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央視推出的國產劇,穩穩地連續拿下了12天全國黃金時段電視劇收視第一。
網上許多觀眾說,原本是陪爸媽一起追劇,結果看著看著就入了迷。
還有人說,看到最近播出的百萬雄師過大江的段落,忍不住又哭又笑。
又一部讓這屆年輕觀眾集體迷上主旋律的大劇來了——《香山葉正紅》。
當初看編導陣容,就感覺爆款預定——
編劇盛和煜,代表作《走向共和》《恰同學少年》,都是厚重磅礴的大劇、正劇,部部口碑力作。
導演巴特爾,國家一級導演,和周梅森合作的《至高利益》豆瓣9.0,李幼斌主演的、曾在央視播出的《江山》,至今讓人記憶猶新。
劇中四位國家一級演員,個個演技妥妥的。
如此陣容,拍攝一個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後,毛主席帶領中共中央從西柏坡入駐香山“進京趕考”,解放全中國、籌建新中國的故事,引發收視熱潮和好評,意外嗎?當然不意外。
但,一部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的正劇,為何能引發青年人集體追劇,為什麼每次追完當晚的兩集,我都感到蕩氣迴腸,回味無窮?
走,一起去“香山”,看“紅葉”。
1、 大歷史和小細節,絕了
《香山葉正紅》之所以口碑炸裂,首先當然是因為它拍出了:大歷史中的小細節。
故事的時間長是:181天。
這是毛主席入駐香山到離開香山移居中南海的181天,也是中國歷史中重要的181天。
過去我們看到的革命歷史劇,有的以整段革命歷史階段為主題,有的則是聚焦某場具體的戰役或重大歷史事件,但以黨中央在香山這181天工作為線索展開的故事,還真沒見過。
這181天,可不簡單。
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歷史事件就包括:“七屆二中全會”、“西苑閱兵”、“中共中央進駐香山”、“國共和談”、上海“銀元之戰”、開國大典等等。
每一場事件,都有著重大歷史意義,也包含著許多動人的故事。
怎麼講這個故事?
導演巴特爾說了四個字:“守正創新”,整部劇,就是圍繞進京、和談、渡江、經濟建設、籌備政協、召開政協這六大歷史事件,透過接地氣的創作思維生動講好故事。
導演還說過一句:紅色主旋律作品不是去“說教”或者“說大話”。
具體怎麼拍?就以我黨歷史上著名的“進京趕考”為例,看本劇怎麼拍大歷史中的小細節。
第一, 為什麼是進北京?
進京,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而且在進京之前,中共中央就已經擬決定,將新中國的首都定在北京。
本劇用一場戲,十分生動地呈現了黨中央當時討論決定定都北京的過程。
3月乍暖還寒,屋子裡生著火,幾位領導人圍坐在一起,共商大事,爐子上還烤著土豆。
朱總司令首先列出了我國古代幾個古都,像南京、開封、西安和洛陽。
而葉劍英和聶榮臻的看法,都是定都北京。
王稼祥的一段話,解釋了原因:首先排除南京,因為距離東南沿海太近,從國防角度考慮,先拿掉。
其次,排除西安,因為西安位置太偏向西北。
接著排除開封、洛陽等中原地區的古都,因為經濟一時半會難以改觀。
選擇北京,因為它當時經濟上比較發達,國防方面,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東面的渤海又是我國內海,有遼寧山東半島拱衛,戰略位置安全。
最後會議一錘定音:定都北京。
還有場戲,是黨中央帶著隊伍浩浩蕩蕩地離開西柏坡,向北京前進。又是一段對話戲,一起品品——
毛主席:“今天是進京趕考的日子!”
朱老總:“咱們都應該考試及格,不要被退回來。”
毛主席:“退回來就失敗咯,我們絕不做李自成。”
寥寥幾句話,就把螢幕外的我們拉進歷史,彷彿我們也是走出西柏坡的隊伍中的一員,就要去見證一段新中國的歷史,看紅旗漫卷,日月換新天。
但問題來了,剛解放的北平此時安全嗎?
於是就有了第二點:如何安全地進京?
