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劉餘莉品讀《群書治要》
有的人因為私怒傷害了公義,表現在對人的賞罰不當,不該賞的賞,不該罰的罰,特別是怒氣生起的時候,對人的懲罰往往不當。《漢書》中記載,有一次,漢文帝經過一座橋時,突然有人從橋下跑了出來,駕車的馬受到了驚嚇。漢文帝下令逮捕那個人,交給廷尉張釋之懲辦。張釋之上奏:“這個人犯了禁止通行之令,按罪應處以罰款。”文帝很不高興地說:“這個人跑出來驚了朕的馬,幸虧這匹馬脾性溫和,如果換了別的馬,朕不早就摔傷了嗎?而廷尉卻僅僅處以罰款!”
張釋之說:“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於民也。”法律是天子與天下人所共同遵守的,現在法律就是這樣規定的,如果加重治罪,法律就不能取信於民了。況且如果抓到這個人的時候,皇上直接派人把他殺死也就算了。如今既然交給廷尉治辦,而廷尉是天下公平的象徵,廷尉一有偏差,天下使用法律的人都會在處理時可輕可重,那老百姓將如何按照法律辦事?漢文帝想了一會兒,說:“廷尉的處罰是對的。”漢文帝確實不愧為一代明君,雖然在生氣的時候說了一些過分的話,但是一經提醒,也能將自己的怒氣剋制下去。
《韓詩外傳》中說:“治心術,則不妄喜怒。不妄喜怒,則賞罰不阿矣。”要修治自己的心術,這樣就不會胡亂喜怒。不胡亂喜怒,賞罰就不會偏頗,就不會因喜而賞、因怒而罰,導致賞罰失當。有些人高於法的情況,也就是因為對於自己喜歡的人,就不處罰或者處罰得輕;而對於自己仇怨的人,那可能就加重處罰。這樣就有失司法公平,上行下效,整個社會也就失去了公正。
《晏子》記載,有一次齊景公讓馬伕餵養自己最喜愛的馬,這匹馬卻得急病死了。齊景公大怒,命令侍衛拿刀肢解馬伕。這時晏子正好與景公在一起,看見侍衛手握鋼刀往前走去,他制止了侍衛,並且問景公道:“請問古時候堯、舜肢解活人,先從身體的哪一部分開始?”景公聽了這一問,猛然恐懼起來,堯舜哪裡會肢解活人呢?仁君愛民如子、視民如傷,怎麼能夠隨意這樣下令肢解活人?於是,他下令停止,說:“把他交給獄吏來治罪。”
晏子接著說:“請允許臣數說他的罪狀,讓他知道自己的罪過,然後再交給獄吏治罪。”景公說:“可以。”晏子對馬伕說:“你的罪狀有三條:君主讓你養馬,你卻將馬養死了,應當判死罪,這是第一條;而你養死的是君主最喜歡的馬,當判死罪,這是第二條;因為你養死了君主的馬,使得君主為了一匹馬的緣故而殺人,百姓聽了之後一定會怨恨我們的君主,諸侯聽了以後一定會輕蔑我們的國家,這是你應當被判死罪的第三個原因。所以,應把你交給獄吏治罪。”齊景公在旁邊一聽,若有所悟,嘆了一口氣說:“把他放了吧!”
人的脾氣一上來,往往容易失去冷靜,作出錯誤的判斷,說出偏激的話,作出過重的懲罰。古人告誡我們,“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利刃割體痕易合,惡語傷人恨難消”“火燒功德林”“覆水難收”。所以,古人都把懲忿制怒作為修身的基本功。中國古人說“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一個人瞋心一起來,控制不住自己,這個話是怎麼難聽怎麼說,做出的事也很偏激、很過分,結果到後面再後悔,卻已經悔之晚矣了。即使以前幫了別人很大的忙,甚至為朋友兩肋插刀,非常重義氣,但是在盛怒的時候,說了幾句傷害人心的話,人家就記住了,耿耿於懷,不能夠原諒你了。所以,脾氣不好的人,很少能夠交到朋友,也很難和人保持好的人際關係。我們既然知道了憤怒有這麼大的危害,就該想方設法地改正。怎麼改正?其實很簡單,當怒氣要生起的時候,要開口罵人的時候,馬上提起正念,把你的怒氣、瞋心平息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