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安徽的張女士告訴我:去年孩子升入了高中,但沒想到才高一,孩子就面臨了一個艱難的選擇:3+1+2”分班!
什麼是3+1+2”分班呢?很多人可能不懂,就是要求學生在高一入學時,針對於3門必考學科(語數外)、1門限選學科(物理、歷史任選其一)、2門任選學科(化學、生物、政治、地理任選其二)。
千萬別小看這一次選擇,高一的選擇將決定接下來三年的學習方向以及高考科目,總之就是這個決定將某種意義上將影響考生未來的發展與學習,影響及後果非常重大!
根據目前多地的“新高考”分班方案,文理不分科之後大多數學校將實行走班制,“走班制”包括三層含義:
第一,“走班”的學科和教室固定,即根據專業學科和教學內容的層次不同固定教室和教師,部分學科教師掛牌上課,學生流動聽課。
第二,實行大小班上課的多種教學形式,即講座式的短線課程實行大班制,研究型的課程實行小班制。透過不同班級、年級學生的組合教學,增強學生的互助合作。
第三,以興趣為主導的走班形式。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上課內容,不固定教師與教室。主要進展學生的興趣愛好,開闊學生的思維。
對於大多數新高考省份的學校,在3+1+2模式下其實不用走班,這樣走班狀態下的分班便不成其為一個困惑,而是大多數選起來的組合就能成班,所以按照組合模式進行分班就成為一種新的分班方式,當然,這會導致的就是各班學生成績相對不均,與原來各班基本按成績狀態保持平衡的狀態不再相同,這也延伸了很多的管理問題,比如對班級教師的考核,高考成果考核等。
對於相對來說規模較小的學校,走班也會成為一種必然,筆者在部分學校溝通時,他們明顯需要走班,比如前面3個班100多人,存在12種組合選擇的都有,在這個一個實驗班層次內,如果不走班根本沒辦法安排,所以這種情況下走班又成為一種必然。
但截至目前,對於走班是怎麼回事,很多人還是沒搞清楚,我在這裡簡單進行一下說明:
所謂走班,就是學生上課時,不一定還是與自己行政班的同學一起上課,而是幾個班選擇相同的人拼在一起組成一個新的形態的班級–教學班,學科走班以教學班為單元進行上課,比如:“物選1班”,他的學生可能1班10個,2班8個,3班20個,而這裡面前的18人在要上物理時就需要走班3班去上課;這裡面有很多的數學邏輯,如果不是參與教務的當然也不需要搞得很清楚,但教務的如果要實施走班,必須得知道分班在整個走班教學中的重要性。
至於排課,實際上如果分班工作做得到位,排課就沒有多大問題,因為在分班時必須考慮是否能順利地實施排課,在分班時考慮到師資,教學場地,人員組成,排課情況等等。
除了排課問題,還有幾個問題也備受關注!
1、學生考勤
在實施走班教學之後,各教學班組成各不相同,教師上課時拿到的教學班名單可能也會包含幾個班的學生,如何做好對學生的管理老師需要重點思考。
對於學生的考勤,大家經常會提到電子班牌這樣一個產品,而且因為新高考,很多學校都裝了這樣的產品,但從實際應用情況來說,且不說真的實現了考勤,即便是實現了,但過程也略顯麻煩,所以真正在使用的很少。
2、作業收發
與考勤一樣,因為每個教學班學生的來源各不相同,所以作業的收發一般都會按照行政班劃分組別來進行收發。
3、教師評價
由於各老師帶的學生參差不齊,所以對於教師的考核也有著不同樣的基數,如果利用科學的方法對教師教學成果進行考核,對於學校管理者極為重要,一般會採用增量評價模型,結合教學成果(階段成績)進行動態評估。
4、成績分析
成績分析打破原有的行政班體系,以學科教學班為單位進行分析。
從新高考3+1+2總體情況來說,顯然比浙江的7選3及上海的6選3模式來得簡單,雖然說需要實施走班,但從實際學校執行情況來說,真正需要走班上課佔比已經很小;再加上吸取過去幾年走班教學的經驗,新落地省份在操作難度,教師的焦慮情況上都好了很多。
大家經常說的一些觀點,就小編了解新高考四年多來的實際情況,行業內說的因為教師不夠,場地不夠而無法實施走班的情況不存在,因為只要透過合理的分班安排,這些問題都不會成為走班的攔路虎。
一般的說:都可以利用現有的師資,現有的場地(最多增加1,2)都能解決,當然,極端情況除外,比如原來只有2個物理班,現在選物理的人增加到8個班,這種的確會出現師資緊張,但從學校的教學實際來說,這種情況出現在可能性極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