1949年初的國際情勢下,北平的狀況十分複雜。
國民黨、閻錫山以及英美等間諜組織在北平的特務土匪還有三萬多人,不清理乾淨,肯定會造成安全隱患。49年3月,青島還未解放,國民黨的飛機可以直接飛到北平上空轟炸,對黨中央來說也有危險。
這時故事就引入了我黨的一位傳奇人物,和錢壯飛、胡底並稱為“龍潭三傑”的我黨“特工之王”——李克農。
李克農從未帶兵打過仗,但建國後被授予上將軍銜。他一直是我黨在隱蔽戰線的一把利劍,而在劇中,一開場他把自己稱為——清道夫。
他還十分著急地說,“你總得給我點時間清理乾淨啊。”
劇集中,許多反敵特反土匪的諜戰戲,與主線雙線並行,相輔相成,正是由李克農這條故事線完成。
這個部分,可以說完全符合大眾的“好看”:設局、行刺、槍戰、千鈞一髮……動作場面的刺激,懸疑佈局的張力。
以及,我方破解國民黨陰謀時刻的酣暢淋漓。
而劇集也將一個沉著冷靜、心思縝密的情報工作者塑造得恰到好處。
在做好“清理”的同時,李克農和葉劍英商定,將中央的臨時辦公地點選在北平西郊的香山,於是才有了本劇這個劇名。
為什麼是香山?樹林茂密,可以防空襲。
相對於社會環境複雜的北平城,香山的保衛工作相對安全。
黨中央入駐香山前,李克農還對香山周圍的安保做了事無鉅細的檢查。領導的床下,他也會親自勘察。
劇中還以一個細節,展現了香山中共中央的“防護之盾”——有一場戲,是警衛員柳二勇測算從別墅到防空洞之間的步行時間。
這個防空洞,就是這個 “防護之盾”。
最終,就在中共中央在香山辦公的181天裡,解放軍完成了渡江戰役,解放了全中國,黨中央在香山跟很多民主人士共商國事,制定了新中國的國體和政體,完成了很多轉折時期的偉大工作。
但,進京了,還不夠。
因為建立新中國這份考卷,不由我黨獨立完成的,如何團結全國各界人士,也是趕考的一部分。
下一步:如何緊密團結各黨派進步人士,請大家來到北京,共商國家大事?
劇集重點拍了毛主席請黃炎培先生出山的故事。
劇中的一句對白,四兩撥千斤——“不是請黃炎培先生出來做官的,而是請您出來為人民做事情的。”
接下來一個場景,黃炎培先生坐車經過北京街道,看到我們的解放軍,每天夜裡都在打掃街道,清理垃圾,因為怕白天會打擾城市生活,髒活累活就留到了晚上做。
先生若有所思地說:北平的老百姓享福了!
接下來的場景就水到渠成——
你看,真實的歷史,就是非常精彩非常動人的,
而將宏大的歷史融入一個個生動的細節,正是這部劇精彩的基礎。
歷史,原來是可以這樣生動的。
2、 大領袖和小人物,動人
拍正劇,好看的不光是故事。
而是在歷史的如椽巨筆下,一個個生動的人。
我黨的領袖人物,是最容易被影視劇神化的群體之一。
但本劇卻並沒有墜入「偉光正」的窠臼裡。本劇的精彩,就在於拍出了這些領袖人物最真實的一面。
比如這版的毛主席,扮演者是已經無數次出現在小熒幕和大銀幕上的唐國強。
他看完劇本以後就跟導演說,很多場戲我都演過,但這個劇本寫得非常鮮活,接地氣。
劇中的毛主席,既不乏戰略決斷時的偉人風範,也充滿生活中的可愛樣子。
比如有場戲,是毛主席從西柏坡動身之前,熬夜看完了一本借來的書。
第二天他讓警衛員柳二勇將借來的書還給老鄉,還給他送去了一碗餃子,但二勇還在站崗,主席就“偷偷”說:這麼多人嘛,離開一會沒關係的。
毛主席和柳二勇的戲太有意思了,有場戲是二勇學會寫信了,給原來的團長姜萊陽寫了信,把信拿給毛主席看,其中說自己經常受到主席的表揚,他問主席,是不是吹牛了?結果毛主席說,看來以後我得經常表揚你喏。還給他指出了錯別字。
劇中還拍出了主席身上透著的 “煙火氣”。
毛主席朱老總他們和老鄉一起看文藝晚會,主席正大口大口抽著煙。旁邊的老漢把自己的旱菸鍋子遞給主席:“主席,要不要試試我的?”
