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中國志願軍在彭德懷總司令的帶領下跨過鴨綠江,開始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道路,這次我們面對的敵人是從它建國開始,大型戰爭中沒有輸過的美國,尤其是二戰結束後,美國的實力更加強大。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自詡(xǔ)“天下無敵”的軍隊,卻一度被志願軍打到懷疑人生,這固然與我們最可愛戰士的戰鬥力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除此之外與毛主席的英明果決的戰略眼光和高瞻遠矚的智慧是分不開的,尤其是抗美援朝初期,毛主席對敵人運用的幾個“欺詐”策略將以美軍為首的20萬聯合國軍耍的團團轉,毛主席究竟用了什麼策略?又起到了怎樣的效果呢?
如果對這個話題感興趣,還請各位幫忙“長按2秒點贊按鈕”來個強烈點贊。並且“關注”一下,以後常來,不迷路。
志願軍入朝前的形勢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各國實力重新洗牌,朝鮮半島也以“三八線”劃分成為南、北朝鮮。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北朝鮮軍隊一路向南進軍將南朝鮮打了個措手不及,這種猛烈攻勢下,極短的時間內,南朝鮮超過百分之九十的地區都被北朝鮮佔領,距離北朝鮮的目標也只差了最後一步。
然而國內方面,毛主席知道朝鮮戰爭爆發的訊息後,不免有些擔心。其實早在戰爭爆發之初,毛主席就有一定的擔心,南朝鮮的問題往小了說是牽涉美軍的利益,往大了說,一旦北朝鮮勝利,增加的是社會主義陣營國家的影響力,這也意味著很多事上,美軍勢必不能置之不理,正因如此朝鮮戰爭剛一開始後,毛主席就令周總理和聶帥等人提高警惕,密切觀察美軍的動向。
果不其然,9月15日美軍在仁川登陸,朝鮮戰場局勢瞬間發生逆轉,進一步證明了毛主席的猜想,其實毛主席的預測並非沒有依據,早在1949年解放戰爭進入最後階段時,也就是在渡江戰役打響前,美國就曾想方設法推動國共雙方劃江而治,不過恰逢此時柏林危機爆發,美軍無暇東顧,我軍抓住機會直接發動了渡江戰役,打到長江以南這才得以順利統一了全國。
(油畫渡江戰役)
隨後南北朝鮮和東德西德走向了相同的命運,在這種微妙的平衡下,表面上維持著相對的和平,但6月北朝鮮的攻勢將這種平衡瞬間打破,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出兵朝鮮,這也就意味著戰爭的升級,中國作為相隔一江的鄰國勢必不能獨善其身,唇亡齒寒是老祖宗留下的不變真理,接下來就是見證偉大領袖毛主席軍事策略的重要時刻。
毛主席未雨綢繆,暗中調兵遣將
朝鮮戰爭爆發的訊息傳到國內後,毛主席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句話既代表著各方勢力也代表了戰爭即將升級的走向。戰爭局面一旦擴大,那麼很可能會對鴨綠江以北的我國領土造成威脅,為了防患於未然,從7月7開始,毛主席先後召開兩次會議,商討組建東北邊防軍事宜。
從“東北邊防軍”這個名字來看,似乎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乍一看很容易就讓人聯想到,這或許是一支守護邊境的巡查部隊,人數不會太多,戰鬥力也不會太強。然而正是從這個普普通通的名字開始,毛主席就已經運用了策略,開始了佈局,讓敵人相信這只是一支為了加強守護我國邊境的小規模戰力。
事實上,我軍在毛主席的英明指示下,已經開始了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東北邊防軍”也並不是小股的地方部隊,而是由原四野主力第13兵團下屬的38軍、39軍、40軍以及原東野第五縱隊演變而來的42軍四個軍的兵力,外加包括三個炮兵師在內和其他兵種共同組成的龐大主力軍隊伍。
毛主席親自定下的這個番號,對美軍具有很強的欺騙性,為了迷惑美軍及各種情報人員和特務的視線,主力軍在到達中朝邊境前也做了很多的準備工作。比如當時的38軍、39軍兩支部隊已經由作戰轉為生產,正在河南地區參與農作勞動,接到任務的第一時間,就在上級命令下,發動當地老百姓頂替部隊進行勞作秋收的工作,造成部隊依舊在河南生產的假象,實際上已悄悄潛回東北邊境,以東北邊防軍的名義進行暗中部署和作戰準備。
