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倪 浩 趙覺珵
編者的話:臨近年底,中國央行宣佈年內第二次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訊息極大提振市場情緒,國內股市應聲上漲,也讓市場對明年中國經濟產生多種預期。在中國經濟穩定增長的大背景下,老百姓最關心的衣食住行,明年會不會漲價?投資股市、買賣房產,明年是不是好時機?工資、退休等問題,明年會不會有新變化?《環球時報》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我的房子明年會保值嗎”
中國房地產市場在2021年充滿變數:房產稅即將試點、學區房政策加碼、房企信貸環境收緊、恆大陷入債務危機,種種因素讓房市在下半年轉向深度調整。“我的房子明年會保值嗎?”幾名採訪物件表達了對明年樓市走勢的不確定心理。
今年10月,全國人大常委會發布《關於授權國務院在部分地區開展房地產稅改革試點工作的決定》,標誌著醞釀多年的房地產稅改革“靴子”終於落地,這一政策變動也被視為影響未來數年中國房地產市場走向的重要因素之一。路透社近日對14家機構的一份調查報告預測,2022年中國房價將繼續承壓,上半年可能會出現約1%的下跌。
儘管房地產稅的試點城市、稅基、稅率等尚未明確,但已引起有房者和購房者的關注,前者擔憂房地產稅會讓房價大跌,後者則充滿期待地繼續觀望。
在當地擁有3套房屋的南京市民陸先生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時表示,他已準備將2套房子分別過戶給父母和孩子,以規避可能徵收的房地產稅。“雖然南京不太可能是試點城市,但大家都擔心房地產稅會影響所有地區房價”,陸先生說,他也在和房產中介溝通,尋找賣出1套房子的機會。但近期南京房價持續走跌,這讓他一直沒能下決心出售。
近期國內多家機構釋出的研究報告普遍認為,房地產稅試點在短期內可能會增加供給、減少投資需求,導致房價下行壓力加大,但影響程度還看具體稅率和稅基的大小。
中指研究院本月釋出的《中國房地產市場2021總結&2022展望》報告預測稱,2022年,中國商品房銷售面積或出現下滑,銷售均價結構性小漲2%至3.5%。從房價上看,未來土地市場結構或不斷最佳化,購房需求會聚集在更有人口吸引力的城市,即一二線城市。
這實際上也是2021年國內房價出現的分化趨勢,在北上廣深等城市出臺各類政策調控房價同時,一些城市卻在阻止房價過快下跌,例如安徽安慶、湖南株洲等地均曾出手打擊低價甩賣、惡意降價等行為。
紅塔證券研究所所長李奇霖稱,隨著“房住不炒”政策落地,房價趨於平穩,房價收入比改善,居民購房能力增強。同時政府可透過加大保障性租賃住房的建設,形成託底效應,也對居民購房能力形成一定支撐。不過,一些研究報告也指出,2022年對中國房價影響最大的因素是土地成本和通脹壓力,若二者不能緩解,房價仍有上漲壓力。
“在股市基金,我明年能賺到錢嗎”
“距離2021年A股收官還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我感覺今年的收益還可以,達到預期目標了。”身為工薪階層的張先生已炒股多年,他在接受採訪時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說,“2021年大盤波瀾不驚,上證綜指目前也就上漲了5.7%,這在全球主要股市中並不是一個很好的表現。但今年對於有些股民來講,其實是個不錯的年頭,因為不少個股,尤其是創業板一些股票今年都表現出非常好的投資價值”。
在大白馬、大市值股票頻頻閃崩的2021年,張先生投資的幾隻創業板股票,讓他獲益匪淺。而投資者王先生今年資產配置仍然以基金為主,極度厭惡風險的他,本著價值投資的理念,挑選的是風格穩健的基金,全年下來收益跟大盤一樣波瀾不興。他告訴記者說,“今年的收益跟買銀行理財差不多,但能夠接受”。
2021年即將收官,各大券商開始對2022年的經濟政策、經濟執行以及A股的走勢做出判斷。中銀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總監徐高表示,2022年中國宏觀經濟將呈逐步回升態勢,特別是下半年經濟增速會有所提高,整個經濟將穩定執行。他認為在經濟復甦的大背景下,2022年A股指數表現將相對平淡,結構性機會較強。他看好地產基建、金融及消費板塊。
華西證券首席策略師李立峰表示,中國經濟已步入新常態,並不寄望於2022年A股出現普漲行情。他認為,經濟發展模式從“粗獷式”發展轉向成“高質量”發展模式,因此明年行業配置的重要考慮要素,圍繞著“高質量發展”的主線配置,如新能源、半導體等。
機構普遍對A股2022年資金面持樂觀態度,國際投行普遍唱多A股。高盛首席中國股票策略師劉勁津表示,2022年將有約750億美元北向資金流入A股,在北向資金淨流入持續增加、居民資產配置逐漸向股市轉移等預期影響下,充裕的流動性將為A股向好提供有力支撐。預測也顯示,居民資產配置時以公募基金形式進入A股,仍然是重要的選擇。
“我會延遲退休麼”
