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和他的後代
申洪濤
看過電影《英雄兒女》的人都知道王成的故事,然而,王成的原型趙先友和他的兒子、孫子三代在同一個連隊戰鬥過的故事卻鮮為人知……
在華北某小鎮的一個大功團裡,矗立著一座約3米多高的大理石雕像,雕像的底座上有著名作家巴金老人的題字:‘正成式的戰鬥英雄---特等功臣趙先友。”
時間追溯到1953年,當時不到50歲的著名作家巴金赴朝鮮戰場採訪,當他了解到在開城戰役中立下顯赫戰功的某大功團六連副指導員趙先友英勇戰鬥到最後一刻,抓起報話機,向指揮所喊出“團長,敵人上來啦,快向我開炮”,與敵同歸於盡的感人事蹟後,被烈士的英雄事蹟深深打動了。於是,趙先友烈士的形象成了他的小說《團圓》、後改編成電影《英雄兒女》中戰鬥英雄王成的創作原型。
妻子說:“你走吧,男兒當為國分憂”
解放戰爭初期,在河北省樂亭縣,我黨創始人之一李大釗的故鄉,有一個年僅18歲的支前模範、遊擊能手,他就是姜各莊鎮莊東村民兵隊長趙先友。趙先友從小就經受過炮火硝煙的洗禮,抗日戰爭中,他小學畢業,小小年紀的他就是村裡的兒童團長。如今,18歲的趙先友已是一個英武、健壯的小夥子了,經人介紹與鄰村有一個叫陳連華的姑娘相識,小連華也由一個扎著兩隻羊角辮的小女孩出落成一個俊俏、賢淑的大姑娘。她聰明、伶俐、活潑可愛,和先友很要好、投緣。兩顆年輕的心,在炮火硝煙中迸發出了愛情的火花。不久,倆人舉行了簡單的婚禮。新婚佳期,趙先友身在洞房,心早已飛到了前方戰場。1947年10月的一天,趙先友終於撇下才過門幾個月已有身孕的新娘,拿起了槍,加入了轟轟烈烈的百萬解放大軍。儘管連華不想讓先友走,但還是眼含熱淚說:“男兒當為國分憂,你走吧,家中有我,我等著你立功的訊息。”臨別那天,新娘子淚水漣漣,依依不捨,直到滾滾塵煙淹沒了先友遠去的身影。可誰知,這一別便是永別。
趙先友參軍後,被編入冀東軍區48團,1949年2月,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第65軍194師582團。在部隊他遵守紀律,團結同志,吃苦耐勞。入朝作戰前,他曾隨部隊轉戰冀東,後又參加過新保安、太原、蘭州、寧夏等幾十次戰鬥。每次戰鬥他都英勇善戰,奮勇殺敵,曾三次榮立戰功。1949年1月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曾被評為模範共產黨員。
1949年9月,先友所在的部隊解放了寧夏北部各縣後,便進駐在寧北的黃渠橋。野戰軍號召全體指戰員“下定決心紮下根,建設大西北!”此時先友已當上了排長。1950年先友參軍近三年,家中音信皆無,也很惦念家裡人。當時因部隊比較固定,便給家裡寫了從當兵到犧牲唯一的一封信,並隨信郵來一張穿軍裝和一張戴著軍功章的照片。當先友的母親、妻子和家人接到先友的來信和看到照片時喜不自禁,激動地哭了起來。此時連華便產生了去部隊看望先友的想法,經全家人的同意,湊足了路費,便和鄰村的一名與先友同在一個部隊的家屬,帶著先友兩歲多的兒子奔向了寧夏的黃渠橋。經長途跋涉,在到達寧北的黃渠橋時,已是1950年12月。連華與當地老鄉打聽才知道先友所在部隊剛剛離開寧北,連華痛失這次相逢的機會,在心理上造成了很大的打擊。正是陳連華帶著兒子從寧北返回家鄉莊頭不久的時候,便是趙先友開赴抗美援朝途中,其故鄉莊頭距離京山線上的昌黎站僅幾十公里,趙先友竟然不知道在1948年3月陳連華為他生下一個兒子名叫趙緒文,不知道兒子已能滿街亂竄,直到喊出最後一聲“開炮打吧”!連華也只知道先友又去執行新的任務,不知是入朝作戰。
“王成”高喊:“為了勝利,向我開炮”
趙先友高喊:“團長,敵人上來啦,開炮打吧!”
