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戰爭中,4野從白山黑水間的一直打到了祖國南陲的海南和廣西等地,所到之處,國軍都是望風而降。而作為我軍最豪華的野戰軍和硬實力最強的野戰方面軍,4野麾下的4大兵團和12大王牌軍也是立下了赫赫戰功。在1948年改編後4野的每個軍(縱隊)都是4單位制:1個軍下轄4個師,1個師下轄4個團。總兵力都在5-7萬人,這樣兵力配置規模都趕上關內國軍一個普通兵團。
入關的東野的百萬大軍
這個配置別說和江河日下的國軍相比,就算在我軍將近60個軍中,隨便從4野單拎出一個軍,無論是在兵力還是在裝備上都要在上游甚至是天花板的水準。
那麼在4野的12個軍(縱隊)戰鬥力又是如何排序的呢?哪一個最強呢?
東野12主力軍由來
對這12個軍進行排序之前,我們要先來了解東野12個主力軍的由來。
在抗戰結束後,為了經略東北我軍從華北、山東和華中解放區皆抽調精銳部隊出關,逐漸以林總為首的東北民主聯軍。
在開始出關的時候我軍的部隊都來自五湖四海,編制各個山頭都有,到東北之後也保持的自己原來的編號,如山東第1和第2師,新四軍第3師等,軍區的建制也很隨意。因此為了便於協調指揮,在林總的帶領下東北民主聯軍總部從1946年的6月開始對部隊進行整合。
從山東沿海出關的我八路軍
具體的野戰部隊調整為兩個軍區,精銳的野戰縱隊為:隸屬於北滿的1、2、6縱隊,以及南滿的3、4縱隊。其中1縱是山東八路軍的老底子(山東第1-3師)、2縱是新四軍部隊(黃克誠帶來的3個旅),6縱這是山東部隊和新四軍混編(山東7師和新四軍3師)。3縱為晉察冀部隊以及山東3師組成,4縱也是山東4和5師混編而成。就這樣最初的5個縱隊組成了東北民主聯軍的5大王牌,不過在這個時候因為敵人重點攻擊南滿,因此和齊裝滿員的北滿3個縱隊比起來,南滿的2個縱隊裝備和兵員就差挺多,兩個縱隊加起來才3萬人。
在1947年夏季進攻四平結束後,林總二次對民主聯軍進行改革,除了補充了大量骨幹在作戰中受損的5個縱隊之外,部隊兵力的增多,也讓林總有進一步擴軍的想法。於是在1947年8月,在現有的5個縱隊基礎上,再擴編4個縱隊,分別是7、8、9和10縱。其中的7縱是由西滿軍區地方部隊組建而成,是一支年輕的隊伍,除了21師是由3師老部隊組成之外,剩下的多是新兵,善於機動運動戰,攻堅能力一般。
最初入關得東野主力部隊
8縱除了第23師之外也多是老部隊,在黃永勝的帶領下,8縱打仗最為拼命也能吃苦。9縱是地方部隊和冀東軍區部隊組成,隊伍較為年輕有將近70%以上是抗戰才入伍的戰士。10縱雖然編制靠後的,但卻和7、8和9縱不一樣,它是由北滿軍區1和6縱隊抽調骨幹和兵力組成的,其戰鬥力和前面的5個縱隊並沒有多大差別。因此到了1947年冬季攻勢開始之前,東野已經達到了9個步兵縱隊。
1948年1月結束完冬季攻勢後,我軍進一步擴編,除了將東北民主聯軍改稱為“東野”之外,還新增了3個步兵縱隊。分別是:5、11和12縱。而作為後續新增部隊,除了一些骨幹和政工幹部之外都是由二線的獨立師編成,其中5縱為南滿軍區、11縱為晉察熱遼軍區和12縱北滿和松江軍區。
因此在1948年的擴編之後,東野的12金剛也初步形成。3次擴編,東野部隊從“5-9-12個縱隊”的躍進。而這12個主力軍在整編之後,就變成了38-49
12個軍各批次排名