40軍離得更遠,他們當時正在廣東地區“剿匪”,接到命令後由地方部隊接替他們的剿匪任務。三股兵力正在向著東北中朝邊境地區悄悄前進,而這種策略還真的瞞住了敵人,一直到開戰都沒發現那支他們不重視的“東北邊防軍”竟然隱藏了這麼大的秘密。
東北邊防軍集結後,當時的隊伍中還存在著一些特務和情報人員,為了不打草驚蛇,上級指揮部並未實施抓捕,而是暗中調查將所有的特務都找了出來,直到行動前一天才突然發起抓捕行動,將這夥特務一網打盡,避免了入朝後資訊洩露。
為了讓戲更加逼真,主力部隊到達邊境前,上級特意下達指令,到達指定地點後,駐紮準備期間任何人不得提及之前的番號,一律使用臨時假番號和代號表示,連武器和裝備都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偽裝和掩藏。同時為了不被敵人的裝置監測到訊號,連無線電臺的使用都進行了嚴格限制。
這種“戰略欺騙”讓抗美援朝初期,我軍可以佔盡先機,一入朝就打了漂亮的一仗,策略的實施離不開毛主席的智慧,也離不開百姓和地方的配合,證明了我軍部隊如鐵的軍紀,雖然我們在裝備武器方面和當時的聯合國軍相距甚遠,但中國軍隊最終能將美軍打的落花流水,憑藉的就是多方位的配合與戰術的運用,以及戰士們強大意志,這些條件都為最後勝利埋下伏筆。
志願軍入朝,美軍再次中計
1950年10月19日晚,彭老總帶領志願軍部隊正式入朝。當時的艱難,活在和平時代的我們可能很難想象。舉個例子,我們的志願軍戰士入朝後,吃的是凍土豆,一把雪就著一口炒麵,而美軍計程車兵們還在挑揀肉罐頭不夠好吃。在戰備力量上也是如此,當時的美國掌握著絕對的制空權,這就意味著單就在隊伍隱蔽入朝問題上就有很大的困難。
為了奪取先機,也為了迷惑美軍部隊,入朝前毛主席親自下令要志願軍戰士們選在美軍偵察機視野盲區的夜間行軍,還要隱蔽潛行,志願軍戰士們都克服了下來,連渡江都是悄無聲息的。為了增加隱蔽性,志願軍入朝時取消了歡送儀式,入朝後的行進過程更是提前就將衣物上的漢字、肩章等反射性物品摘除。一旦行軍過程中遇到敵人的偵察機,戰士們都要原地停下來進入隱蔽狀態,即便遭到敵人的轟炸也要保持一動不動,以免暴露主力部隊視野。甚至戰士們在入朝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連一頓熱飯都沒吃過,就是為了不留下任何痕跡。
10月25日,東西線志願軍按照預定計劃到達指定位置,這距離戰士們渡過鴨綠江已經快一個禮拜的時間了,美軍對志願軍入朝這件事絲毫不知情,可見當時保密工作做的有多到位。甚至在雙方已經交戰,美軍仍然不知道他們的對手已經換成了志願軍戰士們。
一直到26日,志願軍部隊的一個運輸小隊被俘,美軍進行審問發現這支隊伍既不懂朝鮮語也不懂日語,才確定是中國軍隊。不過被審問的戰士們的話也再次誤導了美軍,讓他們天真以為這不過是為數不多的中國志願參戰人員,根本不是正規部隊。在明面的關鍵戰役上,他們確實也沒有見到任何的“中國軍隊”,更加證實了他們認為的中國軍隊並未入朝的猜想。
從志願軍入朝開始,就意味著我們進入了“敵明我暗”的有利環境,這也促使著志願軍的第一次戰役取得了相當輝煌的戰果,美軍王牌第一師遭到重創,南朝鮮第六師幾乎被全殲。這一戰打出了志願軍計程車氣,也打破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讓美軍此前放下的豪言“回家過感恩節”化為一片泡影,迅速穩定了朝鮮戰局。
面對這種勝利,國內媒體本應該釋出相關報道鼓舞人心,但毛主席顯然另有打算,他交代相關工作人員告訴新華社,將這次戰果進行淡化和縮減,只播報了一條“朝鮮軍隊在志願軍的協同下打了一場勝仗”在殲敵數量上也故意說成了“殲敵6000”,再次迷惑美軍的判斷,讓他們誤以為我軍入朝參戰的人數僅為5萬左右,令他們想不到的是,38萬志願軍戰士枕戈待旦,在接下來的戰鬥中將給予他們沉重打擊。
電影《長津湖》的上映為我們展示了歷史的畫卷,而真實的情況遠比影視作品更加殘酷,從這一戰結束後 ,美軍才真正意識到毛主席戰略的可怕,但此時的他們卻早已掉入毛主席事先佈下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