1952年10月,著名的開城戰役打響,趙先友所在的六連扼守於67高地,對面就是美軍陸戰1師編成下的李承晚陸戰王牌軍第1團。67高地乃戰略咽喉要地,距板門店只有5公里。敵人用坦克、飛機、大炮對67高地實施連續轟炸。10月3日,六連指導員、副連長負傷均被抬下陣地,副指導員趙先友主動請纓要求指揮作戰。
10月5日,是一個驚天動地的日子。
敵人幾次反攻失敗之後,惱羞成怒,用飛機、大炮和坦克對67高地進行地毯式轟炸,整個高地濃煙滾滾,飛石四濺。原來一片蔥蔥郁郁的青山,此時已變成一個禿嶺,彈坑一個挨一個,山頭被削下了有1米左右,工事被摧毀。上午11時,戰鬥空前激烈,敵人集中一個營的兵力,在8架飛機、12輛坦克和3輛噴火坦克的掩護下,又向67高地發起猛烈進攻,噴火坦克噴著火舌掃向我方陣地,陣地頓時變成了一片火海,在這次戰鬥中美軍的噴火坦克對我軍威脅極大。
同志們的衣服被燒光了,身體被燒傷了,仍奮勇殺敵。敵人一批一批地衝上來,又被趙先友他們一批一批地打下去,敵人死屍遍野。但是趙先友他們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所有的同志耳朵都被炮彈震聾了,許多戰士犧牲了,後來,陣地上只剩下多處負傷的通訊員劉順武和身負重傷、雙目失明的趙先友兩個人了。
趙先友用手擦了擦臉,溼漉漉的,說不清是血還是汗水。他不能用眼睛瞄準敵人,但他靠感覺知道,敵人又上來了,他扔出一顆又一顆手榴彈,敵人又成批地倒了下去。,在敵人衝上陣地時,趙先有命令通訊員劉順武向團指揮所報告:要求炮兵“向我陣地開炮”! 指揮所裡每個人的心都抽緊了,團長張振川心情矛盾極了,我們的大炮怎肯向自己可愛的同志開火?
敵人像潮水一樣衝到眼前,不敢接近他,哇哇亂叫著…… 戰鬥中我6連也適時幾次增兵,但在戰鬥激烈時派去增援的一個班,因敵嚴密火力封鎖都傷亡在路上。
此時,在沙川河西岸的我軍指揮所裡,人們屏住呼吸,隱約可見趙先友和劉順武兩人同敵搏鬥的身影。趙先友突然抓起報話機,急切地反覆喊道:“團長,敵人上來啦,開炮打吧!”後來,67高地響起一陣手榴彈聲,陣地上沉寂了。
團長張振川和炮兵指揮員簡短交換意見後,決定用炮兵群的火力,應趙先友的呼叫,打向正在67高地上叫囂的敵人!