主席二話不說接過煙管,狠狠地吸了兩口,回道:勁兒衝得狠啊。
後來當地老鄉知道毛主席要走,都從家裡拿出自家的特產給毛主席送行,有人給主席送來辣椒,主席邊說著感謝邊拿起一根就放進了嘴裡。
後來老鄉們一直看著主席一行人的背影遠到看不見,那場戲是真的動人。
唐國強演毛主席,有很多細節都是源自史實。
比如劇中幾位老總開會的時候,毛主席用兩個手指撈出了茶缸裡泡過的茶葉,放在嘴裡嚼完就給嚥了。
許多人知道毛主席愛吃辣子,但他愛吃茶葉,尤其是隔夜茶這個細節,過去影視作品裡呈現得不多。
因為主席年幼時家貧,年幼時根本喝不到茶,只能打起了茶葉的主意,後來喝茶吃茶葉的習慣就保留了下來。
還有場戲,是警衛員追著給主席量身,說要做新衣服,主席聽完就不高興了,“我這好好的,做什麼做。我說不做就不做。”
這背後,是從建國前到建國後,毛主席一直保持著十分節儉的生活作風, 一件睡衣穿了20多年,上面打了73個補丁都沒扔。
還有去西苑機場閱兵。
北京當地的民主人士,都要將自己好的座車送給主席,認為只有這樣的車才能配得上主席的身份。
但主席不肯,堅持按照原計劃,和朱總司令都坐上了從國民黨繳獲的美國吉普車,完成了這場歷史中的著名閱兵。
對照老照片,劇集對歷史細節做了真實還原,連主席的八角帽和大衣都一模一樣。
除了主席,劇中的五大書記都是平易近人的形象,
尤其故事是發生在三大戰役取得勝利後,整個解放區洋溢著輕鬆的氣氛,五大書記與百姓的相處也充滿煙火氣,整個氛圍輕鬆活潑。
值得一提的還有楊童舒塑造的宋慶齡,舉手投足之間盡是優雅大氣,導演跟演員開玩笑說,她是史上飾演宋慶齡最瘦的演員。
但是從近景端莊的狀態、氣質上,從對節奏的把握和表現的準確度上,楊童舒的表演都成功了。
此外,劇中對於小人物的塑造也是下足了功夫。
比如前文提到的警衛員柳二勇,就特討喜。他一出場,上級讓他介紹特長,他直接來了一句“腿特長"。
但這人物可不是來搞笑的,他14歲參軍,帶著農村娃的樸實與警衛員的機警,跑步賊快,槍法極準。對待工作特別認真,會拿著秒錶來回測跑步速度。
他還善出奇招,比如毛主席長時間伏案工作不起身,大家都怕主席把身體累壞了,就他有辦法,把衛士長的兩個孩子悄悄叫來,讓她們在外面唱歌跳舞。毛主席一聽來小客人了,自然就暫時放下工作,出來跟孩子們一起跳舞了。
雖是小人物,但也懂得大道理。劇中毛主席在去北京的路上問二勇,共產黨和李自成的區別是什麼。
柳二勇幾句話就講到主席心裡去。黨中央對於”打江山“和”坐江山“的思考也就表現出來了。
還有青年團長姜萊陽。
一出場就以硬朗的氣質,引起觀眾注意。他能在渡江戰役中英勇殺敵,能敵後偵察,還能透過一雙戰士進北京城新換的皮鞋,及時察覺和嚴整團內的“奢靡之風”,告訴大家艱苦樸素的優良傳統永遠不能丟。
但也是這個鐵錚錚的硬漢,第一集出場就落淚了,他發現自己就在已故戰友老家附近時,一路上人民群眾往他的懷裡塞鮮花,他的眼淚止不住地往下流。
見到戰友王政委母親時,他跪下來磕了三個響頭,替戰友叫著娘,望著在王政委記憶中滿頭烏髮的母親,如今已滿頭白髮,姜萊陽再一次淚流滿面。
這些年輕人,代表的就是那個時代有理想有抱負的年輕人最普遍的樣子,而一個國家的面貌,看的就是年輕人的面貌。
這一個個群像,就這樣還原出時代的肌理。
面對時代潮流浩蕩向前,他們也在堅守自己的信念。
拿捏好人物,是這部劇的亮點,也是拍好革命歷史劇的密碼。
這些或者出現在歷史教科書中,或者在歷史中無名的人物,都充滿了溫度與人情,呈現出立體、生動的形象。
觀眾甚至能透出螢幕,感受到主創對於他們的一份敬意。
這種敬意,會分給每一個角色,無論功過,偉大,或渺小。
也自然向著每一位觀眾,傳遞出千鈞之力。
3、 讓歷史走進人心,才是真正的主旋律”王炸“
必須說,《香山葉正紅》,真是為這個國劇的主旋律大年,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劇集同時收穫了收視和口碑的肯定,如果說只憑故事和人物本身的傳奇、精彩,還不夠。
劇集之所以能引起這麼多觀眾的共鳴,還是在於它窮盡全劇說明了一個最為關鍵的命題——
抉擇。
誰的抉擇?歷史的抉擇。
每一個生動的細節,動人的人物,其實都在說明:我黨為何能夠取得“進京趕考”的好成績,又為何能走出“歷史週期率”,建立了一個新中國?
