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8月底,數百萬菲律賓人走上馬尼拉街頭,為一週前在機場被槍殺的貝尼格諾·阿基諾默哀。
在紀念活動中,菲律賓各地再度爆發了反對總統馬科斯的示威和衝突。這些衝突隨後持續了三年,直到馬科斯倒臺。
阿基諾何許人也,為何在菲律賓會有如此大影響力,而他的遇刺,又隱藏著什麼樣的陰謀呢?
阿基諾對死亡早有預感
1983年8月20日,菲律賓最大的反對黨領袖下榻臺北圓山大飯店。
在會見郝伯村等臺灣地區領導人之後,阿基諾當晚徹夜難眠。他在半夜起床,提筆給遠在美國的妻兒寫下了人生中最後一封信。
在信中,阿基諾預言般地寫到:“如果一切順利,我將在明晚給你們打電話,如果不行,那就讓我們在夢中相會。”其實阿基諾的死亡預感,並非會無故出現。
在過去三年中,他曾收到無數死亡威脅,甚至連美國中情局都向他透露,回到菲律賓會有性命之憂。
在決定回國前,他在接受美國記者採訪時,也坦誠地說:“我宣佈回去後,只有三種可能,要麼安全進行總統大選,要麼不被允許回國,要麼在機場被他們打死。”
為了菲律賓 他無所畏懼
其實阿基諾並非不怕死,在回國之前,他曾陷入猶豫之中。當時他在麻省理工學院有著一份不錯的工作,加上富足的家產,他完全可以做個快樂的富翁。
阿基諾出生於30年代,他的家族在呂宋島是一個資產豐厚的大地主家庭。
在他年輕時,菲律賓連續遭受美國和日本的侵略。
為了追求獨立,阿基諾在17歲就當上記者,他積極參加獨立運動,在菲律賓有著很高的人氣。
阿基諾22歲就當選為馬尼拉市市長,28歲成為副省長,三十出頭就成為總統顧問,35歲成為國會議員。
按照政治發展路徑,仕途得意的阿基諾,下一個目標就是總統寶座。然而馬科斯的出現,打斷了他向上發展的仕途,也改變了他的人生。
馬科斯在1965年當選總統後,他解散了政黨和議會,並把整個國家變成了他的私人金庫。
據說馬科斯的妻子伊梅爾達每次去紐約都要花掉數百萬美金,光是名貴鞋子,她就有3000雙。
而馬科斯在瑞士銀行,有一個存款為100億美元的銀行賬戶。
在這種貪腐環境下,國內出現了大量反對馬科斯的政治勢力,這其中聲勢最大的人,就是阿基諾。為了穩固統治,馬科斯不斷打壓政敵,在菲律賓大搞恐怖政治。在菲律賓擁有超高人氣的阿基諾,自然是馬科斯的首要打擊目標。
1972年,由於反對馬科斯腐敗的統治,阿基諾被套上“屠殺”和“通共”等罪名,被關入監獄,希望以這些罪名將他處死。
在監獄裡,阿基諾一度失去了希望,然而父親和妻子的支援,讓他很快振作起來。在監獄裡,阿基諾積極鬥爭,控訴馬科斯政府的黑暗行為。阿基諾的鬥爭獲得了千萬菲律賓人民的支援,這讓馬科斯政府對他一度是無可奈何。
1980年,馬科斯與阿基諾達成協議,以釋放阿基諾為條件,換取阿基諾不再進行反馬科斯活動。協議達成後,阿基諾以保外就醫的名義,來到美國生活。
在美國的三年間,馬科斯感受到了久違的寧靜和幸福。然而在千里之外的菲律賓,人民生活依舊水深火熱。
1983年,馬科斯迫於輿論壓力,再次恢復了議會和政黨,並宣佈進行大選。
議會和大選恢復以後,無數菲律賓人都希望阿基諾回國參加大選。雖然面臨各種威脅,但阿基諾頂住壓力,毅然做出了回國的決定。
馬尼拉機場的槍聲改變了一切