當我軍反攻收回陣地時,發現趙先友、劉順武與十幾個敵人同歸於盡。趙先友時年24歲。
這次戰鬥,僅趙先友和戰友們堅守陣地57小時,打退了敵人17次進攻,主動實施反衝擊2次,伏擊敵人1次,取得了殲敵562名的輝煌戰果。志願軍總部為趙先友和他的六連榮立特等功,六連被授予“英勇頑強、守若泰山的鋼鐵連”榮譽稱號。19兵團為6連的劉順武、關景春、劉殿良同志立一等功。他所在的團,也被志願軍總部和19兵團通報表彰。
為了紀念趙先友同志,部隊將他的遺體與戰鬥英雄邱少雲、黃繼光、楊根思等烈士一起安葬在瀋陽烈士陵園的一個墓區內。趙先友烈士的故居也被掛上了“功勳卓著”的光榮匾和“人民功臣”的錦旗。
在他的精神鼓舞下,194師各團官兵士氣高漲,精神振奮,屢立奇功。1952年秋季反擊作戰,該部隊“三打紅山炮”,兩次強攻86.9高地,攻佔29.5高地,在攻打45.4高地,都獲得全部勝利,並把我軍陣地推過沙川河,為志願軍全線反擊做出了突出貢獻。
19兵團授予該團第一連“攻如猛虎”榮譽稱號,並榮立一等功;授予第五連“能攻善守痛殲頑敵”榮譽稱號,並榮立一等功;授予該團第二營為“攻防67高地獲得全勝”榮譽稱號,並榮立一等功。該團還有2個排被授予“二級英雄排”稱號、4個連榮立一等功並授予光榮稱號的先進集體,湧現出了劉順武、劉殿亮、關景春、鞏振達、胡友萬、林菜祚、楊三友、王志榮等8名戰鬥英雄,並榮立一等戰功。
兒子說:“我永遠不愧做一名戰鬥英雄的兒子”
趙先友犧牲的訊息傳到家鄉以後,人人皆悲,年僅23歲的妻子陳連華,經受不住這沉重打擊,痛不欲生。陳連華突然暈死過去,幾經搶救,雖保住了性命,但卻從此精神失常。在組織的幫助下,經保定醫院精心醫治,兩年以後,陳連華奇蹟般地恢復了正常。小緒文在母親病重時奶奶年歲已高,小緒文就擔負起了家庭的重擔,過早地品嚐到了生活的艱辛,幫母親、奶奶幹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稍大一點就拾柴、做飯、割草、餵豬、照料生病的奶奶。陳連華恢復正常後,從此,擔起了趙家生活的沉重擔子,照顧老人,培養孩子,家裡家外十分辛勞。
小緒文13歲被縣政府保送到樂亭縣第一中學初中上學。後來又以較好的成績考入了樂亭縣第一中高中上學。16歲的趙緒文已同他的父親一樣身材高大而健壯,並且有較強的組織和管理能力,成了班幹部和校田徑隊、籃球隊主力之一,68年文革後回村務農。
1970年10月,趙緒文辭去了稅務工作,踏上了北去的列車,來到了駐紮在塞外深山溝裡的大功團特功六連,成了父親生前所在連隊的普通一兵。
趙緒文入伍後,時刻告誡自己:永遠不愧為一名戰鬥英雄的兒子。他訓練十分刻苦,不久就當上了班長,所帶的“隱蔽打坦克”示範班,為65軍營以下幹部做示範講解和表演,受到高度評價,並榮立三等功。當兵第三年就被提為幹部。由於其過硬的軍事技術,他還成了師的軍事三項隊員,他尤其擅長射擊和射擊學理。1978年,上級組織輕武器射擊、教學法比武,他的理論課講得深入淺出,使用自動步槍在100米距離上無依託實彈射擊,10發子彈,發發命中,取得了99環的好成績。當年,石家莊陸軍學院搶著從大功六連挖走了這塊“寶”,從此,他又成了一名技藝高超的教官。
1982年,由於他母親陳連華年高體弱,身患氣管炎等多種疾病,一到冬天必須住院治病,組織上照顧他,調他去樂亭縣武裝部,後任副部長。剛一上任,就趕上建設民兵訓練基地,他主動請纓,擔負起了這一重任,不分白天、黑夜地奔波在工地上,有時一兩個月不回家一次,人變得又黑又瘦,1.8米高的個子,體重只有60多公斤。經過一年多的奮戰,基地建成,並被評為全國“一流基地建設,一流訓練水平”,人武部榮立一等功,趙緒文記三等功。開慶功會時,他卻因極度勞累住進了醫院……1986年縣人武部移交地方,在他任職期間,武裝部又先後兩次獲市二等功、三次榮立三等功。