能拍出這種歷史的深意,首先是因為,劇中展現的創造態度是極其真誠、嚴謹的。
有觀眾說,打從第一集解放時黑白的紀實片與彩色場景的融合,還有那天津說唱,就立馬把人拉進了歷史。
劇中很多歷史細節,都既符合史詩,又具有深意,比如幾位領導人的軍裝,都不是一個顏色。
這背後是一段我軍軍裝的演變史,也體現出當年革命隊伍節儉,軍裝只要沒壞到不能穿,一般都不會換下來,甚至連領導人的軍裝還未完全實現一致。
還比如劇中,美國總統布魯門在一次吃早餐的時候,收到了一期《時代週刊》,封面上的人物肖像,正是毛主席,這正是1949年2月7日的《時代》封面。
毛主席是全世界登上《時代週刊》封面次數最多的國家領袖之一,從1949年2月7日到2005年6月27日,他先後12次出現在了這個《時代週刊》的封面上。
雖然向西方媒體報道比較片面,但多次登上這個國際知名雜誌封面,足以說明毛主席和中國在世界的影響力。
這些細節背後,盡是用心。
另一方面,作為一部主旋律作品,主創一直帶著對歷史的思考在拍劇。
我追劇的感受是,一方面對這段歷史大的走向上很熟悉,但追劇的過程,又好像再一次見證了歷史,也真正更懂得了那段歷史。
這是因為主創讓觀眾看到歷史事件、故事、戲劇衝突的同時,其實也一直在梳理歷史前進的邏輯:那就是,有這樣黨中央,有這樣的毛主席,有這樣的戰士們,歷史當然只可能選擇共產黨,也只有共產黨,能完成這場偉大的歷史跨越:走出歷史週期律,建立新中國。
但,劇集對這場嚴肅思考的呈現,又是極其生動的,因為經得住時間考驗的,永遠是優秀的故事和動人的角色。
所以這部劇才一點兒也不顯得“說教”,而是格外真實,感人。
這才是革命歷史故事,最好的呈現方式。
這個故事也讓我們真切感受到,這181天故事的番外,就是我們的現在。
尊重歷史,尊重先輩,也是尊重當代的觀眾。
中國觀眾是最重情感的,在看一段故事時,可以接受到最複雜的人格與情感。
所以這個主旋律故事,才那麼多次,讓那麼多觀眾熱淚盈眶。
因為故事把一個個人物群像立到了人們心裡。
到底為什麼只有共產黨可以救中國,劇中的許多特務和國民黨人士始終不明白。
但答案一早就告訴了所有觀眾——就在劇名裡。
導演巴特爾說,劇中的時間段從1949年3月持續到10月,嚴格說香山的葉還沒完全變紅,但劇名叫《香山葉正紅》,其實是一種比喻、一種象徵。“香山的葉正在紅、開始紅,也象徵著這個紅彤彤的新世界誕生。”
讓香山“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的,其實是人們心裡對紅彤彤的新世界的嚮往。人心所向,才真正決定了歷史的向背。
能把這份歷史的深意,用這麼生動的故事拍出來,讓那麼多歷史人物,就彷彿來到觀眾身邊,這屆觀眾才會自發地接近,走向這段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