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統計,全國大致有孔子的紀念性建築群2500餘處。曲阜的至聖廟,與南京的夫子廟、北京的孔廟、吉林的昌邑文廟並稱為中國四大文廟。
如果拋開一些個人因素,單純談論那一處文廟必去一看,我個人以為,曲阜的至聖廟才是不二之選,一定要去看看,因為,它是所有文廟之源!
至聖廟共有七進,如果按照周禮宗廟規制看,天子七廟……庶人無廟,那麼,身為布衣的孔仲尼,可謂坐享天子之尊的,但問題來了,這種尊崇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就遊覽而言,過欞星門、太和元氣、至聖三石坊,就算是真正進入到至聖廟中了,在大中門之後便才進入到至聖廟的核心區。入奎文閣,便是十三碑亭,古柏參天,蔚為壯觀,這是四海之絕無僅有的碑亭群!……
大成殿前有一亭,亭中有"杏壇"二字碑及乾隆的"杏壇贊碑"。是北宋仁宗時,孔子第45代孫孔道輔監修孔廟時所建的一個紀念性建築。那麼,現在杏壇的所在,是孔夫子曾經為弟子授課的地方嗎?
杏壇的最早記述應該是《莊子•漁父篇》,只說了孔夫子休坐於杏壇之上弦歌鼓瑟,其弟子在壇下讀書,而具體的地點雖然沒說,但是有可能的,因為闕里孔宅距此不遠。當然,從現有資料看,壇是北宋時建,壇上的亭是金代建,元、明兩代重修的。
清康熙時,衍聖公孔傳鐸第四子,孔子第68世孫孔繼汾收集整理了歷代志書與文獻,編撰了《闕里文獻考》,為我們提供相對可靠的史料。
最早的帝王祭孔是漢高祖劉邦,其後東漢的光武、明帝、章帝、安帝均曾到曲阜祭孔。雖漢一代皇帝多次親臨曲阜祭孔,但仍然是"以宅為廟"。
漢代尊孔看似是理所當然的,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說:漢武帝元光年間"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不過,據現代有些歷史研究表明,漢武帝時就"獨尊儒術"是司馬遷等人的一種理想,而非事實。因為,當時漢武帝一朝的三公九卿等高層官僚共有76人,而其中能稱為儒生的只有7人,也就是說,當時只是一種想法被提出,而"儒術"成為主流思想是之後事。
到了唐代太宗李世民時,詔兗州建闕里孔廟,這次擴建也只是"廟屋三間"而已。真正改變孔廟規制的,是北宋天禧五年(1021年),孔道輔"又請得封禪,行殿餘材",革舊制擴建為東、中、西三路並行,前後為四進院落,奠定了今天孔廟的基本格局。元順帝至元二年(1336年),在孔廟的修繕時,增建了圍牆和四邊的角樓,此時的孔廟才達到了王宮的規制了。
佇立在杏壇看向雄偉的大成殿,難免會產生一種聯想。
"獨尊儒術"的意義十分重大,是大一統中央集權"中華文明殿堂"的重要支撐。在官僚體系中,如果沒有了"道統",朝廷在"百家爭鳴"中就難以為繼,"道統"補足了中央集權中最重要的一塊短板。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嘛,官僚的思想統一,治理的效能才會提高,隋朝的科舉制度,才是真正達成"獨尊儒術"的關鍵舉措,使不同階層的人有了統一的"三觀",宋代又將此發揚光大……
2019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