在人武部工作期間,他曾多次組織民兵實彈投擲,無數次組織民兵實彈射擊,均無一次事故發生,由於工作突出,他本人也多次立功受獎,被評為模範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1996年,縣人武部收歸軍隊建制,趙緒文同志因超齡,調到樂亭縣人民檢察院工作任副檢察長,成了檢察戰線上的出色檢察官,多次受到上級通報表彰。
英雄的部隊有著英雄的傳人,英雄的故事教育和激勵著廣大官兵踏著英雄的足跡前進。1991年,部隊黨委為了進行光榮傳統教育,65集團軍決定在營區裡給趙先友烈士立一座塑像,想請巴金老人題詞,請原趙先友所在團團長兼政委、後任河北省軍區司令員的張振川題寫碑文。8月初,該團政治處主任戴秀斌受部隊黨委委託來到石家莊找到了張振川,說明來意,張司令員毫不猶豫地題寫了800字碑文。可是,當說明想讓他引薦找巴金老人題字時,老將軍也犯難了,畢竟他也近40年未見巴老了,怕巴老已不記得當年他這個20多歲的小團長了。但張司令員還是想盡了一切辦法,最後他想到了1960年在65軍任政委的老上級、將軍書法家李真政委,於是他就請李真將軍給巴老寫了封信。8月18日,截秀斌拿著張振川司令員和李真將軍的信到了上海,首先找到了巴金的女兒、《收穫》雜誌社副主編李小林。李小林說:“父親快90歲了,身體不好,正在住院,而且寫字手有點發抖,寫得不一定流暢,往碑文上刻怕不好看。我先跟父親商量一下,你們再來聽回話。”
兩天後,戴秀斌與李小林去醫院見巴金,巴金說:“看到李真政委和張司令員的信,很高興。我到過朝鮮戰場上許多部隊,英雄們的事蹟使我激動,寫了幾篇真人真事的散文。還說他能回憶起你們部隊的番號,也記得在你們部隊多次採訪,還記得李真政委和張振川團長。”
過不多時,巴金老人寫了題詞,還有贈給李真政委和張司令員的書。巴老想得很周到,題詞寫了兩種:一種是豎寫的,一種是橫寫的,供我們選用。
巴老的題詞是:“王成式的戰鬥英雄——特等功臣趙先友”,落款是:“巴金1991年8月20日”。
1992年8月7日,一個萬里無雲的日子,在華北小鎮柴溝堡,立過大功的某團廣場上,業餘軍樂隊的銅管奏出雄壯樂曲,戰士們持槍列隊肅立,兩位身穿挺括料子軍服的儀仗兵,護衛在英雄的雕塑兩側……
在莊嚴肅穆的氣氛中,趙先友烈士雕像揭幕了。
約2米高的黑大理石方形底座上,正面是放大了的巴金老人金光閃閃的題詞,背面是張振川同志的碑文。漢白玉的趙先友雕像高高玉立,英雄年輕俊秀的臉既剛毅又柔和,目光炯炯,激勵著後人奮勇向前……45歲的趙緒文肅立像前,激動得滿眼含淚。張振川同志深情地講述了40年前團隊浴血奮戰的壯烈情景……
孫子說:“繼承遺志是我的夙願”
趙先友犧牲24年後,他的孫子趙新民來到了這個世上。1982年清明,年逾花甲的陳連華領著孫子趙新民,千里迢迢從樂亭來到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
這裡松柏渡日,綠樹成蔭,高高大大的臺階直通雲天,形如天梯。走上一個高大的平臺,在青松掩映之下,兩側是先烈們一排排整齊的陵墓,通道左數第二排的第一個墓碑便是趙先友烈士的陵墓,前邊緊挨著的是楊根思、黃繼光、邱少雲等英雄烈士的墓碑。
陳連華站在墓碑前,禁不住老淚縱橫。少小夫妻一別就是30年,分別時還是新婚燕爾,如今相見卻是一個在人間,一個在九泉。她用手絹輕輕擦拭著墓碑,輕聲說:“先友,我身體不好,可能是最後一次來看你。你放心吧,兒子緒文已接過了你的槍,穿上了他心愛的軍裝。孫子新民已7歲,今天也來到了你的身邊,你應該幸福地長眠九泉了。”
小新民站在爺爺的墓碑前,默默看著一批批人來到爺爺的墓碑前獻花、敬禮;鞠躬。一時間,朵朵白花掩蓋著先烈的陵墓。那一刻,小新民知道了爺爺是個很了不起的英雄,他拉著奶奶的手說:“奶奶,奶奶,長大我也當英雄。” 臨別時,陳連華從趙先友烈士墓碑前捧了一捧土,小心地包裹在手絹中,並囑咐趙新民說:“等我去世後將這捧土埋在我的墓裡…。”