8月21日上午,阿基諾和來自美國、日本、臺灣的記者和其他隨行人員,乘坐檯灣航空公司的飛機,從臺北直飛馬尼拉。
下午1時,飛機降落在馬尼拉國際機場。
而在機場外面,已經聚集了數千人的部隊,還有數萬阿基諾的支持者,他們揮舞著黃色的旗幟和歡迎的標語牌,等待著阿基諾的歸來。
飛機在跑道上滑行時,阿基諾走進飛機洗手間,將一件防彈衣穿在身上,然後在防彈衣外面套上一件米白色襯衫。
將防彈衣穿好後,阿基諾對記者們說:“好了,我已經做好準備了,除非他們開槍打我的頭。”
飛機停穩在8號出口後,大批來自菲律賓航空安全部隊計程車兵便把飛機團團包圍。
隨後三個身穿軍官制服的人便快速登上飛機,這三人分別為下士德梅薩、克拉羅·拉特和菲律賓治安部隊的頭等艙保安員馬里奧·拉加薩。
德梅薩來到阿基諾身邊後,就要把阿基諾扶起來。奇怪的是,德梅薩還故意拍了拍阿基諾的肩膀,以檢查他是否穿了防彈衣。
三人上來後,各國記者就拿著拍攝裝置不斷對他們進行拍照。
這讓三人頗為不滿,拉加薩命令其他人不許動,然後拉特和德梅薩抓住阿基諾的手,推著他朝出口處走去。
在這種情況下,阿基諾覺得疑惑,急忙問道:“要帶我到哪兒去?”
三人並未理會阿基諾的詢問,他們並未從原定出口下飛機,而是向左轉,打開了一個緊急出口,那裡早已經架好梯子。
三人前後包圍著阿基諾,讓他們被迫沿著臺階往下走。
就在記者們要跟著下飛機時,拉加薩和幾個特工和士兵已經把出口攔住,記者們無法看到外面的情況。
隨後記者們只聽到三人用幾句用當地部族語言大聲交談了幾句,隨後便是槍聲大作。
等過一會,記者們才看到倒在地上的阿基諾,一位記者從舷窗裡看到阿基諾仰臥在舷梯腳下,脖頸處鮮血橫流,在瀝青地面上四溢開來,而阿基諾身邊還有一位倒在地上身穿藍衣的男子。
正當記者和周圍人們為這個突然發生的慘劇震驚不已時,阿基諾屍體旁邊出現了一輛敞篷卡車,卡車上跳下了一群士兵,士兵們將阿基諾的屍體抬到車上後,便揚長而去。
據經歷者回憶,從阿基諾下飛機到他的屍體被抬走,前後不過2分鐘。而這短短的2分鐘,卻改變了菲律賓的歷史程序。
阿基諾之死點燃了整個國家的怒火
阿基諾被害的訊息傳出後,迅速成為全世界的頭條新聞。
他的支持者更是感到悲痛萬分,在21日下午,就發生了大批阿基諾支持者上街,他們高喊著“馬科斯是兇手”的口號,要求查明真相,懲辦兇手。
在示威過程中,還發生了衝擊政府機關和警察局的事件。
阿基諾的屍體經過解剖後,被送回馬尼拉的家中。他的母親奧羅拉夫人允許支持者參觀遺體,但拒絕為阿基諾整理遺容。
奧羅拉夫人說:“我要讓菲律賓人民看看,那些劊子手是怎樣殺害我兒子的,我要把他們的罪惡勾當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阿基諾直到下葬前,都穿著滿身血衣的衣衫。而他的面容因為腦部中彈的關係,顯得不完整。
8月31日,阿基諾家族舉行了他的葬禮。參加阿基諾葬禮的人,超過了200萬。在葬禮結束後,仍有數十萬人留在阿基諾所在的陵園。當然,在葬禮這天,菲律賓的抗議示威活動依然連續不斷。
而在國際上,美國、泰國、日本等國都對此事表示了關切,稱其為政治謀殺,並要求馬科斯政府儘快查出兇手。
馬科斯一直在暗中操縱案件審理
