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某博上面有一條熱搜讓我很震驚,因為熱度很高,網友的評論積極性也很高,可是當我開啟評論區的時候,發現一條評論都沒有展現出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平臺給出的提示是“博主已開啟評論精選”,而評論量超過了6000條,難道一條好的評論都沒有?
具體是什麼情況呢?可能要跟熱搜的內容有關。近日,第一財經引用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北大匯豐商學院教授樊綱的一段影片引發熱議。
樊綱表示,現在經常有人說房地產有很大的泡沫,我不贊同。因為近些年來70個大中城市的房價平均漲幅只有1%左右,而城市居民的平均收入卻有5%-6%。房地產市場沒有那麼大泡沫,因此現在沒有必要出臺政策去壓泡沫,而應該是去解決一些結構問題和區域性企業的問題。
樊綱的一番話,讓很多懶得評論的網友來了興致,只可惜評論顯示不出來。
為什麼樊綱的言論能夠引發網友廣泛的質疑呢?只是因為樊綱的言論缺乏一定的說服性。
第一、房價平均增速遠超1%。樊綱表示,我國城市的平均房價增幅為1%左右,而收入增速卻高達5-6%,因此房地產不存在泡沫。
從樊綱提供的這個資料來看,具有一定的道理,畢竟最近一兩年的房價平均漲幅確實沒有那麼猛,平均漲1%是可能的。
可是看房價有沒有泡沫不能只看一年的增速,至少應該縱向對比20年的資料吧?
20年前,人們想要買房的話,需要兩個錢包,也就是夫妻兩人辛苦幹幾年能交首付;
10年前,人們想要買房的話,需要4個錢包,夫妻兩人的積蓄加上男方父母的養老錢,可以勉強交首付;
現在,人們想要買房的話,需要6個錢包,夫妻兩人的積蓄再加上雙方父母的養老錢,可以勉強交個首付。
請問,這是房價的漲幅快還是居民收入的漲幅快?
可能有人會感覺這種對比太過籠統,那麼我們就用資料說話。
2000年的時候,上海平均房價為3326元,2021年11月,上海新房成交均價為57442元/平米。
21年時間漲了17倍多,每年的複合增長率為14.5%。這個漲幅恐怕輕鬆跑贏大盤指數,炒股遠遠沒有炒房賺錢快。
我們再以深圳為例,2000年深圳的平均房價為5412元/平米,2020年為87957元/平米,20年時間上漲16.25倍,每年的複合增長率為15%,深圳的平均漲幅比上海還要略高一點。
可能大家覺得北上廣深的房價漲幅不太具有說服力,畢竟人口流入太大。那麼我們就以大家不太注意的二線城市常州為例,2015年這裡的平均房價為6714元,2020年漲到了17332元,5年時間漲幅達到了2.58倍,每年的複合增長率為21%。
試問有多少2015年月薪為6714元的常州人能在2020年每個月賺到17332元?
總的來說,房價的平均增速是遠遠超過1%的,我們不能因為短期增速降為1%,就對其餘時間的快速增長視而不見。
第二、增長的基數大不相同。我們以深圳為例,很多100多平的房子價格都在1000萬以上,就算每年上漲1%,也是上漲了10萬元。反觀員工的工資,去年8000元/月,今年上漲了6%,每個月多了480元的收入,一年也就是5760元。
10萬元和5760元,哪個數字更大一點呢?
第三、收入還要減掉物價的上漲。因為大多數人買房的時候不可能不吃不喝,都是把省下來的錢買房的,這意味著我們想要買房就要對抗物價的上漲,而我國的CPI指數在2.5%左右。表面上看我們的收入每年增長了6%,而實際上增幅只有3.5%。
更多的年輕人收入增幅是負數,為什麼會這樣呢?
很多人懷揣著暴富夢來到深圳,每個月8000元看似不少,但是經受不住房東漲房租。去年的房租每個月2000元,今年可能就變成2500元的,你的工資每個月雖然上漲了480元,還不夠房租的漲幅,這還沒算上其他東西的漲價。
房價有沒有泡沫,我們不知道,我們知道的是,買房並沒有那麼容易。
當然,我們並不能因此抱怨,因為抱怨並不能給自己增加收入。我們應該想的是怎麼抓住時代的紅利?
對於普通人來說,當下的紅利是什麼呢?
短影片、直播帶貨、影片帶貨、元宇宙等全都是機會,我們不能貪多,只要專注一個領域做到極致,你就能賺到意想不到的收入。
用媒體思維全網覆蓋,讓產品銷售慕名而來!
未來所有的商業競爭,都會聚焦在媒體傳播上。一家公司或一個老闆,如果媒體思維短缺,註定會提前敗下陣來。
請記住:沒有傳播度,就沒有認知度;沒有認知度,就沒有美譽度;沒有美譽度,何來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