值得一提的是:陳連華這位英雄的妻子於1993年去世,她與趙先有結婚時,趙先有是家中的獨生子,趙先有童年父親便去世,母親身體也不太好,當時不去參軍也是無可非議的。當趙先有產生當兵的想法後,卻得到了妻子陳連華的支援,陳連華這種舍小家為大家公而忘私的奉獻精神,的確是令人敬佩。另外,陳連華在去世前雖然家庭生活困難,但她從未向政府提出過特殊要求,總是以先友為榜樣教育著自己的兒孫。
趙緒文發現兒子有著很好的射擊天賦,於是就有意識地培養兒子射擊。在他的精心培養下,小新民14歲就成了樂亭縣青少年射擊隊的主力,16歲參加唐山市青少年射擊比賽,包攬了小口徑步槍男子臥射、男子3 X 40、男子氣步槍三塊金牌,18歲被北京軍區射擊隊錄取為青少年組隊員。在射擊隊裡,趙新民成績一直很好,是青少年組中是有實力的選手之一。教員、戰友們在心中都有一種希望:趙新民遲早有一天會登上冠軍的寶座。然而,趙新民卻有自己的人生選擇:我是英雄的後代,我也應該像父親那樣,拿起真正的槍,把火紅的青春獻給火熱的軍營。
1994年,趙新民回家度假。在樂亭縣烈士陵園爺爺的遺像前,他更加堅定了到爺爺、父親曾經戰鬥過的連隊當兵的信念。他把想法告訴了父親,父親趙緒文沒有言語,他心裡明白,在射擊隊,對新民的前途、事業乃至以後的家庭都極有好處,可是,兒子有繼承先輩好傳統的精神,主動要求到最艱苦的地方去接受磨鍊、建功立業,又何嘗不令他高興呢?他支援兒子的選擇。組織上在惋惜之餘,還是答應了新民的要求。1994年10月一個晴朗的日子,趙新民離開了北京,離開了他酷愛的射擊場,來到了駐紮在塞外柴溝堡小鎮,他爺爺、父親曾經生活和戰鬥過的特功六連。
柴溝堡是塞外壩頭大山溝裡一個僅有兩條小街的小鎮,這裡條件艱苦,環境惡劣,風沙肆虐,素有“塞外大風吼,風吹石頭走,陽春三月凍死牛”之說,這裡和北京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艱苦的連隊和射擊隊裡的條件相比更是不可同日而語。然而,趙新民並沒有在乎這些,艱苦的環境他能夠適應。
趙新民雖然射擊專業比較過硬,可是來到個個都有“兩下子”的特功六連,他卻沒有一點優勢可言。於是,他就從新兵開始,一招一式走佇列、站軍姿、練投彈、路障礙,沒有星期天,沒有節假日,拼命地練。為練投彈,他胳膊腫了消,消了腫,腫腫消消中他一出手就是60多米;練器械他手上的老繭變成了血泡,血泡變成新肉,新肉又變成了老繭,在這一次次變換中他成了全團有名的“槓上飛”、“全能王”。半年過後,便成了特功六連裡響噹噹的班長,帶領全班參加集團軍比武,10項比賽拿了8項第一。五公里越野中,一位戰友不慎跌倒,摔傷了腿,沒法再跑,他一聲令下,全班人抬起戰友衝向終點,最後仍取得了第一。在他任班長時帶領全班參加上級組織的比武數十次,次次都取得好成績,個人也多次奪金牌,連年立功受獎。
後來,趙新民被保送上了軍校。軍校畢業,有人勸他:“你身體素質這麼好,你爺爺的戰友有的是省軍區領導,有的是軍區首長,他們又都和你家關係那麼好,誰都能為你說上話,留石家莊進北京都是非常容易的事,何必還回到那偏僻的小山溝呢?”然而,趙新民卻說:“我身上流淌著英雄的血液,繼承英雄的遺志是我的夙願。”於是,他毅然地回到了特功六連。不久,趙新民既同他的爺爺一樣,成了特功六連的副指導員 ,也同他的父親一樣,任過特功六連的副連長。……
來源:河北日報 出版日期:2000-10-19 (見張振川回憶錄)
注:張振川、巴金等作家用名:趙先友;實際姓名:趙先有。 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