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2月19日,一架蘇聯客機未經任何通報,突然闖進我國邊境,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的一個農場上迫降。
邊防雷達站發現這架來歷不明的飛機後,心下一驚,立刻聯絡當地警方封鎖現場,並將該訊息層層上報到了中央。
這架不請自來的飛機,有何目的?
在飛機迫降之後,一個蓄有大鬍子的蘇聯人主動走出飛機。
他向正在警戒的我國公安人員,表明了來意:這架蘇聯客機,是被他劫持到這裡的;機上現有38名乘客、5名機組人員。
他本人名叫阿里穆多拉夫,曾是蘇聯的一名飛行員。之所以劫持客機到這裡,是因為他要到中國避難。
而對於我國而言,這不是一次普通的劫機事件,而是事關中蘇兩國關係的外交事件。
阿里穆多拉夫為何要冒著巨大的風險,劫持客機來我國避難?考慮到中蘇關係,我國又如何解決這件事情呢?
一個被迫得了“精神病”的蘇聯飛行員
阿里穆多拉夫,出生在亞塞拜然。那時蘇聯還沒解體,亞塞拜然是蘇聯的15個加盟共和國之一,所以他應該算是蘇聯人。
關於阿里穆多拉夫劫機的原因,眾說紛紜。根據他自己的說法以及後來媒體曝出的訊息,大概可以理出一條其生平脈絡。
阿里穆多拉夫從小品學兼優,考上了蘇聯飛行員之後,進入蘇聯民航局工作。
因為這份工作,他需要經常飛行。
但阿里穆多拉夫深陷愛河後,這樣的生活便出現了問題——他不能忍受與妻子長期分隔兩地。
於是他向上司申請,希望能把自己調到空管崗位,穩定下來。
然而他的單位存在著嚴重的腐敗現象。他沒有背景,又沒向領導行賄,被調到了西伯利亞某個機場的空管崗位。
蘇聯的經濟核心地帶在東歐,西伯利亞算是偏僻之地。也就是說,阿里穆多拉夫等於是被流放了。
本就心懷不滿的阿里穆多拉夫,帶著滿腹委屈來到西伯利亞,成為了一個基層的工作人員。
工作地點雖然變了,但工作的環境和氛圍還是老樣子。
彼時的蘇聯,內部腐敗墮落,行賄受賄幾乎成了常態。
阿里穆多拉夫沒有背景,又不肯行賄,兢兢業業地工作了許多年,卻一直得不到提拔任用。這讓他非常苦惱。
同事看不過去,告訴他:你去找領導的時候,得帶一瓶好酒,才能獲得升遷。
阿里穆多拉夫抱著嘗試的心態,高價購買了兩瓶好酒,找到領導請求升遷。
誰想到一直對他不假辭色的上司,竟然真的態度大變,熱情得不行。
而且很快就讓他升遷了。
事情到這裡本來應該結束了,然而阿里穆多拉夫這人有點軸。
他想不明白為何自己兢兢業業幾十年,還比上向上司行賄一瓶好酒。
於是開始長期地向上舉報,希望蘇聯紀檢部門,能處理受賄的上司,還他一個公道。
結果可想而知,當時蘇聯內部,腐敗的官員又何止一個西伯利亞機場的領導?
官官相護之下,受賄的領導沒事,阿里穆多拉夫卻被一再降職,又回到了曾經最基層的崗位上。
更關鍵的是,這種變故不但讓他在工作之中備受排擠,曾經愛他的妻子也開始態度大變,時常提及要跟他離婚。
甚至因為經常向上舉報,還被強行判定精神有問題。
從一個前途光明的飛行員,到被迫成為“精神病”,阿里穆多拉夫想不明白自己錯在哪。
人微言輕,他沒辦法改變當時蘇聯的腐敗現象。這種心裡矛盾帶來的窒息感,讓他萌生了逃離蘇聯的想法,並最終導致了劫機事件的爆發。
阿里穆多拉夫人生的不幸只是時代背景下,蘇聯很多普通人一生的剪影。
但由他劫機事件帶來的波折,直接影響到了中蘇兩個大國的外交關係。
那麼,這件事最終是怎麼處理的呢?
