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之前,德國和蘇聯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確保兩國之間互不侵犯,並使雙方能夠在不受對方干涉的情況下追求軍事目標。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入侵蘇聯破壞了條約。
該條約的違反影響了幾個國家關於參戰的決定,就像戰爭後期的發展讓一些國家轉而效忠盟國的決定一樣。
這裡考察了 4 個與軸心國並肩作戰後又為同盟國作戰的國家。
1、 羅馬尼亞
戰爭開始時,羅馬尼亞與波蘭結盟並親英。然而,隨著戰爭的進行,為避免被蘇聯和國內法西斯分子聯合起來,羅馬尼亞採取親德獨裁的策略,成為軸心國的“附屬國”。
羅馬尼亞軍隊從1941年6月起在蘇聯與德國並肩作戰,但在1944年8月發生政變後改變立場。隨後,在戰爭的剩餘時間裡,他們站在蘇聯一邊,支援盟軍。
2.、保加利亞
軸心國的另一個附屬國家,在戰爭的大部分時間裡,保加利亞都與軸心國結盟。保加利亞右翼在1930年代崛起,並與德國的關係日益交好,這得益於德國承諾迴歸馬其頓的傳統保加利亞領土。
保加利亞雖然參與了德國對南斯拉夫和希臘的入侵,雖然只是讓德國透過保加利亞領土進攻,但直到日本轟炸珍珠港後才向盟國宣戰。保加利亞軍隊確實積極參與了對希臘的佔領,並在那裡執行了大肆屠殺。
1944年9月,在盟軍轟炸襲擊中遭受重創後,保加利亞新政府上臺。保加利亞宣佈自己中立,驅逐德國軍隊並尋求與盟國和平。
後來蘇軍入侵保加利亞,它沒有反抗,隨後便與盟軍聯手,向德國宣戰。
3、芬蘭
1939年《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允許蘇聯入侵芬蘭。這條舉措被迫使芬蘭向德國親近。
在其他大國很少或根本沒有支援的情況下,芬蘭於1941年11月簽署了一項主要由法西斯勢力組成的協議。芬蘭站在德國一邊的主要原因:是想在冬天收復被蘇聯人奪去的領土。
與軸心國及其附屬國不同,芬蘭向猶太人提供庇護並讓猶太士兵在其軍隊中服役。它還拒絕參加列寧格勒圍城戰。
到1944年8月,芬蘭有了一位新總統,他開始與蘇聯進行秘密會談,並在9月之前談判達成了和平,隨後便驅逐了德國軍隊。這也導致了芬蘭和德國之間的拉普蘭戰爭。
4. 義大利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之前,墨索里尼和義大利法西斯主義就為希特勒和納粹提供了靈感。義大利有自己的帝國野心。
1940年9月27日,日本、德國和義大利簽署了三方條約,正式形成軸心國。儘管德國透過入侵波蘭開始了戰爭,但義大利直到1940年6月才參戰,其主要原因是在攻擊英國和法國在北非的殖民地。
然而,3年後義大利的效忠物件發生了變化。在一系列軍事失敗後,墨索里尼於1943年7月將義大利軍隊的控制權交給了國王維克多·伊曼紐爾三世,後者將他解職並監禁。新政府開始與盟國談判。隨後英國對義大利的入侵無人反對。到10月,義大利站在盟軍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