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近40年成都和蘇州的經濟發展歷程,成都只領先了前4年,蘇州領先了後36年,這一切都得從1985年說起,蘇州在1985年超越成都之後,便一路高歌猛進,與成都拉開了越來越大的差距。
那麼問題來了,蘇州是怎樣超過成都並拉開較大差距的?而成都和蘇州這40年都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我們一步一步來梳理。
首先是1981年到1990年,因為年代比較久遠,這十年我們主要針對成都被超越的那一年進行分析,後面我們再針對1991年至2020年這30年進行深入分析。
早在1981年的時候,蘇州的GDP是低於成都的,蘇州是43.76億,成都是49億,看似成都只多了蘇州6億多,但差距還是比較大了,因為當時很多地級市的GDP也就10幾億左右,比如金華市GDP15億,連雲港GDP14億。
但萬萬沒想到的是到了1985年,蘇州居然一鼓作氣超越了成都,GDP來到了91.19億,這一年蘇州GDP的名義增長率高達35.06%,GDP增量高達23.86億,相當於這一年蘇州直接增加了一個德陽的GDP。
而成都這一年表現並不差,GDP是86.49億,名義增長率也有21.47%之高,這可是成都80年GDP代增長率較高的一年了,但為何這一年會被蘇州超越?
因為早在80年代初期,蘇州的鄉鎮經濟就在悄然萌芽了,在耕地不足和人口更多的矛盾日漸凸顯的情況下,農轉工成了農村改革的趨勢,到了1984年,國家下發了4號檔案,表明要大力推進鄉鎮企業的發展,這更是給蘇州鄉鎮經濟的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能。
很顯然,蘇州此時也就迎來了第一次重大機遇,而蘇南模式便一舉聞名於世,到了1985年,就是蘇州鄉鎮經濟開始爆發的一年,農藥廠、印染廠、線纜廠和模具廠等等大量工廠如雨後春筍般遍地開花。
1985年,蘇州鄉鎮工業總產值已經佔到了全市工業總產值的51.6%,可謂是手握全市工業的半壁江山,所以在這一年,蘇州超過成都也就並不意外,而隨後一直到1990年,蘇州都一直領先成都並保持著一定的差距。
縱觀這十年的發展,蘇州抓住了鄉鎮經濟爆發的機遇,發展如虎添翼,一舉超過了成都。
然後是1991年到2000年,當成都快要反超蘇州時,蘇州又抓住了第二次重要機遇,我們以十年為一個階段,然後每一個階段取頭年、尾年、差距最大的一年和差距最小的一年來分析和梳理。
1991年是近30年,成都離蘇州最近的一年,也是最有希望反超的一年,1991年蘇州的GDP是235億,名義增長率是16.31%,成都GDP是232.78億,名義增長率是19.93,兩城GDP總量的差距可謂是近在咫尺。
為什麼成都這一年的增速超過了蘇州,並與蘇州拉到如此之近的距離?其實不是蘇州慢了,而是成都太快。
1991年,整個四川的鄉鎮企業都得到了迅猛的發展,而成都更是首當其衝,其中就一個雙流縣的鄉鎮企業總產值就突破了20億元的大關,而整個成都的鄉辦工業更是增長了28.7%。
這一年成都輕工業增長了20.1%,重工業增長了17%,在工業產品中,其中汽車增長率為74%,化學農藥和飲料酒水都超過了42%。
這一年,全國第一家證券交易中心在成都掛牌開業,從中國最早的紙幣“交子”到全國第一家證券交易中心,不得不說成都這座城市具備非常超前的金融屬性,而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也在這一年獲批,正式成為了首批國家級高新區。
到了1992年時,成都和蘇州的差距還是非常小,僅有5億的差距,但是到了1993年,成都與蘇州的差距就突然高達109億了,109億是什麼概念,比當時德陽全年的GDP還要高,兩年的時間,兩城的差距從5億到109億,到底發生了什麼?