一件不幸的劫機事件,最後卻變成中蘇關係改善的契機
拋開阿里穆多拉夫這個人,站在中國和蘇聯兩個國家的背景下,這次劫機事件對雙方來說,都是一個很大的考驗
彼時,中蘇關係正存在著考驗。對蘇聯來說,一名“背叛”了蘇聯的飛行員劫持蘇聯客機飛往中國領土,是一件在國際上非常掉面子的事情。
處理不好的話,很可能引發雙方新的外交衝突。
但在全球的注視下,中國既沒有把從蘇聯“叛逃”的阿里穆多拉夫當成“英雄”,在輿論上攻擊蘇聯;也沒有在被挾持的那幾十名蘇聯乘客上面做文章。
相反,事情發生以後,中國先是妥善地安置了被挾持在飛機上的蘇聯“人質”。
中方給他們提供保暖用的羽絨服,妥善安置在旅館中,儘可能滿足他們生活所需。甚至連給小朋友的玩具都準備好了。
另一邊,儘快聯絡了蘇聯方面,請他們來接走這些被劫機事件無辜牽連的人。
蘇聯方面接到訊息以後,派出民航局的局長親自來中國,帶著這些蘇聯人返回了祖國。
這種良性互動,為妥善解決這次劫機事件,開了一個好頭。
剩下的部分,也是最關鍵的,就是對阿里穆多拉夫的處理問題。
按照蘇聯的想法,當然是要把他引渡回蘇聯判刑。
但如果真這樣做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形象,肯定要受損。
這就形成了一個衝突,蘇聯想要回阿里穆多拉夫,而中國又不能移交案件。
如何解決這個矛盾,就成了雙方能否妥善解決這次劫機事件的關鍵。
最終,在經過幾次接觸之後,中國給出瞭解決方案。
那就是阿里穆多拉夫既然劫機到了中國,那麼就應該按照中國的法律來處理。
他劫持的飛機和人質,雖然是蘇聯的。但最後迫降在中國,卻危害到了中國的公共安全,應該先在中國接受懲罰。
於是,哈爾濱中級人民法院,根據《東京公約》、《海牙公約》、《蒙特利爾公約》等3個國際反劫持民用航空器活動公約,以及中國國內法律,判處阿里穆拉多夫有期徒刑8年,在中國服刑完之後,再將其遣送回蘇聯。
蘇聯要求將阿里穆拉多夫送回去,一方面是因為這事丟面子,一方面是害怕其他人有樣學樣。
中國按照國際公約和國內法律,判處了阿里穆拉多夫8年有期徒刑,也算是保全了蘇聯的面子。
但誰也沒想到的是,這起事件最後竟成了中蘇雙方關係改善的一個契機。
那麼,這又是為什麼呢?
國際時局的變化,讓中蘇都想要與對方改善關係,劫機事件為雙方提供了一個“搭話”的契機
一起可能引發中蘇外交衝突的劫機事件,就這樣解決了。
但誰也沒想到的是,它反而成了中蘇雙方關係改善的契機。
那麼一次惡性的劫機事件,為何會有這麼大的威力呢?
這就得從當時的國際環境說起。
蘇聯在1985年已經走到了後期,在冷戰中處於非常不利的地位。
尤其重要的是,阿富汗戰爭就像一個在流血的傷口,不斷透支著蘇聯本就虛弱的國力。
這種背景之下,蘇聯內部對中國的態度,實際上已經發生了一些變化。
歸根到底,中國還是社會主義國家,與蘇聯沒有本質的矛盾。
對中國來說,並不希望看到蘇聯解體。
事實表明,蘇聯解體後,美國將中國這個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當做了假想敵。
93年“銀河號”商船事件,94年中國核潛艇在自家門口,被美國模擬攻擊事件,96年臺海危機,99年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等等,種種跡象都佐證了蘇聯解體以後,美國視中國為最大的障礙,想要荼毒中國的野心。
這個時候劫機事件的發生,雖然本身是一件壞事,但給了中蘇雙方搭話的契機。
而中國方面在這次事件之中的表現,讓蘇聯上層感受到了中方的誠意。
直白一點說,蘇聯政府內部和蘇聯人民之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對中國保持著善意的。
有了這個前提,雙方關係的改善,就順理成章了。
劫機事件處理結束之後,蘇聯官方媒體斯塔社發訊息稱:
“蘇聯方面對中國當局在這種情況下表現出的睦鄰合作精神表示感謝。”
善意換來善意。有了這種心照不宣的默契,從此之後,中蘇關係果然逐漸開始回暖。
結語
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發生的這起劫機事件,就像是一面鏡子。
以阿里穆拉多夫為代表的蘇聯普通人民,在那場巨大的社會變革前所面臨的種種困局,被這面鏡子映射出來。
這也成了蘇聯這個曾經龐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留給歷史的一抹剪影。
透過它,能夠窺見部分蘇聯之所以會走向解體的原因。
而站在更宏大的視角上,從這次劫機事件中,也能發現一些大國博弈的蛛絲馬跡。
個人的命運和國家的興衰、時代的變遷和歷史的沿革,就這樣以一種匪夷所思的方式,結合在了一起。
6年以後,當阿里穆拉多夫走出監獄時,那個曾讓他感覺到知悉的蘇聯,卻已經不存在了。
但與此同時,他自己也成了一個沒有歸屬的人,最終只能被遣送回俄羅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