,還是忍不住發出了這樣的感慨:“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
這便是後人常說的“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由來了,這個中國著名的旅行家就是徐霞客,黃山由此名聲更甚。
儘管黃山如此有名,但卻有一個人在多次經過黃山時放棄登上黃山,一生都沒有登上黃山,這個人是誰?他又是為什麼放棄了登上黃山的大好時機呢?
一、被迫離開——僥倖逃脫的毛主席
這個屢次拒絕登上黃山的人就是毛主席,而提到毛主席拒絕登上黃山的理由,與他年輕時經歷的一場驚心動魄的脫險有關。
我們都知道毛主席自從進入湖南第一師範讀書後,內心革命的理想越發堅定,在這個信念的驅使下,他開始在長沙當地組織學生運動和工人運動,引導窮苦大眾擺脫悲慘的命運。
可以說,當時尚且年幼的毛主席就如同劃破黑暗的一道曙光,為許多底層人民帶來了希望,而毛主席為了實現心中的目標可以說是“履險蹈危,十蕩十決,吾往矣”,絲毫沒有懼怕任何困難。這份堅定和勇氣驚動了本地的軍閥。
正在湖南駐紮的軍閥趙恆錫就是其中一員,面對毛主席的屢教不改,趙恆錫是恨得牙根癢癢,為此他早在1923年4月便下令要不惜一切代價抓捕毛澤東。可惜的是,毛主席一行人早有察覺,已經離開了長沙遠赴上海。
在長期組織大家開展各項革命運動的過程中,毛主席逐漸發現了一味照搬俄國的十月革命是難以有成效的。因為俄國的工人運動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在他們的國度裡,工人是主力軍,是社會的核心階層,這樣他們的聲音才足夠大,能夠為自己吶喊權利。
但在中國,貫徹小農經濟幾千年的中國工業化程序幾乎為零,工人數量無法撼動現有的腐朽制度,只有找到一個在中國最為普遍的群體,革命方能成功。
很快,毛主席意識到了中國最普遍的群體是什麼,那就是和他家人一樣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千千萬萬個農民,他們才是中國的根基。為了喚醒農民的鬥爭意識,毛主席帶著新婚不久的妻子楊開慧返回家鄉韶山,挨家挨戶地走訪,鼓勵農民和地主抗爭。
為了更好地帶領大家開展農民運動,毛主席還在當地開展了一個雪恥會。這下可就徹底捅了馬蜂窩,地主們自然是不幹的。和軍閥站在同一陣營的他們很快向趙恆錫告密,告訴他毛澤東又回來了,還在當地搞農民運動。
趙恆錫自然是怒不可遏,好啊,你小子跑了還敢回來,還整出這麼大的動靜,當我是死人嗎?當即下令讓湘潭當地的武裝部隊前去捉拿毛澤東並且就地正法。
此時的毛主席對此仍是一無所知,好在當地有個好心人緊急送來了一封密報,上面寫著:得密報,今日已有人電令縣團防總局,決定即日派兵前來捉你。望接信後,火速轉移。毛主席一看到這封信,當即意識到趙恆錫又殺來了。
此時的韶山已經是一片肅殺的氛圍,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依稀間,彷彿能聽到當地部隊的馬蹄聲正在從遠方逼近。這可怎麼辦?毛主席心想,此時轉移已經來不及了,莫非我毛潤之今日竟要落入這賊人手中嗎?
此時得知這個訊息的不止毛主席一人,當地的許多農民也都得知了這件事。毛主席在他們心中就是帶領他們逃脫苦海的佛祖,是當做神明來尊敬的,如今他有難,這群人自然不願袖手不管。
情急之下,他們讓毛主席喬裝打扮成一個本地有名的郎中,端坐在轎中,大搖大擺地從軍閥的眼皮子底下抬走了。這是毛主席生平第一次坐轎,也是他此生唯一一次坐轎子。
望著抬著轎子的父老鄉親們的滄桑的面孔和佝僂的身軀,年輕的毛主席難得落淚,他何德何能得父老鄉親如此庇佑,又有何臉面端坐在轎中?