在國內外的強大壓力下,馬科斯於8月22日作出回應,他責成政府組成了以大法官費爾南為首的五人專案調查委員會,專門調查此案,他還讓政府撥出一筆鉅款用於調查。
然而在調查開始後,委員會成員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在調查開始後不久,五人調查組中的兩人就宣佈不參與調查。
而調查委員會發現,案件中許多關鍵證人要不失蹤,要不拒絕配合調查,這讓整個調查陷入困局。
不久後,馬科斯以“無能”為藉口,撤銷了調查委員會,成立了服從自己管控的破案委員會。
在馬科斯政府的操控下,所有的調查證據都指向了那位身穿藍衣的男子。
據馬科斯政府的報告,藍衣男子名為羅蘭多·加爾曼,時年33歲,是一位活躍在馬尼拉的職業殺手。
對於馬科斯政府認為加爾曼是兇手的結論,破案委員會出具了兩份報告。兩份報告內容雖不相同,卻同時認為羅蘭多·加爾曼並非射殺阿基諾的真兇。
這兩份報告說出了幾個疑點。第一個疑點是加爾曼是如何透過戒備森嚴的馬尼拉機場。
第二個疑點來自屍檢報告,屍檢報告顯示,身高1.76米的阿基諾是被人用後面朝頸部開槍的。
而當時阿基諾穿著半公分高的皮鞋,因此加爾曼除非跳起來開槍,否則很難造成這種角度。
第三個疑點是加爾曼的死因,加爾曼身上多處中槍,為何機場士兵會對他亂槍掃射,這種處理方法有著殺人滅口的嫌疑。
這些報告的矛頭都指向了馬科斯的心腹,時任菲律賓航空安全部隊指揮官、菲律賓武裝部隊參謀長法維安·貝爾上將身上。
報告還認為其他的部隊指揮官、普通軍官、士兵等26人都有重大嫌疑。
審判結果再次惹怒菲律賓人民
在民眾的強烈抗議下,馬科斯政府雖然一拖再拖,但還是在1985年1月讓法院開庭審理阿基諾遇刺案。但讓菲律賓人憤怒的是,本案最大的嫌疑者法維安·貝爾,卻只是作為從犯進行審理。
在審理過程中,法院傳喚了大批證人。然而被稱為“哭泣女郎”雷貝卡·基漢諾,表示自己看到了阿基諾被士兵從後面對準阿基諾開槍的證詞。
由於雷貝卡的證詞不符合馬科斯政府的官方解釋,因此她被安上了偽造護照、偷車、偽造貨幣等罪名,之後法院便以雷貝卡犯罪為藉口,否定了她的證詞。
而其他指責士兵射殺阿基諾的證詞,都被法院無視了。
1985年12月2日,法院對阿基諾遇刺案進行宣判,判決宣佈殺害阿基諾的刺客就是加爾曼,而那三名帶阿基諾下飛機的軍官和擊斃加爾曼計程車兵,只是履行職責,除此之外,沒有任何預謀,因此其他人被無罪釋放。
當法官宣判的話音一落,法院裡頓時亂成一片,對此判決感到不滿的人們集體跺腳擊掌,噓聲不斷。
而在法院外面,汽車喇叭震天響,人們以這種方式,表達對判決結果的不滿。為了平息眾怒,馬科斯只能讓法維安·貝爾等心腹離開軍隊,這削弱了他對軍隊的掌控力。
馬科斯倒臺後 案件再次開始審理
馬科斯以為用一場虛假的判決表演就能矇騙菲律賓民眾,但他卻沒想到,菲律賓人已經徹底拋棄了他。
在1986年的大選中,被馬科斯認為“不懂政治”的阿基諾夫人成為民望最高的候選人。
為了贏得大選,馬科斯採用了作弊手段,宣佈自己贏得大選。菲律賓人民再次走上街頭,而軍隊也趁勢倒戈。
1986年,馬科斯在美國的庇護下流亡夏威夷。阿基諾的夫人以黑馬姿態,成為菲律賓的新任總統。
馬科斯倒臺後,在菲律賓人民的強烈呼籲下,在當年6月6日,菲律賓法院宣佈阿基諾案的判決無效,然後重新成立調查組,宣佈重審阿基諾和加爾曼的謀殺案。
