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援引美國《華盛頓郵報》的報道稱,美國情報機構發現,“俄羅斯正計劃最早在明年初,發起一場針對烏克蘭的攻勢,預計俄軍將動用100個營級戰術群,共計17.5萬名士兵大規模進攻烏克蘭”。
為了證實上面那些報道不是無中生有,《華盛頓郵報》還拿出包括衛星照片在內的“情報檔案”,這些檔案顯示,俄羅斯軍隊正在4個地點集結,至少50個營級戰鬥群已經部署到位,一同部署的還有“新到達”的坦克和自行火炮等重灌備。
不過我們以客觀的立場來看,俄烏真有可能在短期內爆發大戰嗎?恐怕未必。今年上半年,烏政府和親俄武裝剛剛達成停火意向,這幾天連政治上的“口水仗”都沒有,就要直接開打?這顯然是一種反常表現。雖然就東歐一帶的地理環境和“戰鬥民族”的彪悍作風來看,冬季作戰或許並非不能克服的困難,但毫無“政治預兆”就準備開打的戰爭,怎麼看都不符合現代國家的外交思維。
而且,從近期烏克蘭方面得到的軍援來看,基本只是土耳其的無人機,以及其他北約國家提供的單兵輕武器和反坦克導彈。可以說,烏軍若真正集結重兵和俄軍硬碰硬,根本佔不到什麼便宜。倒是一些與陰謀論有關的觀點更有說服力,譬如美國透過炒作相關輿論、製造緊張氣氛,以達到拉抬美債和美股行情的效果,進而穩定其國內經濟。
而從專業角度來看,光是“俄羅斯集結100個營級戰鬥群”的描述,就讓人高度懷疑相關報道是“軍盲記者”編出來的。現代戰爭早就不需要像一戰和二戰那樣,在狹小的地域內填滿成群結隊的兵員和重灌備,人員規模和裝備數量的決定性作用正在不斷下降。為了提升作戰效率和軍隊生存性,人員和裝備都是分散配置,這種趨勢已經越來越明顯。
在資訊化水平不斷提升的當下,一支重灌營級部隊,已經可以獨立承擔幾十甚至上百平方公里範圍內的作戰任務,而倘若是數字化程度更高的部隊,分散作戰程度還可以進一步提升。以俄羅斯陸軍軍改的要求來看,俄軍的“營級戰鬥群”追求較高的整合度,與中國陸軍的合成營相比,俄軍“營級戰鬥群”的規模略大一些。雖然在資訊化、數字化和智慧化方面,俄軍依舊與我們有差距,但這種“營級戰鬥群”已經是俄羅斯陸軍在現有條件下最好的改革方向了。
既然是軍改,自然有種種困難需要克服,人員素質提升、裝備效能提升、人與新裝備的磨合、戰鬥力的形成,這些都需要不菲的時間和資金成本。可以說,如果像報道中提到的那樣,俄軍一下子部署了100個“營級戰鬥群”,那不僅意味著俄羅斯陸軍軍改工作“坐了火箭”,更意味著“戰鬥民族”幾乎把大半的陸軍家底都壓在了俄烏邊境上,根本就不現實……
最後還有一點,西方輿論炒作“俄烏即將開打”的內容,居然嚴重缺乏對雙方後勤方面的報道,這可謂是新聞的致命傷。現代戰爭中,後勤物資的供應是制約戰爭持續的核心因素,越是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對後勤的需求就越是苛刻,偏偏在這方面,西方媒體始終給不出證據,看來所謂的軍事新聞全靠他們用嘴瞎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