作為人民的兒子,毛主席一直將人民的利益高高放在自身利益之上,這種把父老鄉親的當做畜力來用的轎子向來是被他所鄙夷的,而如今,他迫於形勢不得不當了回自己鄙夷的人,這讓毛主席心裡很不好受,他在心中暗暗發誓,從今以後堅決不坐任何轎子了。
二、寄情山水——竹杖芒鞋輕勝馬
毛主席自從確定了不坐任何轎子的想法後,就真的堅決不坐任何轎子。即便是在長征期間,毛主席因為大病初癒身體十分虛弱,隊伍裡計程車兵覺得毛主席拖著病軀走路實在是太辛苦了,於是,特意為他做了一副擔架,希望毛主席坐會擔架能夠輕鬆一點。
誰料毛主席堅決拒絕了這副擔架,在毛主席看來,擔架是用來幫助傷員的,隊伍裡需要這副擔架的人更多,怎麼能因為自己的一點虛弱就給自己用呢?
警衛員被毛主席教導了一番後明白了毛主席不會再接收這副擔架了,無奈之下,警衛員給毛主席臨時找了個木棍充當柺杖,毛主席欣然接受了這個“柺杖”,靠著這根柺杖走下了幾萬里長徵路。
革命勝利後的毛主席雖然忙於工作,卻也是十分重視自己的身體鍛鍊,時常去爬山或游泳來鍛鍊身體。我們常常說的“身體就是革命的本錢”這句話就是出自他老人家之口,由此可見,毛主席對身體鍛鍊的重視。
因此,在工作閒暇之餘,毛主席會選擇去爬爬附近的小山,外出考察工作時也會抽空拜訪一下當地的名山,許多名山都能看見毛主席的身影。
而在這些爬山的身影裡,我們最常看見的一定還有各式各樣的柺杖,有農家臨時晾衣服的細細長長的竿子,有柳樹枝條做成的柺杖,還有臨時從竹林裡伐下來的青竹,這些形形色色的柺杖都有著一個共同的底色,那就是樸素。
毛主席的每一任柺杖都沒有任何多餘的雕飾也沒用什麼名貴的木材,有的只是取乎山水之間的一份自然純真簡樸。
這些柺杖陪伴了主席幾十年的風雨,主席從未有過半分嫌棄,他們是主席獨自爬山的好幫手,就連越南胡志明想要用精緻貴重的柺杖換取主席手中的青竹柺杖時主席都不捨得答應,而是笑呵呵回了句:“我還是接著用自己的打狗棒好了!”
主席身邊的工作人員看主席拄著柺杖上山辛苦,有時會主動提出讓主席坐轎子上山,有一次甚至拉來了兩匹馬準備半路接應主席,讓他輕鬆一點。
毛主席卻嚴肅地拒絕了這個提議,說:“我是來爬山的,騎馬還像話嗎?”讓大家把馬退回去,也拒絕了乘坐轎子的提議,在主席看來,一根竹杖就足矣,這便是“竹杖芒鞋輕勝馬”的從容自信了。
三、二拒黃山——不改初心的主席
張治中,作為毛主席口中“三到延安的好朋友”,和毛主席的關係自然十分要好。作為一名安徽人,他十分自豪於家鄉黃山的美景,常常給毛主席介紹黃山的松石瀑布。
黃山本也是一座名山,聽的次數多了,毛主席也不由得產生了濃厚的好奇,笑著對張治中說:“你這個人對家鄉是很有感情的啊,安徽我早晚要去的。”張治中在一旁笑著回應說,那我到時候親自帶領毛主席去爬黃山。
可以說,這時候的毛主席還是很願意爬黃山的,那麼,是什麼促使他最後拒絕登上黃山呢?這與張治中的一番話脫不了關係。
原來,就在之後不久,毛主席就和張治中來到了安徽考察,張治中為了表現安徽人民對毛主席的熱烈歡迎,特地聯絡當地部門安排了二十萬民眾夾道歡迎。
但這並沒有讓毛主席覺得愉悅,生性簡樸,以人民利益為上的他此刻想到的全是這種行為會浪費多少財務精力,給人民帶來莫大的麻煩。
作為用了老鄉一根竹子都要堅決付費的領袖,毛主席絕不願意多讓人民花一分錢,但礙於張治中是黨外朋友的情分,毛主席皺了皺眉頭,沒有吭聲,和張治中聊起了爬黃山的注意事項。
當毛主席得知山高路陡,不好爬時,他詢問張治中,山路如此陡峭,通公路了沒有?毛主席心裡想著,實在爬不動的話,坐汽車倒也可以。但張治中回覆他說黃山還沒有通公路,建議毛主席乘坐滑竿上行。
在主席潛移默化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景區取締了這些抬遊人上山的滑竿,給他們安置到妥帖的地方。
張治中提出這個建議也是好心,擔心毛主席歲數大了爬黃山路上勞累傷到身體就不好了,但讓他沒想到的是,他這句話剛說完,毛主席立馬出聲說:“我不坐滑竿!車子和轎子還是很不一樣的,車子是開,轎子是抬!”