1992年,國家正式批覆設立浦東新區,意思是要以浦東為龍頭,調整上海的產業機構,並帶動長三角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將大力利用外資,培育更多的經濟增長點,而同年,蘇州也提出外向帶動戰略的佈局,這也就是蘇州第二次重大機遇,外向型經濟。
蘇州的外向型經濟分別在1992年和1993年開始爆發,這兩年的增長率是蘇州近40年最高的,1993年,蘇州的GDP是525.96億,名義增長率高達46.23%,而成都的GDP是416.87,名義增長率只有17.5%。
這一年蘇州的一,二,三產佔比分別是9.5%,64%,26.5%,很顯然蘇州是第二產業主導的城市,爆發力十足,而成都的一,二,三產佔比分別是15.5%,40%,44.5%,而成都的經濟結構就相對比較均衡了,三產略高於二產。
這一年,蘇州的二產和三產都迎來了高速發展,輕工業和重工業的增長率都超過了30%,其中照相機、平板玻璃和絲織品增長率高達40%,而電風扇、吸塵器等家用電器都有非常不錯的增速。
而更重要的是這一年蘇州的對外經濟突飛猛進,全年新批外資專案就有2655個,新增合同外資50.96億美元,而新批的三資企業就高達2532家,合同外資48億美元,那麼成都新批的三資企業有多少?成都此年新批三資企業819家,合同外資10億美元,差距一目瞭然。
這一年,蘇州的工業持續向好,再加上外向型經濟的爆發,所以為什麼和成都拉開如此大的差距也就迎刃而解了。
1992年到1993年這兩年,蘇州太輝煌了,不僅擴大了與成都的差距,同時也擴大了與南京和杭州等多座城市的差距,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就是1992年8月,蘇州崑山的經開區被國家批覆為國家級開發區,這是首例縣級自費的開發區被列入國家級開發區的序列。
另外1992年,滬士電子入駐崑山,這也是崑山首個投資額超過3000萬美元的專案,隨後到了1993年,臺企更是爭先恐後入駐崑山,光這一年就有上百家臺企入駐崑山。
然後時間到了2000年,成都的GDP是1238億,蘇州是1540億,兩城的差距已經來到了302億了,此時蘇州的一、二、三產佔比分是6%,56.4%,37.6%,相比1993年,蘇州在悄然調整產業結構,二產佔比減少較大,三產佔比增加幅度較大。
而成都的一、二、三產佔比分別是9.5%,44.9%,45.6%,相比1993年,成都除一產下降外,二產和三產都有不同幅度的上升,二產和三產相對均衡。
這一年國家批覆了蘇州城市總體規劃,其中明確了蘇州是長三角的重要中心城市,而成都的經開區也在這一年正式進入國家級經開區序列,並且西部首個出口加工區也在這一年落地成都。
縱觀這十年的發展,成都的鄉鎮經濟爆發後與蘇州拉近了差距,而蘇州隨即又抓住了外向型經濟的發展機遇,又與成都拉開了更大的差距。
然後是2001年到2010年,蘇州進一步與成都拉開差距
2001年是這10年裡兩城差距最小的一年,蘇州的GDP是1760億,名義增長率是14.25%,成都的GDP是1396億,名義增長率是12.76%,此時成都GDP佔蘇州GDP的79%。
其中蘇州的工業總產值是4113億,而成都的工業總產值只有1570億,差距還是非常巨大的,不過不是成都太弱,而是蘇州工業太強,比如這一年廣州的工業總產值是3391億,蘇州比廣州還高出了一頭。
這一年蘇州表現最好的是空調,產量高達50萬臺,同比增長了150%,其次是鋼材產量678萬噸,同比增長了41%,另外包括化工和其他家用電器都又不錯的增速。
而成都電子資訊產業和汽車工業增長較快,這一年電子資訊產業實現增加值45.6億元,增長了26.7%,而汽車產量也超過了2.1萬輛,其中電子資訊佔工業總產值的30%,機械工業佔工業總產值的31%。
而這十年裡差距最大的一年是2006年,蘇州的GDP是4948億,成都的GDP是2804億,成都的GDP只有蘇州的56%了,這一年兩座城市又經歷了什麼?
這一年成都和蘇州的二產增速都超過了15%,表現都不錯,但蘇州的三產增速高達16.7%,而成都的三產增速只有11%,要知道成都的三產是大頭,增速慢了,自然也就離蘇州越遠了。
不過這一年成都的工業還是可圈可點,增速高達20.6%,其中四大支柱產業電子資訊、醫藥工業、食品工業和機械工業增速超過了25.9%,值得一提的是這一年,中國首個歐盟專案孵化中心落地成都,這可是成都和歐盟各國企業合作的視窗和平臺。
而蘇州則是二產和三產都呈高增速前進,其中生鐵同比增長66%,顯示器產量4147萬臺,增速43%,膝上型電腦產量2027萬臺,增速51%,數碼相機產量951萬臺,增速55%,看到這樣龐大的製造能力,那麼進出口總額一定也突飛猛進。
這一年蘇州的進出口總額是1405億美元,同比增長了36.2%,而成都的進出口總額只有69.5億美元,差距的確不是一個量級的,這也得益於蘇州外向型經濟的蓬勃發展。
以膝上型電腦為例,那時候臺灣十家膝上型電腦企業,就有九家落戶蘇州,而日本和韓國的筆記本製造廠商也紛紛入駐蘇州,要知道此時蘇州的膝上型電腦產量已經佔到了全球的30%。
更值得一提的是這一年,蘇州率先達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指標,其中崑山、太倉、張家港、常熟和吳江是江蘇省首批實現小康社會的縣級市。
到了2010年,這十年也就畫上了句號,此時蘇州的GDP是9180億,名義增長率是16.9%,成都的GDP是5889億,名義增長率是24.29%,雖然成都奮起直追,但兩城還是相差3291億。