不久後,各嫌疑人紛紛被拘捕審訊。1987年9月,法院再次開庭審理此案。由於馬科斯已經倒臺,以前的一些關鍵證人紛紛出庭。
這些證人的說法雖然很多,卻沒有案發過程的詳細記錄,因此法院無法確定阿基諾被槍殺的具體過程,也一直找不到相關證據。
在這些關鍵證人中,機場勤雜工巴塞羅那的證詞成為整個案件的方向。
巴塞羅那表示,在阿基諾遇刺時,他就在不遠處。當時他駕駛一輛拖車在機場的停機坪上,剛好目睹了阿基諾遇刺的全過程。
根據巴塞羅那整理的證詞,人們知道了當時案發的具體過程:阿基諾在被帶出機艙後,在即將走下舷梯時,在阿基諾身後計程車兵舉起手槍,對阿基諾的頭部開了一槍。槍響之後,阿基諾掉下舷梯,倒在了地面上。
阿基諾倒下後,又出現一聲槍響,一個身穿藍衣的男子(加爾曼)倒在地上,這個人當時在客機舷梯外面。巴塞羅那被嚇得跑回辦公室後,又聽到了幾聲槍響。
法院隨後調取了阿基諾屍檢報告和現場照片,透過這些照片,人們可以清楚看到,導致阿基諾死亡的那顆子彈,是從他的背後射入的,子彈穿過他的頭部從下巴穿出,其彈道軌跡是由上而下的。
這說明兇手是站在阿基諾身後的軍官,而不是站在舷梯之下的加爾曼。這些照片和報告,證明了巴塞羅那的證詞是正確的。
阿基諾的死因確定了,但兇手的具體是誰還是難以確定。
經過多方尋找後,日本方面為法院找提供了一個關鍵證據。那是日本一家電視臺在當天拍攝的錄音磁帶,成為新的強力證據。
這段錄音中,有很多的雜音,也能依稀聽到有人用當地部族語言喊道:“他在這兒!”“就是這個,讓我來!”“開槍!開槍!”之後就是槍聲大作,還有阿基諾跌倒的聲音。
只要證明是誰說的“開槍!”,那麼誰就是兇手。為了揪出開槍的兇手,菲律賓政府請來了日本聲紋專家鈴木松美博士。
鈴木松美是世界著名的聲紋研究專家,他的研究表明:由於每個人的發音器官、發音習慣和動作不同,便有不同的頻響效果,如頻率範圍、振幅大小的差異,透過電子計算機進行記錄就形成了每個人的聲紋圖。
鈴木博士把磁帶上的聲音做好波紋記錄,對比在審訊過程中錄下的有關士兵的聲音,對兩者進行了反覆研究和分析,最後透過電腦檢查聲音的波紋圖,才將相關人員的聲音確定下來。
根據鈴木的聲音還原,暗殺阿基諾的兇手終於浮出水面。喊叫“他在這兒”是赫勞斯·卡斯特,此人當時站在舷梯的最高處。
喊叫“就是這個,讓我來!”的人是克拉羅·拉特和阿努爾福·德梅薩。喊叫“開槍!開槍!!”的人,是卡斯特和另外一個士兵馬里奧·拉加薩。
在證據面前,參與該案的相關人員不得不認罪。事實證明,是馬科斯政府內部人員策劃了這起政治謀殺,而加爾曼只是一個無辜的替死鬼。
隨後與案件相關的16位軍人被判入獄,此案終於獲得一個看起來相對圓滿的結局。
阿基諾遇刺案已經過去三十餘年,然而對於真正的真兇,坊間依然眾說紛紜。
在眾多嫌疑人中馬科斯夫婦嫌疑最大,但也有人認為中情局和阿基諾夫人也可能是主謀。無論真兇是誰,阿基諾遇刺案都是菲律賓的悲劇。
參考資料:
聲紋偵破行刺阿基諾大案 《國家安全通訊》2002年5期
《聲紋破解阿基諾遇刺疑案:照片錄音磁帶重演現場 》 中國新聞網
費迪南德·馬科斯 維基百科
貝尼尼奧·阿基諾 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