其實從之前的這12個縱隊(軍)的成立時間順序和組建的部隊排序上來看,基本上也能排出個七七八八。在軍事界正常的排法為12個軍分為3個戰鬥力檔次,其中第一梯隊的是首批第1(38軍)、2(39軍)、3(40軍)、4(41軍)、6(43軍)縱,這5個軍又號稱“東北五虎”。而第二梯隊則是1947年中編成的7(44軍)、8(45軍)、9(46軍)、10縱(47軍),第三梯隊則是建軍最晚的第5(42軍)、11(48軍)和12縱(49軍)。
參加閱兵的東野重炮部隊
第一梯隊:在最初的東北五虎裡面戰鬥力排名還是有很多爭議的,而這個爭議主要是集中在誰是第一上。在五虎裡面,南滿軍區出身的41軍相較於其他軍,打過的硬仗只有塔山,所以41軍為五虎之末大家都比較能接受。
40軍和43軍戰績不相伯仲,43軍歷史更悠久,是大名鼎鼎的“南昌秋收起義”老部隊,戰鬥力不弱。而40軍則是南滿軍區扛把子,新四軍3師老王牌部隊,在南滿作戰中給予國軍多次重創,更被譽為“旋風縱隊”,再加上其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的表現,40軍要強於43軍在這裡可能爭議也不算大,但38和39軍,那個是東野甚至是全軍頭號主力的爭論從幾十年前一直延續到今天。
38軍號稱“萬歲軍”,一直是東野御林軍和中流砥柱,遼瀋戰役中的總預備隊,塔山敵人看見1縱(38軍)在4縱身後作為總預備隊,直接攻擊的心思都沒有,資歷再加上抗美援朝的表現38軍不愧為強軍。但如果比戰績還38軍還是要遜色於39軍一點點,東野從成立以來的每場大仗基本上都有其身影,四平保衛戰剛新1軍,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春季和冬季攻勢,第一個衝進錦州城,東野殲敵最多的軍。
因此在第一梯隊的排名上:39>38>40>43>41軍。
東野王牌39軍炮兵
第二梯隊:在第二梯隊的4個軍中,46軍應該是東野出鏡率最低的軍隊之一,從成立以來基本上都是負責擔任牽制和輔助任務,雖然也參加錦州戰役同時率先突破錦北防線,除了這個高光時刻,在後期的作戰中並沒有更多額曝光率。而44軍雖然是二線部隊,但是在鄧華的帶領下,作戰有聲有色,在追擊廖耀湘兵團的過程中立下戰功,在隨後進軍中南的戰役中直接暴打桂系。
在廖舍內戰已期間的東野部隊
不過要說到第二梯隊中的最強的2個軍,還得看45和47軍,45軍打仗和43軍一樣,打仗有一股“霸氣”,能打和敢打,是東野的“老虎部隊”,當初進攻錦州和追擊廖耀湘45軍最為賣力。47軍之前也說過,別看番號低,但都是精銳組成,特別是在大虎山和黑山戰役中,將廖耀湘兵團團死死地拖住,所謂排炮不動必是10縱,除了華野10縱之外也包含善於防守的東野10中(45軍)。
因此第一梯隊的排名為:45軍>47軍=44軍>46軍。
第三梯隊:在最後的三個軍中,其實雙方戰鬥力不相伯仲,42成軍最晚,但在抗美援朝的戰功有目共睹, 49縱和自己司令員鍾偉一樣,初生牛犢不怕虎,一個軍直接沖垮桂系的方向,在青樹坪身身陷包圍圈還能全身而退。
對於這三個軍的排名為:49軍>42軍>48軍。
雨田君說
作為東野12大王牌軍,別看雨田君分出了3個梯隊,但實際上雙方戰鬥力差別不是很大,比如二梯隊的45軍其實就不輸第一梯隊的41軍。特別是結束了遼瀋戰役入關之後的東野任何一個軍隊(縱隊)拉起來都要強於國軍的 五大主力,不僅是在兵源上更在裝備上。
而正是有了這些基礎,東野才能從東北一路摧枯拉朽打到中南和海南,加速全中國解放的程序。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