延遲退休是2021年社會最為關注的熱點話題之一。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逐步延遲法定退休年齡。6月30日,人社部公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按照小步調整、彈性實施、分類推進、統籌兼顧等原則,穩妥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
我國現行法定退休年齡為男職工60週歲,女幹部55週歲,女工人50週歲。而這種退休規定是新中國成立初期時根據當時人均預期壽命等因素確定的。現在,中國經濟社會已發生巨大變化,退休年齡總體偏低的問題顯得越來越突出。
2021年中釋出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的結果也提示,與2010年相比,中國16至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減少4000多萬人,佔比下降6.79%。而60歲及以上人口達到2.6億人。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教授李長安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實施延遲退休有著非常必要的現實意義。從全球來看,中國退休年齡偏早,遠遠早於美日等西方國家。李長安說,“中國目前的法定退休年齡是上世紀50年代制定的,而現在中國人口預期壽命已接近80歲,這為延遲退休奠定現實基礎”。
李長安認為,中國實施延遲退休是統籌兼顧各種因素的綜合考慮,中國勞動人口不斷下降,社會養老保障的負擔也越來越沉重,延遲退休應該儘快納入日程。
對於勞動市場上的“35歲現象”,李長安表示,“這本質上不是失業問題,涉及的是勞動力在一定年齡階段轉換崗位的職業再定位問題,因此很多人會認為延遲退休可能會對年輕人就業造成很大影響,實際上,這種影響是比較小的”。
李長安表示,延遲退休後的勞動力就業與年輕人就業還是有很大的差異,相關的配套措施需要配合延遲退休政策落地。
“明年我會漲工資嗎”
收入能否繼續增加、錢包能不能再鼓一點,這永遠是老百姓對新一年最大的期待之一。根據國家統計局釋出的最新資料,今年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6265元,兩年平均增長5.1%,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近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的不同職業人士普遍表示,雖然工資在逐年增長,但考慮到物價等因素帶來的壓力,依然希望透過稅收等分配調節手段,進一步增加收入。
陳女士目前是豐臺區政府的一名公務員,年收入在十六七萬左右,她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雖然工資每年都在按部就班上漲,但漲幅比較有限,尤其是對比物價。“雖然除工資外也有一定補助和福利,但真正能夠花出去的錢漲得不多”,陳女士說,她目前還在為買房積攢首付。
在上海工作的小學教師呂女士也有同樣感受。“每個月到手1萬塊左右,寒暑假時更少”,呂女士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作為本地人,這些工資足夠她生活、消費,但在上海並沒有“中產”感覺,“畢竟買房買車還得靠家裡貼補一下”。呂女士說,她沒有聽說教師薪資集體上調訊息,工資也是隨著工作年限、職稱等提升。
北京某部隊的一名中校級軍官程先生給《環球時報》記者算了一筆賬,目前其每月工資大約為1.2萬元,不過隨軍家屬、父母等均享有一定補助,再加上醫療、住房等方面福利,這讓其真正可支配的收入在近幾年上漲。
相比體制內行業,各地的網際網路和高科技企業普遍被認為有更高的薪水,這從各高校計算機專業的熱門程度中也可見一斑。智聯招聘此前釋出的《2021年網際網路產業求職指南》顯示,北京網際網路產業平均招聘月薪酬為16568元,深圳為14338元,上海為15448元。深圳一家大型網際網路企業的工程師馬先生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由於公司業務發展不錯,他預計今年稅前年收入將超過50萬,相比前一年上漲10%。“這其實是經濟發展趨勢以及網際網路公司本身特點決定的。當然,也是每個‘996’帶來的。”馬先生說。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楊偉民近日提到,今年居民消費增長依然受到制約,根本原因是居民收入還不高。如何整體上提高居民收入佔國民收入的比例,合理分配勞動報酬與其他要素報酬的比例,這既是推動共同富裕要解決的問題,也是它的應有之義。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對於2022年收入增長預期基本穩定,但強調仍有大量工作要做。白明表示,改善居民收入依然要從“做大蛋糕”和“分蛋糕”入手,一方面繼續推動經濟發展,另一方面要理順收入分配關係,更加重視分配和再分配。整體目標應當是保障收入增長不能長期滯後於經濟發展,否則會缺乏最終消費,導致經濟的無效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