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物價已經20多年沒漲了,甚至還時不時地下跌,驚不驚喜,意不意外?雖然有人批判日本經濟失落幾十年了,但物價不變,對消費者而言,難道不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嗎?
可是,最近這種幸福即將要被打破了。就在上個月,日本的物價指數開始上漲啦。這不得不“表揚”日本政府,十八般武藝輪番上陣,硬是把物價給逼上來啦!雖然尚未實現2%的目標通脹率,但物價終歸是漲起來了。
資料顯示,11月日本東京CPI同比上漲0.5%。
此次日本物價上漲的主要原因是原材料成本的飆升和日元的貶值。國際原材料價格的上升和日元的貶值推動了企業成本的上升,而企業生產成本的上升又推動了物價的上升。
但是,據路透的資料調查,只有14%的日本企業提高了產品價格,還有40%的日本企業打算要漲價。還有剩下的46%都企業表示不敢漲價,怕失去消費者。
原因是,日本的消費者早已習慣了物價的長期不變。一旦漲價,還真有可能失去部分消費者!
可是,如若不漲價,企業似乎要承擔不起了,成本漲了,物價不漲,盈利勢必減少。於是很多的企業就想到了一招,那就是:價格不變,但商品的份量被消減,一點一點,商品的份量越來越少。
就像“多多買菜”一樣,看著便宜,但份量往往是不足的,實際算下來,其實也不便宜!
這種價格不變,份量不斷縮水的通脹,被稱為“縮水式通脹”!
對此,有一個叫Masayuki Iwasa的日本人做了詳細記錄。Iwasa今年45歲,職業是報刊送貨員兼股票交易員,他自詡為吝嗇鬼、平時酷愛吃甜食。他在網站上認真細緻地記錄了“縮水式通脹”。
時間在大約兩年前,他發覺波本公司(Bourbon Corp .)縮小了巧克力餡餅的包裝尺寸,後來發現又有縮減,這讓他決定開始紀錄相關變化。
為此他還建立了一個網站www.neage.jp,用來紀錄當地物價“偷偷上漲”的情況。統計中涵蓋了大約400種商品及服務的價格,從洗衣粉到東京迪士尼的門票價格應有盡有。
他表示,“我很生氣這些公司不斷縮小(商品尺寸)。在日本,長期通縮的經歷意味著企業很難直接提價,因此縮水式通脹是一種最後手段,但這種做法很狡猾,讓我很牴觸。”
其實這種“減量不加價”的做法並非日本獨有。早在2016年,億滋國際曾縮減了Toblerone巧克力棒的尺寸,還引發了全球的強烈抗議。
但眼下的日本面臨的情況是,非常多的企業都這麼做,成為了一種流行。
企業一點一點的消減份量,消費者不仔細觀察根本看不出來,有欺騙消費者的嫌疑。
小日本做起事情來真是狡猾狡猾地,但卻讓人覺得有點可笑。
對此,日本的政策制定者也很頭疼,政府積極推動物價上升,是想讓消費者形成物價會進一步上漲的預期,從而刺激消費,拉動經濟增長。但現實卻很打臉,物價尚未漲上去,商品卻被部分閹割了!
目前,日本的老齡化和人口下降都非常嚴重,明顯的內需不足,所以,日本期望透過日元的貶值來刺激出口,從而來拉動經濟增長。
可是,從2008年的經驗來看,似乎沒什麼卵用,因為歐美根本不買日本的賬,日本的很多品牌已經在國際上失去競爭力了。
現在的日本,打算抱中國的大腿。但是,我想說的是,抱之前,先放下那不知所謂的傲慢姿態吧!
現在的中國,已今非往昔,想跟中國合作,就要虛心誠心。如果還像以前一樣,把一流的商品賣給歐美,二三流的商品才賣給中國,那就是自作孽不可活了!