這讓張治中百思不得其解,其實,經過我們前文的講述,我們不難得知真相,毛主席不願意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在毛主席心中,不管他走的有多遠,他依然是人民的兒子,是那個和百姓一起鬧革命的長沙伢子!
因此,他不想坐在滑竿上,讓中國的老百姓再吃這種苦了,為此,他寧可不登黃山。
後來,當毛主席再度經過安徽時,張治中再次向毛主席發出了同遊黃山的邀請,毛主席認真詢問了一下路況,得知黃山的公路仍然沒有開通,毛主席再次搖頭拒絕了張治中的邀約。
這一次的張治中再度詢問毛主席是否願意坐滑竿,毛主席意味深長的回答了一句:“我的雙腿就是滑竿!”
此時的張治中才恍然大悟,他不該讓毛主席坐滑竿了,對於毛主席來說,寧可用自己的雙腳一點點慢慢爬上黃山,也不願意有任何欺壓人民的可能。張治中不由得懊悔地說道:“我不該提滑竿的啊,竟然讓主席生生錯過了黃山美景!”
毛主席不僅這麼嚴格要求自己,還在自己的身體力行下帶動了領導層的爬山不坐滑竿的好習慣。毛主席為這件事還特意交代過:“老同志爬山,實在爬不動了可以慢慢爬,不要坐滑竿,這樣影響不好。”可見,毛主席一直都在默默用這些規則約束自己。
在主席潛移默化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景區取締了這些抬遊人上山的滑竿,給他們安置到妥帖的地方。
毛主席兩拒黃山的行為讓我們看見了他把人民放在心上的無私高尚的品格,哪怕是這樣一個是否坐轎子的小細節,毛主席都能牢牢守住心中的底線,貫徹馬克思主義思想和“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可見偉人的非同一般。
正是因為有著這樣高尚的情操,毛主席才能在這片大地風雨飄搖之際帶領人民打出一片屬於人民的紅色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毛主席深諳此中道理,牢牢把握群眾路線不動搖,這才有了軍民一心、全民皆戰的傳奇。
對比之下,蔣介石每次上山都要和他的夫人共乘滑竿,還得意洋洋地拍照留念,將經過的道路稱呼為蔣公道,絲毫不在乎民眾的感受,不在乎民間疾苦,不得民心,自然兵敗如山倒。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雖然毛主席沒能登上黃山,但他的詩詞卻深深印刻在了黃山上,當每一箇中華兒女登上黃山時,引入眼簾的便是“江山如此多嬌”這一句遒勁有力的詩詞。鮮紅的字跡在清晨的陽光下格外閃耀,顯得更加氣勢磅礴。
是啊,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當青年時的毛主席提筆揮就這闋詩詞時,他心中湧動的是何等的豪情,他帶領人民守住了這片美麗山河,更將這片山河送到人民手中。他的偉大必將永遠銘記在每個中國人的心間,長存此間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