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分享我的旅行故事,東北其實有很多好玩的地方。今天要介紹的是街津口赫哲特色民族村,街津口位於黑龍江下游的同江縣境內,距離同江市區東北45公里處。
這裡是一個特別適合自駕的景點,從哈爾濱出發,第一站可以到佳木斯稍作停留,然後直奔街津口。我第一次去街津口是在8月末,秋色漸濃,公路兩側都是金黃色的萬畝良田,非常壯觀。出人意料的是,一路高速鮮見其他車輛,這也是黑龍江經濟欠發達的一個表現吧,但絕對適合自駕遊。
20世紀60年代,一首描寫赫哲族人美好生活的《烏蘇裡船歌》唱遍了中國大江南北,唱出了赫哲人對民族文化的自豪和對家鄉生活的熱愛。在黑龍江南岸的街津山腳下,有一個三面環山一面臨水的小村莊。這個與俄羅斯隔江相望的村落,是赫哲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街津口赫哲族漁業村。100多座赫哲族特色的民居依山傍水而建,500多位赫哲族人生活在這個彷彿是童話世界的村莊裡。
在歷史上,赫哲族人一直過著夏天江上捕魚,冬天上山圍獵的生活,街津口的男人們從小就跟隨父輩學習生存的本領。按照祖先的傳統,男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挨凍受餓,身受險境,都是常有的事。這些獨特的經歷和考驗他們逐漸養成了自強的性格。
冬天的山裡,氣溫有時會降到零下四十幾度。赫哲族人就是在這片冰天雪地裡頑強地生存的。村裡老人回憶說,當年晚上怎麼睡覺?在雪中撲稜撲稜的雪,把狗皮鋪上了,狍皮鋪上了,被子就這麼折過來像麻袋似的,腳底下分到腰部,把兩隻腳一伸,兩邊搭一下,就這麼對付睡一宿。什麼苦都能吃,頑強地活著。
在赫哲族的“伊瑪堪”裡,吃苦受難、瀕臨險境時,就會得到神奇力量的幫助。神奇的力量往往以女人的形象出現,化身為英雄的妻子。因此在赫哲族人看來,女孩子也要從小經受生活的磨鍊。在很多人的記憶中,出江捕魚是必須要學習的技能。對街津口人來說,“淺水淺灘撈小魚,大江大河網大魚”,要想撈到大魚,就必須到大江大河中去迎接挑戰。
村民尤大姐回憶說,一天跟隨父親出去打魚去,浪太大了,就把船推到江邊打橫了。打的魚也被大浪衝走了,網也都衝出去了。她的一個小叔就掉坑裡去了。這下把父親急壞了,緊接著就跳進了水裡,把小叔救起來了。
在街津口村,幾乎每家每戶在出江捕魚時都曾有過這樣危險的經歷。在風口浪尖上討生活,赫哲人習慣了與漁船、漁網為伴。在他們看來,只有“夏抗風浪,冬冒嚴寒”,才能夠頑強生存下來。我們赫哲族人的生活,過去老祖宗前一輩都是這樣的。
當地漁民常說,“三江有吃不盡的魚,有穿不盡的魚皮衣”。與中國大多數地區不同的是,赫哲族生活的區域,沒有棉花,不養桑蠶。但是他們憑藉著智慧和巧思,取材自然,用魚皮做成保暖的衣服。穿在身上。在赫哲族的傳統中,做魚皮衣的過程複雜而辛苦。
雖然在今天,赫哲族人的日常生活中魚皮衣已經失去了實用的價值。但是作為一種民族文化,它依然承載著赫哲人對過去的記憶。如今60多歲的尤大姐從小就跟著家裡長輩學習製作魚皮衣,現在是魚皮衣製作技藝的國家級傳承人。50多年來,她堅守著這門古老的手藝,想讓它留下來,傳下去。
尤大姐介紹說,這個鞋叫“烏拉”,冬天上山打獵穿的。割得烏拉草放進鞋裡,就會感覺熱乎乎的。還有我們現在正在做的魚皮裙,是過去女人穿的。魚皮衣的味道,就是三江的味道,是赫哲族人熟悉又親切的味道,包含著赫哲族人對家鄉的深厚情誼。
街津口人說,“魚兒是個寶,吃穿向它要”。魚皮衣是來自祖先的智慧結晶,是穿在身上的赫哲族歷史。在生產力非常低下的情況下,能夠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存下來,頑強地跟大自然進行鬥爭,或者在抵抗過程中來適應自然,這就是赫哲族文化的自強不息的根脈。直到今天,在他們身上依然能感覺到這種文化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