3291億是什麼概念,比當時西安的GDP還要高,不過相比2006年,成都GDP此時已經佔到了蘇州GDP的64%,著實進步不少。
這一年,兩城第三產業的增速差距不大,主要是第二產業增速出現了落差,成都的二產增速表現強勁,高達19.8%,而蘇州的二產增速只有13.3%,這也是成都在這一年和蘇州縮小差距的原因。
這一年,成都的汽車產量增長了44%,傢俱和平板玻璃增速都超過了30%,水泥和半導體分立器件的增速都超過了25%,而蘇州這一年的家用電器產量降幅較大,只有光纜和膝上型電腦保持較高的增速。
那麼此時成都和蘇州相比經濟結構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成都此時的一產、二產、三產的佔比分別是5.1%、44.7%、50.2%,而蘇州的一產、二產、三產佔比分別是1.7%、57%、41.3%,相比十年前兩城的經濟結構來看,成都和蘇州的一產都在下降,二產基本持平,三產大幅上升,兩城在十年的是裡不斷調整經濟結構,在保證二產爆發力的同時,三產也得到了顯著提升。
最後是2011年到2020年,這十年,成都進步非常快,與蘇州的差距是肉眼可見的在縮小
2011年,成都的GDP是7345億,名義增長率是24.72%,這也是成都近20年增速最快的一年,而蘇州的GDP是10670億,名義增長率16.22%,是蘇州近十年增速最快的一年,而此時成都GDP已經佔到了蘇州GDP的68%,相比2010年增加了4%。
這一年成都第二產業繼續高歌猛進,增速近20%之高,其中汽車產量直接翻了一倍,2010年成都汽車產量是9.3萬輛,2011年直接高達18萬輛,為什麼?
因為一汽大眾成都基地在這一年正式投產,從此便開啟了成都的汽車時代,而電子資訊產品製造業的增速也表現不俗,因為2010年底,富士康也正式入駐成都了。
而蘇州在這一年首次進入GDP萬億俱樂部,這一年蘇州的化工、電子資訊、機械製造都有不錯的增速,值得一提的是蘇州新興產業進步神速,增速高達24.7%,比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
另外蘇州在這一年還提出了“一核四城”的發展定位,以姑蘇區為核心,然後4個方向分別打造生態科技城、太湖新城、高鐵新城和綜合商務城。
這十年裡差距最小的一年是2019年,2019年成都的GDP是17012億,名義增長率是8.37%,增速在前十名城市裡排名第4,而蘇州的GDP是19235億,名義增長率是5.32%,增速在前十名城市裡排名第9,僅高於天津。
此時成都GDP已經佔到了蘇州GDP的88.4%,相比2011年增加了20%,不得不說成都這幾年的發展速度著實驚人。
這一年成都總體來說表現不錯,除了五大支柱產業增速不錯以外,新興網際網路產業發展較快,增速高達32.7%,而新興產業也有不錯的勢頭,其中太陽能電池增長了103%,城市軌道車輛增長了70.4%。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的進出口總額已高達5822億元,同比增長了16.9%,其中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為2532.9億元,增長近20%,特別是對歐盟的進出口增長較多,這都得益於一帶一路的戰略佈局。
而2019年蘇州雖然增速較慢,但是還是有亮點的,特別是先進製造業發展較快,製造業新興產業產值高達18000億,佔了工業總產值的半壁江山,這也將是未來蘇州快速發展的強大動能。
而值得一提的是民營企業同樣蒸蒸日上,民營工業企業產值佔了蘇州工業總產值的36%,相比去年進步不小,另外蘇州還在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量關閉了產能過剩且落後低端的企業,為後續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地基。
最後到了2020年,蘇州的GDP是20170億,名義增長率4.86%,成都是17716億,名義增長率4.14%,因為疫情對三產的影響較大,成都與蘇州的距離又拉大了一點,此時成都GDP佔蘇州GDP的87.83%,相比2019年的88.4%有所減少,為什麼疫情對成都的影響更大,因為成都三產佔比更高。
此時成都的一、二、三產佔比分別是3.7%、30.6%、65.7%,而蘇州的一、二、三產佔比分別是1%、46.5%、52.5%,可以看見兩城的經濟結構與幾十年前相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蘇州1993年的二產佔比是64%,現在只有46.5%,而成都1993年的三產佔比是45.6%,而現在是65.7%。
可見成都與蘇州在飛速發展的同時都在把經濟結構調整得更加合理化,兩城都經歷了去產能去庫存的壓力,都在深化供給側改革,都在極力推動製造業的升級與新興產業的培育,經濟結構的重心也都在往第三產業轉移,不得不說近40年,兩座城市能發展到今天的成就有機遇也有挑戰,都非常不易。
總結
我們把40年拉成一條長線來看,1981年-1984年成都領先蘇州,1985年蘇州超越成都,然後1991年是蘇州超越成都之後,成都離蘇州最近的一次,隨後一直到2020年,成都也沒有達到1991年兩城的差距,縱觀這40年,兩城的差距確實越來越大。
但是就2011年到2020年這十年來看,成都又在逐步與蘇州縮小差距,那麼在下一個十年,你認為成都能反超蘇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