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人的飯桌上,必定少不了這樣一道菜,“太平豆腐”。
太平豆腐味醇且有清香,煎炸烹煮,無一不適。
地處襄陽西郊,瀕臨漢水,這座具有兩千歷史的歷史古鎮“太平店鎮”,得益於這良好的地理地勢,孕育了這獨具風味的特色美食。
中國人自古相信,水能滋養人的靈性和覺悟,水對豆腐的塑造,兩者間存在著不可言喻的共同關係。
至於太平的豆腐為什麼好吃,多半離不開“水”的功勞,漢江河水從這個小鎮穿過,天然的軟水,甘甜且富有礦物質,太平豆腐坊們都因此而受益。
在八里廟,有著一汪八里泉的特色泉水。
即便自來水作為現代人的專利,走進了千家萬戶,一家豆腐廠依舊憑藉著泉水與自己的傳統工藝不斷髮展壯大著。
時代發展飛速,改變了許多傳統制作的模式,手工被機器取代,是發展效率的必然結果。
在漫長的時間裡,一些經得起時間磨礪的東西,保留了下來。
太平店鎮八里廟,一個工廠傍水而生,煙囪裡升起嫋嫋白煙。
工廠在村落間,虛虛實實,正印證了那句詩“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穿過條陡深的小路走到底,看到大卡車依次就位,一股若有若無的豆香味傳了出來。
這座美味工廠,按照自己的生產節奏有條不紊的進行著。
安徽、鍾祥、河南的大豆被悉心挑選而來,浸入清冽甘甜的泉水之中,待上一夜。
時間將大豆浸潤透,使得大豆組織溼潤,更容易在打豆過程中被破壞。
同時,大豆皂甙給豆子帶來的淡淡苦澀味將會被減少。
泡好的豆子被沉降篩選後,進入到打漿的機器中,經過三次的研磨,豆漿變得更加香醇細膩。
被過濾後的豆渣雪花般落在推車裡,被安排給牛羊。
柴火燒得正旺,這傳統的製作工藝,在大鐵鍋的燒煮過程中踐行。
豆漿被燒煮的同時,還要用篩子不停地打撈起浮在鍋上的豆皮。
火對豆腐的香味,還有一定的控制力,在下雨天做出的豆腐就沒有晴天做出的豆腐香味濃度高。
變成豆腐、豆皮還是豆乾,在這個環節,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神奇的點滷量決定了他們三個截然不同的命運,要由秤細緻的把握。
豆腐被點上滷後,再過濾,然後用點滷的大桶在豆漿缸裡翻拌,提拉。
據經驗老到的師傅介紹,次數的多少都會對豆腐的質感產生影響。
隨後,稍稍靜置,豆腐開始凝固,大豆蛋白質在凝固劑的作用下,由溶膠狀態轉變成凝膠狀態,變成豆腐腦。
凝固好的豆腐腦被放入特定的模具內,施加一定的壓力,壓榨出多餘的黃漿水,使得豆腐腦密集地結合在一起。
並在疊好的四方塊兒上壓上板,將鐵塊恰到好處地壓在豆腐的中心位置。
施予與地心引力共生的壓力,多餘的豆汁才會被順利排出。
舉起這鐵塊,並不輕鬆,但經年累月的勞作,豆腐師傅能用四兩撥千斤的巧勁,壓上特製的鐵塊。
細端詳,這傳統小鐵塊還印著太平的字樣。
整個環節,在豆腐師傅的手裡,被完成得舉重若輕。
而豆皮的製作,是豆腐腦被送上傳送帶,由布帶傳送疊壓。
豆乾則是被框進小框裡擠壓,擠壓的木樁,一看就是經歷了長久歲月的磨礪。
豆腐在壓型過程中,要依次壘上兩塊小鐵塊,成型後,等待涼透,才能開啟成型的豆腐塊。
豆皮則是被晾曬起來,迎著光,透出時間的醇香。
在冷庫裡,我們見到了成品,規規整整的摞在一起,不久後,它們將會被車拉著銷往附近的城鎮,也會坐上火車、高鐵銷往全國各地。
由於豆腐廠的緣故,在太平店鎮,衍生出了許多豆腐的特色吃法。
比如,豆腐鍋,用上鮮娃娃菜,還有太平豆腐控制變數做出的嫩豆腐。
配上豆漿,花生醬、黃豆醬、牛奶,煮到菜葉都沁入豆漿的香味,甜鹹相錯,回味悠長。
也許會有人覺得這搭配奇怪,但對於愛豆人士來說,由花生醬悠悠的香氣提著,一口能灌三大碗。
這個在武漢上大學才知道被稱作為“千張”的東西,被咱們襄陽人親切的歸總作“豆皮”。
我深以為,這種樸素明瞭的命名方式透露了咱們襄陽人的一些特質。
直接而又接地氣,少了些如夢似幻的想象,踏踏實實而又簡簡單單。
豆皮勁道,豆香味濃郁,由於製作過程中,水分的擠壓,難免會有些顯幹。
經驗豐富的師傅,往往在製作前,都會用滾燙熱水浸泡,還它本來水潤勁道的面目。
熬好的湯汁一浸,豆皮質地細膩,入味十分。
太平豆腐在我們面前,被順利的切開,雪白似玉,柔軟似雲。單吃起來,香滑柔軟,清香四溢。
太平豆腐最本真的吃法,便是直接香煎,只用小蔥、蒜瓣佐料,經過高溫過油的烘烤,這些原始香料的滋味飄散在了空氣中。
這時小心下入經過切片的豆腐片,將四面煎至金黃,稍稍撒上鹽,就可直接享受豆腐的本真味道。
“人生三大苦,打鐵,撐船,磨豆腐”,做豆腐這件事,是被承認的苦差事。
做豆腐工序多且複雜,屬於慢工細活,需要起早貪黑,加上豆腐利潤低,只能勉強餬口。
諸多原因,反映了傳統手藝經常遇到的困境。
現代機器已經逐漸解決這些問題,替代人力進行了一些最難以進行的操作步驟。
看著工廠半自動化流水線的操作,很容易讓我們遙想當年,第一批做豆腐的人。如此的難以吃到,真要感念當初那批人。
一群艱苦樸素的太平人,為了生存餬口,開始琢磨起磨豆腐的工藝。
憑藉著上天賜予的甘甜河水,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
有人說,太平豆腐之於太平,相當於襄陽牛肉麵之於襄陽人。
其實,都是源生於這片故土,這片地域的生長精粹,它幻化在每個襄陽人的精神裡,繼續“專注”與“不懈”。
多年如一日的專注,使得迫於生計的“不得不”,變成了如今到聲名遠播的“不可不”。
這一轉變,由襄陽這獨特的地理位置與溫潤氣候促成與加持。
而豆腐,由小小的一枚黃豆,轉化為潔白彈軟的固體,在歷史的長河中,發生了奇妙的轉化。
所有這些充滿想象力的轉化,它們所打造出的風味,和對營養的昇華令人歎為觀止。
並且形成了一種叫做文化的部分,得以傳承。
•END•
出品:湖北鯨滔網路科技有限公司
編輯:荷包蛋 攝影:大福
本文由襄陽食記原創釋出,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